?眼提 要?演 宗教與藝術具有相同的起源,但是在人類文化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宗教與藝術這一對孿生兒卻也因為各自關懷的目標不同,終究逐漸發展出屬于自己的方向。盡管如此,宗教與藝術兩者在人類文化發展脈絡中,彼此卻也產生相互作用的現象。在藝術和宗教產期歷史發展和相互影響過程中,每一種世界宗教都產生出一定的藝術體系。
?眼關鍵詞?演 宗教;藝術;創造;體系
?眼作者簡介?演胡笑非?穴1985—?雪,江西科技師范大學2013級藝術學理論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宗教藝術學。
?穴江西南昌 330013?雪
宗教與藝術兩者都是人類精神文化中彌足珍貴的一部分,在人類文明史上,兩者之間具有共同的發生學上的淵源,而在發展過程中更有十分密切的關系。在人類沒有文字的原始時代里,原始宗教就是原始藝術,原始藝術就是原始宗教。事實上,在宗教和藝術尚未分離的原初階段,所有原始宗教活動都可以在某種程度上理解為原始人的藝術活動。同樣的,所有原始藝術創作都可以在某種意義上理解為原始宗教活動。這種藝術與宗教不分的現象,迄今仍可以在許多小型無文字部落社會中發現。中古時代,由于人文思想的興起,宗教藝術才逐步走向各自發展的趨勢,但是即使在宗教藝術相互分離以后,幾乎所有的宗教都會利用藝術來表達它的精神意蘊,藝術也經常主動地試圖在其中表達出宗教的追求,使得宗教藝術成為一類相當特殊的藝術形式和宗教活動。
前蘇聯哲學家雅科夫列夫指出,在人類文明史中,宗教藝術首先產生于原始神話這一個把握世界的混合形式,他認為人類的審美需求與社會產生和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首先影響原始人類精神世界的是豐富多彩的大自然,大自然之美是客觀存在的,這種美漸漸被先民所理解;因此,大自然是人的第一個審美對象,它喚起人的審美需求,人的審美認識就是開始于對自然世界的混合形式,宗教形式和審美形式混合在一起。變幻莫測的自然現象和勞動過程的失敗讓人產生恐懼和懷疑,驚慌和失望。因此,人們認為有一種超自然的力量主宰人所知的一切,導致原始神話中宗教觀念的產生。與此同時,人類征服自然的勞動又是人類審美能力發展的基礎,合理的勞動培養人的情感世界,人在勞動中既對世界進行實踐認識,又孕育了抽象理論的活動,用載歌載舞等形式反映字審美的情感表現,這種藝術意識在原始神話里占有一定的位置。因此,在原始神話意識里,已經打下了人類精神文化中,兩個相等分量的宗教意識和藝術意識之基礎。
宗教與藝術具有相同的起源,主要來自于文明發展之前的原始神話。但是在人類文化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宗教與藝術這一對孿生兒卻也因為各自關懷的目標不同,終究逐漸發展出屬于自己的方向。盡管如此,宗教與藝術兩者在人類文化發展脈絡中,彼此卻也產生相互作用的現象。在藝術和宗教產期歷史發展和相互影響過程中,每一種世界宗教都產生出一定的藝術體系,這個藝術體和宗教結構產生作用,當藝術貫穿到宗教意識的所有層次時,整個宗教的機制結構也發生變化,于是形成了藝術宗教體系,這是一個藝術和宗教相互作用的體系。
其次,藝術和宗教無論在社會功能上,還是在反映形式上都有許多相似之處:藝術和宗教都訴諸人的精神生活,并且以各自的方式解釋人類生存的意義和目的;宗教和藝術都是利用人類對未來的憧憬心理,將實實在在的現實利益投影在幻想的現實性的背景上;在宗教行為中,人們出于希望或恐懼而敬天畏神,而藝術創造的要素也正在于這種潛在力的神化,某一種文化現象既可以處于宗教的范圍之內,又可以處于審美的范圍之內;既是宗教價值的體現者,又是審美價值的體現者,其根本取決于宗教行為與人類生存情境的內在關系。因此,一切宗教都需要用藝術的花環來裝飾自己猶如鎖鏈般的規矩戒律,需要自身審美潛在力的展示。同時,也正是由于宗教的狂熱所能激發的巨大精神力量和物質力量,發過來推動了人類藝術史的突飛猛進。
于是之故,人類藝術的發展與宗教相比較而言,雖然有不同傾向的終極關懷,然而藝術也因為具有具體的顏色、線條、造型、音律等,常常成為其他精神文化的載體。在中國傳統文化主流一向追求善的趨勢下,不僅繪畫藝術,甚至是音樂、戲劇,或是其他美術,自古以來多扮演為道德、宗教等服務的工具性角色。而藝術既然作為一種溝通的媒介,也就具有增強及保留文化中的信仰、習慣、態度和價值功能,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它被有意用來發揮這種功能,作為一種宣傳或教化的手段。因此,宗教在發展的過程中,即運用藝術作為其傳達、溝通的手段,并發展出獨特的宗教藝術。
宗教藝術乃是宗教與藝術的有機結合,其主旨乃是透過藝術的手段來傳達宗教的精神意蘊,故其價值自然不能僅僅就藝術批評的層面或標準來看待,而需就圖像中所運用的象征符號等藝術手法,考察其運用的貼切性,是否能貼切表現所要傳達的宗教精神?因此,對于藝術符號的運用即須加以轉化成為一種獨特的宗教語言。故在宗教藝術圖像中,也因此表現出比其他藝術圖像更多的象征風格,而其藝術價值所在,正是在于藝術符號與藝術義理之間的連結所呈現出的宗教韻味。
宗教藝術與一般藝術最大的差異性,在于宗教藝術的目的是要表現宗教義理。所以宗教藝術之研究就必須從藝術形式上的圖像來加以理解,分析圖像中的符號、結構及其所傳達出的象征意義,如此才能真正深入宗教的內涵與精神;而這種對于宗教藝術中所呈現的圖像之考察方式,早期從基督藝術的研究中已累積了相當的研究方法,一般而言以圖像學方法最能深入宗教藝術的研究,因此成為宗教藝術研究者的主要理論基礎。圖像之分析,其目的在于將作品的意義與內涵,透過解釋的手段,是隱藏的含義顯現出來。因此解釋具有三個特征:一、所要解釋的意義,超過人們所理解的范圍,若只看文本作品就不容易得到理解;二、假定有一確定的意義與內涵,而解釋便是探求此意義與內涵;三、解釋的運作乃是使用語文,換言之,以人們所能了解的符號體系來進行。所以研究作品的途徑,實際上是三者相融,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過程。
雅科夫列夫指出,在宗教藝術的結構里,象征、理想和規范是三個具有重大意義的方面。象征是宗教藝術的結構之一,最初產生于神話意識,它也和原始思維產生的符號一樣,是一些神秘、隱秘的符號。宗教思想是一種永恒不變的理想,這種理想體現在穆罕默德、佛陀和基督的形象里,把人的思想感情引入對所謂理想和完美來世的神秘主義沉思中去。規范是一個歷史固定的系統,它調節并組成一般社會生活,尤其是宗教生活和藝術生活的精神結構。在宗教和藝術的規范中,宗教因素和藝術因素混合在一起。所以研究宗教藝術,除了要探討宗教圖像中所隱含的宗教符號及其象征意義之外,也必須深入推敲這些宗教象征符號在宗教發展史的脈絡中,是如何建構而賦予特定的宗教意義的?他們與宗教中的神化意識之間如何產生關系?除此之外,還要將宗教器物置于宗教崇拜、宗教儀式的情境之下加以理解。
藝術史人類社會的一種反映,它的內容是五彩繽紛又充滿理念的,它是人類現實生活的再現。在形式上它已訴諸感性的形象以表現其內在的理念宗旨,例如雕像、壁畫、音樂、舞蹈、建筑等等。宗教與藝術有相同的特點:宗教也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也是人們社會生活的反映,只不過其角度、形式不同而已。作為社會意識的基本形式,彼此之間總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我們甚至可以說,許多藝術形式源自于上古時代的宗教禮儀,而繪畫、建筑、戲劇等藝術形式,都與宗教有密切的關聯;宗教的萌芽即使藝術產生的動力。在宗教藝術的領域中,藝術仍是作為一種媒介、手段,或是工具、載體而存在,其最終目的仍然在于傳達宗教的義理與精神。
?眼責任編輯:邵猷芬?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