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聲豐 李佳佳
淺析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與中國夢的實現
廖聲豐 李佳佳
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內容。與時俱進的中國共產黨人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思想,提出了一系列有關人的全面發展的新觀點,這既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具體體現,也為人的發展思想注入了新的內容。事實證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為實現中國夢提供了強大的支撐力量。
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中國夢
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并不是從一開始就完整的展現在人們面前的,而是經過馬克思、恩格斯以及后來各國的馬克思主義者的不懈努力,不斷創新和發展的。因此,要想準確的把握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就必須把它放到馬克思思想的邏輯體系中,循序漸進地發掘其中的精髓所在。
(一)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思考
早在青年時代,馬克思就開始了對人的全面發展問題的初步思考,并明確提出人的生活應該是自由的。此后,馬克思對人的全面發展問題有了進一步的探索。
首先,以《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一書為標志,比較全面地形成了人的全面發展思想[1]。馬克思旗幟鮮明地批判了資本主義異化勞動造成人的片面畸形發展,而將人的最高本質確定為“自由的自覺的活動”[2]。然后,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一書中,馬克思進一步指出,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具有實踐性和社會性。而實踐對人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馬克思著重考察了社會與人的發展的辯證關系,揭示了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對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提出了基本的思路。在《共產黨宣言》中,他指出,“每個人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3]后來,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資本論》等著作中,具體地闡述了資本主義發展的一般規律,提出了剩余價值學說,深刻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以及人的生存和發展的客觀規律。至此,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已經基本確立。
通過研讀馬克思有關人的全面發展的著述,可以看到他所關注的人的全面發展,不僅僅指個體而是全體社會成員都應該得到全面、自由廣泛的發展;所謂的發展也不僅僅局限于勞動能力的提高,還包括德育、智力、體能等方面都得到全面的發展。馬克思把人的發展過程概括為三個基本的歷史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人的依賴關系占統治地位的階段;第二個階段是以物的依賴關系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的階段;第三個階段是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的階段。[4]經過這三個階段的發展,人在實踐過程中得到鍛煉,獲得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和精神財富。馬克思始終強調,人的發展方向一定要面向世界、并且順應歷史發展的一般趨勢。最終,人們將實現真正的解放和發展。
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一貫倡導并始終堅持的主導價值取向。中國共產黨幾代領導人在繼承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了這一重要的理論。
(一)毛澤東對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探索
毛澤東等老一輩中國共產黨人,在國家面臨革命、建設、改革的關鍵時期,把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繼承與創新了這一思想體系,為推動人全面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毛澤東明確指出人的全面發展要德、智、體三方面共同發展。在不斷變化的形勢下,當代青年要靈活應變,全面適應社會的變遷與發展。毛澤東十分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認為精神上進步同樣重要。
(二)鄧小平對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繼續傳承
鄧小平對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傳承和發展。早在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就提出要培育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的“四有”新人,提出人的發展要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同時還強調了尊重知識和人才的重要意義,明確提出教育人才要適合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
(三)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在新形勢下的與時俱進
2001年,江澤民在“七一”講話中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深刻地闡述了人的全面發展與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內在聯系。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江澤民提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國民素質的提高和人才資源的開發。這是江澤民對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新概括。[5]江澤民還提出了人的全面發展是一個逐步提高永無止境的歷史過程和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辯證統一的人的全面發展思想。[6]
胡錦濤在江澤民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命題。胡錦濤強調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就是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7]。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尊重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不斷在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上取得新成效。”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是否能夠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取決于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否能夠得到很好的保證,是否有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只有每個人都有強烈的主人翁意識和自豪感,每個人才能夠充分發揮出創造性、積極性,才能夠做出更大的貢獻。
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個社會理想,也是包括中國共產黨在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懈追求的一個社會理想。社會主義制度之所以最終要消滅經濟上的剝削和政治上的壓迫,歸根結底是為了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不僅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一貫主張,也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任務。
當前經濟的競爭、科技的競爭實質上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競爭則體現為人的素質的競爭、人的全面發展的競爭。我國社會主義改革和發展已經進入了關鍵時期,人的全面發展的實現程度,是衡量一個社會是否真正發展的重要標準。只有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才能增強社會競爭力可持續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是實現中國夢的強大支撐力量。
(一)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人才保障
人的全面發展是指人的德育、智育精神層面的提升;更是人的物質和精神需要的不斷滿足。在不斷變化的新形勢下,每個人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才能推動實現中國夢的進程。當前我國大力倡導的中國夢,其發展目標就是社會的進步、民族的復興以及人民的幸福。但這一切需要強大的中國力量來支撐。只有每個人都恪盡職守、和諧發展,才能促進中國夢的實現。
(二)中國夢的實現過程為人的全面發展開辟了新空間
中國夢的實現過程為人的全面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氛圍,為個人健康的發展和潛能的充分展示提供了豐富的機遇和廣闊的舞臺。中國夢的實現是人的全面、自由發展與社會進步的有機統一,是一種雙贏的發展戰略,同時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動態過程。
(三)人的全面發展與實現中國夢相互依存、相互促進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中國共產黨人在新時期提出的社會發展目標和理想的生活狀態,指的是民族復興、社會和諧、人民幸福。人的全面發展與實現中國夢二者之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實現中國夢帶來了動力和活力,而實現中國夢又為人的全面發展開辟了更為廣闊的前景;實現中國夢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一個共進的歷史進程。
[1]呂洋.對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現實思考[J].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2).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5]鄭永廷,石書臣.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豐富與發展[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2,(1).
[6]喬榮生.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中國化與以人為本[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
[7]胡錦濤.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4-03-11.
[責任編輯:程文燕]
廖聲豐(1965—),男,南昌航空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江西南昌330063)李佳佳(1985—),女,江西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法學碩士,研究實習員,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江西南昌330077)
本文為江西社科規劃課題《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視野下的和諧社會構建》(課題號10KS25)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