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鑫
佛教修心思想與現代人的身心健康
——以《修心七要》為中心
張 鑫
現代社會,科學技術得到飛速發展,生活節奏變得愈來愈快,身心健康問題日益成為人們極大的困擾。現代西方心理學中對于心理問題的研究和治療有很大的成果,而與西方心理學相通的佛教更是以塑造人的心理為其關鍵。借鑒修心思想和禪修方法來解決當代人的身心健康等問題,具有重大的意義。
佛教修心;修心七要;菩提心;身心健康
西方醫學在分析了一百多個情緒與健康關系的研究之后,發現長期焦慮(包括哀愁、沮喪、悲觀、憤怒、敵意)的人們,罹患重病的機率要高出常人一倍,這充分揭示了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哈佛醫學院的進化心理學家南希·埃特考夫曾認為,我們在正面與負面的體驗中,進化的過程似乎讓我們更容易去關注并記住后者。這就意味著即使在沒有任何問題出現時,人們依舊會有煩惱、不愉快的情緒和對過去或未來悲觀的想法,實際上多數的痛苦都源于人的內心。
當前社會,物質生活發展到了新的高度,人們在奔波忙碌、追求物質享受的同時,忽視了對自身心靈的重視和提升,人們正面臨著各種身心健康問題。美國的臨床心理學家Ronald D.Siegel在工作中發現,他的病人中所有人都認為生活很艱難,而沒有接受心理治療的人的煩惱也并不比他的病人少。現代人面臨的各種困擾和煩惱,僅僅依靠醫學或心理學的治療和幫助,恐怕遠遠不夠。
早期著名的康斯托克和帕特里奇(Comstock and Partridge,1972)研究顯示,在某種程度上,有宗教信仰的人比其他人更健康一些。人們也常常在生活中用宗教作為一種治療手段。而日本京都大學的佐藤學者在研究禪的心理學意義上,也認為禪可以調身和調心,能為現代人提供一種高度的生存之道。筆者采用了文獻綜述法,經過閱讀了大量的心理學著作及佛教書籍,發現佛教中的修心思想對于解決當代人的身心健康問題有很大的幫助和啟發。佛教是心性之學,佛教的修行注重修心,更多的是對人的心靈的教導。佛教中任何法門的修行都離不開修心。筆者以阿底峽尊者的《修心七要》為中心,展開對佛教修心思想與現代人的身心健康問題的探討。
佛教是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的一部分,從發展和演變至今,佛教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吸取了各個不同時期人類思想文明的精華,體現出佛教不同于其他宗教的獨有的價值。《達摩大師血脈論》中菩提達摩有云:“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佛教修行以修心為首要,佛教對于人內心的關注遠遠大過其他宗教。從一定意義說,佛教的一切教義都以修心為首要,修習發菩提心就是一個提升和凈化人心靈的過程。
《修心七要》是大乘佛法的修行之精華。它包含了修心七要、大乘菩提心、修心八頌幾個內容。其中講解的內容言簡意賅卻很實際,蘊含的修心思想尤其符合當代人對身心問題的調整和改善。修心七要法是禪修的基本,也是大乘佛教中修行的精華。印度大師阿底峽尊者將修心七要帶來西藏,指引我們如何在生活中通過修心來克制自己的情緒,擺脫負面情緒,如何通過修心來面對生活中的各種遭遇和困境。
阿底峽尊者是西藏佛教后弘期的奠基者,他出生于西元九八二年,是孟加拉一個小王國的王子。《廣傳》中記載他二十九歲出家后因反復研究而精通各類論典,名聲遠揚。他對后世影響最深遠的便是本人對發菩提心修法的貢獻。阿底峽曾師從金洲大師等三位大師,并將學到的發心法傳給他的弟子,積累了很多有關修心的論典。其中《修心七要》成為了各派修習發菩提心必讀的書籍。
《修心七要》是西藏的基本教義,它教導人們怎樣去幫助別人承擔痛苦,怎樣和別人分享你的慈悲心,如何面對“我執”引起的煩惱,強調所有想要獲得證悟的人都需要修持發菩提心。修心七要法的根本教法中包含七個要點,首先要通過“前行法”將你的心遠離四種執著,利用“正行法”將我們的心向轉為四念,不至于被繁瑣的人情世故所拖累。而菩提心又分為“究竟菩提心”和“相對菩提心”。究竟菩提心講求靜心,將世間的一切現象皆視為虛無,所有顯現只是自在本心的夢境,努力發覺萬事萬物都是虛幻的不真實的,從而解脫自我,產生慈悲心,悲憫世間眾生,以解脫他人為目標,這也是佛教對于智慧的代表,反映了當今社會的精神高度。而相對菩提心,是利用“自他交換法”來去除內心的妄念和障礙,從而加深我們“止”的心態。而所謂“止”,是一種“舍得”,懂得舍棄,人生才能變得更灑脫。
我們在面對生活中可能發生的事故和變化時,會不由自主的產生緊張、恐懼和焦慮的情緒。
生活可能很多時候并不像我們想象中那么順利。事實上,你的內心是否快樂完全可以由自己做主。我們更應該直面那些無法改變的狀況而不是擔憂和逃避。早在20世紀的心理治療師大多都讀過朱迪思·維奧斯特(Judith Viorst)寫的《必要的喪失》(Necessary Loss),這本書在當時非常具有影響力。書中提及到難以應對無法避免的改變是讓我們無法快樂的根本原因。
佛教中強調“我執”的概念,就是說人們內心都希望所有事情都能夠像我們想象的那樣讓人滿意。人們往往會因為“我”而產生各種欲望,當我們陷入“執我”時會產生各種負面情緒,面臨貪、嗔、癡的煩惱。《修心七要》中通過“自他交換”來訓練我們的相對菩提心,它教授我們怎樣觀察自己的內心,通過清除內心的障礙來使自己放松和舒適,是一種修習“止”的方法。這一方法也意味著我們在生活中應善于“舍棄”來求得心靈的自在和灑脫,做到“舍得”。舍棄內心的貪婪和欲望,看淡那些世間的功名利祿,放下那些因自己嫌惡的人或事產生的憤怒和不滿,自然會覺得身心放松,心情愉悅,這才是真正的得。
《修心七要》中的自他交換法使我們身心更加沉靜的同時,要求人們要增長慈悲心,是一種“觀”的方法。努力使自己感受萬物萬念都是虛幻的,想象自己親身經歷蕓蕓眾生所受的苦難,生起究竟菩提心。當身體面對病痛的折磨,或者在生活中遇到險境或遭受困難,我們也可以通過修習菩提心的方法來轉化逆境。在困難來臨時,我們通過生相對菩提心將逆境轉化成禪修的內容,所有的苦難都是“我執”的結果,是清除自己之前惡業的方法,為了避免造成將來更大的惡果,我們要忍受這些苦難。同時想象自己在替眾生經受這些苦難,生起究竟菩提心,將一切苦難和困境轉化成正能量,使人的本性升華。
在修心的過程中,努力使自己的心專注而寧靜,也是一種“禪”的方法。佛教通過禪定來凈化心靈,明辨是非,消除煩惱,減輕人們心靈的負荷。現代生活的快節奏使我們的內心變得焦躁,通過禪修的方法來放松身心,調身養性,更不失為一種很好地養生之道。我們在生活中,嘗試遇到任何事情都讓自己生菩提心,認清并努力克服“執我”這一修習菩提心的障礙,在困難和不幸面前想象自己正在代替眾生遭受苦難,將自己從負面情緒中解脫出來,調整自我,凈化內心。
佛教中對心的認知和修習內涵極其豐富,在研究佛教修心思想和現代人的身心健康問題時,我們可以感受到它無窮的智慧和對現代生活的意義。無論是它對于關注人的內心,還是幫助人們擺脫煩惱、釋緩壓力,更好地控制情緒,解決心理健康問題,佛教修心思想對現代社會的人們都具有很大的啟發。它在幫助我們解決身心健康問題的同時,也意味著佛教切實融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給人們全新的研究視角和解決當代問題的有效方法,意義重大。對于佛教修行發菩提心的方法及內涵,有待我們進一步研究。
[1]東杜法王仁波切,鄭振煌譯.心靈神醫[M].臺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
[2][美]Ronald D.Siegel,李迎潮,李孟潮譯.正念之道——每天解脫一點點[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1.
[3][美]Ronald D.Siegel,李迎潮,李孟潮譯.正念之道——每天解脫一點點[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1.
[4][英]麥克·阿蓋爾(Michael Argyle),陳彪譯,高師寧校.宗教心理學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5]徐光興.心理禪—東方人的心理療法[M]上海:文匯出版社,2007.
[6]《大藏經》第48卷,《d續藏經》第63冊.
[7]謝思仁譯.修心七要[M].臺北:眾生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83.
[8][美]Ronald D.Siegel,李迎潮,李孟潮譯.正念之道—每天解脫一點點[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邵猷芬]
張鑫(1990—),江西科技師范大學2012級藝術學理論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宗教藝術學。(江西南昌330013)
本文由江西科技師范大學研究生創新專項資金資助,本文為2013年度江西科技師范大學研究生創新專項資金項目,項目編號:YC2013—X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