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景明 沈金煥
三叉神經痛應用中藥獨活寄生湯治療的效果觀察
孫景明 沈金煥
目的探討獨活寄生湯治療三叉神經痛的臨床效果。方法60例三叉神經痛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30例。觀察組采用獨活寄生湯治療, 對照組予以西藥治療。對比兩組療效及不良反應。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3.3%優于對照組的73.3%,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三叉神經痛無明顯不良反應, 對照組不良反應率為13.3%,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獨活寄生湯治療三叉神經痛效果較好, 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 值得推廣。
三叉神經痛;中藥治療;臨床效果
三叉神經痛是一種多發于中老年人的神經外科疾病, 具體表現為一側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域出現發作性和短暫性劇痛, 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該疾病特點為發病驟發、驟停, 疼痛猶如閃電、刀割和燒灼[1]。疼痛多由口腔或面部刺激引起, 如說話、洗臉、刷牙或微風拂面, 甚至走路時都會導致陣發性時的劇烈疼痛。近年來本院采用獨活寄生湯治療三叉神經痛, 取得較好的效果,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1年3月~2014年5月本院神經外科收治的60例三叉神經痛患者, 中醫診斷參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規劃教材《針灸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07)標準, 西醫診斷參考1998年國際頭痛學會指定的三叉神經痛西醫診斷標準[2]。其中男24例, 女36例。年齡33~86歲, 平均年齡(53.6±17.4)歲。病程0.1~12年, 平均病程(5.6±2.3)年。疼痛部位:左側33例, 右側25例, 雙側2例。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30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疼痛部位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服用卡馬西平片治療, 0.2 g/次, 3次/d,患者持續服藥3周。觀察組患者接受中醫中藥治療, 根據補肝腎、祛風濕和止痹痛的原則采用獨活寄生湯治療, 藥方組成:獨活50 g、牛膝10 g、當歸20 g、生地20 g、川芎15 g、細辛5 g、云苓15 g、甘草10 g、白芍20 g、桂心5 g、寄生20 g、秦艽20 g、防風20 g、熟杜仲20 g, 根據患者的病證類型,加減治療。肝陽偏亢者加鉤藤15 g、牡丹皮15 g、龍膽草6 g;胃火積盛者加地黃15 g、黃連8 g、石膏40 g、大黃6 g(后下);瘀血阻絡癥加丹參15 g、延胡索15 g、當歸12 g。加水1 L用文火煎煮3次, 去渣后分為3份, 于每日飯后服用, 1劑/d, 7劑為1個療程, 患者持續接受3個療程治療。
1.3 療效判定標準 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擬定的標準判定, 治愈:1年內未發生疼痛;好轉:疼痛發作頻率顯著降低, 疼痛感降低;無效:疼痛發作頻率和疼痛程度未明顯改善, 或發作頻率及疼痛程度加重。總有效率=(治愈+好轉)/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3.3%高于對照組的73.3%,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療效比較[n(%)]
2.2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觀察組無明顯不良反應, 對照組4例出現不良反應, 分別為頭昏2例, 嗜睡2例, 不良反應率為13.3%, 兩組不良反應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三叉神經痛多為原發性三叉神經痛, 其病因及發病機理尚不清楚, 多數研究人員認為三叉神經痛可能存在多個發病因素, 并將發病因素研究重點集中在病毒、細菌感染、顱底蛛網膜炎等領域。在治療上, 卡馬西平為常用藥物, 卡馬西平作用多在于止痛。患者服用藥物后疾病纏綿難愈、病情加重, 延長病程, 而且患者多為老年患者, 患者長期服用卡馬西平片后容易出現頭昏、嗜睡、共濟失調問題, 部分患者長期服用卡馬西平后還出現腸胃功能障礙、皮疹、血細胞和血小板水平下降。在本研究中, 卡馬西平治療的總有效率為73.3%, 并且出現頭昏、嗜睡、腸胃功能障礙和白細胞減少癥狀患者6例, 與國內多個研究報道結果一致[3,4]。
中醫將三叉神經痛歸為“痹癥”中的“筋痹”范疇, 患者發病的內因為邪之所湊, 其氣必虛, 肝氣滯血瘀, 腎陰虛伏火, 肝腎不交, 故肝腎不足, 氣血虧虛, 引起肝腎功能失常[4],經絡和肌肉失去抵御風寒濕邪的能力, 在內因和外部風寒濕邪侵入共同作用下, 出現筋痹癥狀。根據三叉神經痛發病的內外機理, 選用獨活寄生湯治療。人參、茯苓、甘草具有補益脾氣功效, 達到扶正祛邪作用;當歸、白芍和川芎具有養血的功效;秦艽、獨活、防風、細辛等具有搜伏風功效, 桂心可作用于血脈, 達到祛寒止痹痛的功效[5]。諸藥合用, 具有補肝腎、祛風濕、止痹痛的效果。再根據患者的癥狀類型,加減獨活寄生湯治療, 對癥用藥, 提高治療效果。
在本研究中, 觀察組的療效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未發生不良反應, 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3.3%, 兩組不良反應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中醫中藥治療三叉神經痛效果較好, 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 值得推廣。
[1]歐陽東, 劉燕軍, 劉英霞, 等. 中醫中藥治療三叉神經痛療效觀察. 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 2010, 5(27):143.
[2]肖林, 謝克, 徐澄, 等. 中藥結合脈沖射頻治療三叉神經痛臨床研究. 中醫學報, 2015, 2(3):446-448.
[3]高明, 岳鴻禮. 中醫針灸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56例臨床療效觀察. 中國保健營養, 2012, 9(22):5419-5420.
[4]夏維鵬. 中醫針灸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臨床療效觀察. 中國醫藥指南, 2015, 14(14):202-203.
[5]魏巍, 馬居飛, 李若葆. 中醫中藥與西藥卡馬西平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系統評價. 中醫藥導報, 2015, 6(7):80-8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8.197
2015-06-15]
130022 長春市中醫院針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