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亮
青島城際軌道交通大田路車輛基地設計
楊子亮
摘 要:針對青島藍色硅谷城際軌道交通工程(R1線)大田路車輛基地的工藝設計,從運用設施、檢修設施概況,工藝設計,設計創新及優化等方面,闡述了大田路車輛基地工藝設計情況及確定過程,并實現了設計創新。
關鍵詞:城際軌道交通;車輛段;工藝設計
楊子亮: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環境與設備處,工程師,陜西西安 710043
青島藍色硅谷城際軌道交通工程(R1線)線路全長59.2 km,在線路北端設大田路車輛基地,線路南端設海洋大學停車場。大田路車輛基地按大、架修段設計,包含綜合維修中心及物資總庫。
R1線全線車輛的大、架修、定修任務由大田路車輛基地承擔,周月檢、停車列檢任務由大田路車輛基地及海洋大學停車場共同承擔,二者的分配以滿足發車要求的基礎上盡量減少列車空走行距離為原則。大田車輛基地占地29.33 hm2,設計規模見表1。
1.1總平面布置
大田路車輛基地采用運用庫與檢修庫均順向盡端式布置形式。車輛段內以運用庫和檢修庫為核心,各輔助房屋根據運用、檢修作業工藝流程和生產性質按系統布置。運用庫同出入段線順向連接。段址南側預留運用庫,以滿足遠期停車列檢要求。
定修線同臨修線合建為定臨修庫,同大架修庫、吹掃庫、靜調庫及相應的輔助檢修區組成檢修庫組合,并行布置于運用庫北側。空壓機及蓄電池間、污水處理站等利用運用庫端部空地布置,牽引降壓混合變電所布置在運用庫與檢修庫間空地。調機/工程車庫結合段內布置情況設在檢修庫組合前的空地內,通過段內聯絡線進出庫,出入段方便、靈活、快捷。板車停留線及卸料線設于工程車庫旁,利用線旁空地作為露天堆料場;材料棚及雜品庫設于堆料場內,方便運輸。
出入段線平坡段較短,不具備設置貫通洗車線的條件,因此,采用八字往復式洗車線,出入段線上設輪對動態檢測設備。
為減少占地,將功能相近房屋集中設置,車輛段辦公樓、維修工區樓、食堂、浴室、公寓及信號樓合建為車輛段綜合樓,位于咽喉區與試車線的夾角地塊,該處為車輛段的生活辦公區。
試車線根據地形條件,布置于車輛段的最北側,全長2.0 km,滿足120 km/h的全速試車條件;試車線上設有檢查坑。
段內檢修庫組合、運用庫等主要建筑物周圍設置環形道路,并相互連通,段址周圍設置圍墻,試車線與段內道路間用柵欄隔離。
總平面布置工藝設計合理順暢,功能分區明確,咽喉區錯列均衡設置,各功能塊布置緊湊,預留地塊集中。段內道路均沿各廠房、建筑物周圍布置,不僅滿足段內運輸與消防要求,還考慮了地鐵車輛進場時長大運輸車輛的回轉條件。車輛從運用庫進入檢修庫作業順暢,不需要走折角;不管是洗車還是檢修車輛上試車線進行動態調試,均工藝順暢,對出入段線無切割。圖1為大田路車輛基地總平面圖。

圖1 大田路車輛基地總平面布置
1.2運用設施
運用庫包括停車列檢庫、周月檢庫、鏇輪庫和輔助邊跨。
(1)停車列檢庫。停車列檢庫設置庫線10股道,為方便工作人員上下列車,每股道均設置固定式上司機室平臺。為便于車輛的技術檢查作業,在停車列檢庫前端列檢列位設檢查地坑,地坑長85 m,寬1.1 m,深1.4 m,檢查坑內設安全電壓照明插座及動力插座。運用庫南側預留4線周月檢庫及12線停車列檢庫。
(2)周月檢庫。周月檢庫為1 跨2線庫,位于停車列檢庫南側。周月檢庫內股道兩側設標高為-1 m的低地面,庫內兩端橫向通道標高為±0.00 m,在橫向通道與低地面間設10%斜坡連通。2檢修列位之間設標高分別為+1.10 m和+3.50 m的雙側雙層檢修平臺。在+3.50 m作業平臺上設水栓,以方便空調機組的清潔工作。
(3)運用庫輔助邊跨。在周月檢庫尾部(停車列位南側)設2層輔助邊跨。輔助邊跨設有機鉗分間、管道分間、電氣分間、更衣室、車輛段控制中心(DCC)、運轉調度室、信號車載測試工區、班組等。
(4)鏇輪庫。鏇輪庫在停車列檢庫北側合并設置,不落輪鏇輪車床設于車庫中部。
1.3檢修設施
車輛大、架修時通過移車臺完成車體及轉向架的移動,檢修組合庫包括定臨修庫、靜調庫、吹掃庫、大、架修庫及輔助生產間等。
(1)大、架修庫。大、架修庫為3線庫,其中架落車1列位,大、架修2列位。在庫內完成車輛的架車、車輛解體、車輛組裝、落車等作業。
(2)轉向架及輪軸檢修區。轉向架輪軸檢修區由檢修車間、轉向架、輪對存放及配件加修區組成。車間內按照工藝流程設轉向架、輪對走行線2條,設轉向架及輪對存放線。根據工藝需要車間內設清洗區、構架檢修區、組裝作業區。
(3)電機、電器檢修間。電機、電器檢修間根據作業性質分為電機清洗分區、電機電器檢修分區、電機電器試驗分區、電機電器存放分區等。
(4)車體配件檢修間。車體配件檢修間根據作業性質進行分區,包括車輛狀態檢測間、燈具電氣線路檢修間、電子檢修間、門窗作業區、車鉤緩沖器檢修區、空調檢修區、制動/空壓機檢修間、電子檢修區、受流器檢修區、運輸車輛存放區等。
(5)定臨修庫。定臨修庫為3線庫,內設定修線2股、臨修線1股。臨修線股道中間設1座寬1.2 m、深1.4 m、長98 m的壁式檢查坑,股道兩側設移動式架車機。定修線股道中間各設1座寬1.2 m、深1.4 m、長98 m的柱式檢查坑,股道兩側為標高-1.0 m的低位作業地坪,定修線間設+1.0 m和+3.50 m的雙層作業平臺。定臨修庫端部設備品庫,輔助邊跨1層設機械鉗工區、車內設備檢修區、受流器檢修區、空調檢修區,2層設更衣室、工班、技術室、調度室等。
(6)靜調庫。靜調庫連跨布置在定臨修庫下側,內設靜調線1條,按1線1列位設計。股道中間設1座寬1.2 m、深1.4 m、長90 m的柱式檢查坑,股道兩側為標高-1.0 m的低位作業地坪和標高為+1.0 m 和+3.50 m的雙層作業平臺。另設DC1500V調試用插座,負責修竣車輛的靜態調試作業。
(7)吹掃庫。吹掃庫連跨布置在靜調庫的下側,內設吹掃線1條,按1線1列位設計。股道中間設1座寬1.2 m、深1.4 m、長90 m的柱式檢查坑,股道兩側為標高-1.0 m的低位作業地坪和標高為+1.0 m和+3.50 m的雙層作業平臺。另設車輛吹掃除塵成套設備,負責待修車輛的吹掃除塵作業。

圖2 大田路車輛基地洗車庫平面布置與集電靴位置關系圖 (單位:m)
2.1車輛參數對洗車庫設計的影響R1線列車為4輛編組B型車,接觸軌受流,全長約80 m。洗車設備要求具有端洗、側洗、側頂弧洗功能,緊湊布置,庫長為48 m,庫內線路為不設接觸軌的無電區,庫前、庫后各設置8 m長的整體道床(無電區),總的無電區長度將至少達到64 m。這就要求車輛兩端的2個集電靴之間的距離要大于64 m,集電靴需要裝在1車和4車靠近一位端的轉向架上。設計時業主提出了這個問題,業主綜合考慮其他因素,決定在車輛用戶需求書中要求兩端的集電靴分設在1車和4車的一位端轉向架上,這樣就可以保證地鐵列車自行通過洗車,不必再考慮其他公鐵兩用車牽引列車洗車等方案,提高了洗車作業效率。圖2為大田路車輛基地洗車庫平面布置與集電靴位置關系圖。
2.2車體材料對噴漆庫設置的影響地鐵車輛車體應采用不銹鋼或鋁合金材料和整體承載結構。R1線車體材料一直未正式確定,早期意向為鋁合金車體,在大田車輛基地檢修庫組合中考慮了噴漆庫。在B版初設啟動時,地鐵集團又傾向于不銹鋼車體,因此,在檢修庫組合中取消了噴漆庫,對工藝布局和建筑等其他專業設計均產生了較大影響。截至目前,由于車輛還未招標,車體材料也就未正式確定。
2.3延伸段對車輛基地規模的影響根據《青島市發改委關于青島海陽軌道交通匯報和領導批示》及總體總包單位行車專業提供的資料,大田路車輛基地需考慮承擔遠期藍色硅谷線延伸后的相應任務,根據計算,大田路車輛段遠期需增加6列位(3線)停車列檢,1列位周月檢。由于延伸段車輛選型還未確定是采用地鐵B型車還是和諧號城際動車組,考慮對不確定性的包容性,大田路車輛基地預留地鐵B型車大架修2列位。
(1)對大田路車輛基地總平面布置不斷進行調整和優化,做到工藝順暢、布局合理。
(2)周月檢、定修、吹掃、靜調列位設置雙層作業平臺(3層作業面),為檢修作業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3)設置了全自動立體化倉儲設施,能夠實現備品備件的儲存、發放等一條龍服務,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提高了信息化管理水平。
(4)洗車設備除了具備側面洗功能,還具有端洗、側頂弧洗功能,提高了洗車質量。
(5)對車輛基地機加工設備進行整合,避免重復配置,減少了設備數量和工程投資。
(6)為了節約能源,起重機、空壓機等設備采用了變頻控制裝置。
參考文獻
[1] GB50157-2013 地鐵設計規范[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3.
[2] 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 青島藍色硅谷城際軌道交通工程大田路車輛基地工藝初步設計文件[G]. 陜西西安,2013.
[3] 馬曉彤. 天津地鐵1號線車輛段、停車場工藝設計[J]. 鐵道標準設計,2009(7).
責任編輯 毛 靜
Design of Datian Depot of Qingdao Inter-City Rail Transit
Yang Ziliang
Abstract:In the Datian depot process design of the Qingdao Blue Silicon Valley inter-city rail transit engineering (R1 line) , from the key and difficult parts of the aspects of depot maintenance facilities situation, process design, design innovation and optimization, the paper explains the Datian depot process design and decision making process, and realization of the design innovations.
Keywords:inter-city rail transit, depot, process design
收稿日期2014-10-27
中圖分類號:U26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