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電力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 河北保定 071003)
黔中城市群:“1+8+5”模式的城市體系發展研究
孟祥林
(華北電力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 河北保定 071003)
黔中城市群以貴陽為核心,處于成渝城市群、長株潭城市群、昆明城市群和南寧城市群的中間,對西南區域經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要發展黔中城市群,就需要按照“1+8+5”的模式構建城市體系。“1”就是貴陽主城區,這是黔中城市群的核心;“8”就是主城區外圍的8個小城市,即息烽、開陽、龍里、貴定、惠水、平壩、黔西、織金等;“5”就是以貴陽為核心的5個城市組團,即遵義組團、甕安組團、黔南組團、安順組團、畢節組團。同時,為了發展5個城市組團,還應構建“貴陽—遵義”、“貴陽—黔南”、“貴陽—安順”、“貴陽—畢節”、“貴陽—甕安”等5條發展線。除了構建發展線、城市團之外,還要逐漸將基礎較好的鎮發展為節點城市,并構建“城市三角形”,讓相鄰的城市建立起更加緊密的聯系。在此過程中,比較重要的“三角形”包括“修文—息烽—開陽”三角形、“龍里—福泉—黔南”三角形、“余慶—甕安—黃平”三角形。
黔中城市群;“1+8+5”模式;城市三角形;城市體系;次級城市團
(一)黔中城市群與周邊城市群的位置關系

圖1 黔中城市群的位置關系示意圖
如圖1所示,黔中城市群以貴陽為核心,把周邊的小城市整合在一起,在貴州的中部地區形成了“一核多星”的城市組團,然后向更大的外圍空間拓展,與遵義、鳳崗、黔東、黔南、安順、畢節等逐漸整合在一起,在貴州中部地區形成規模較大的城市體系。從圖1中可以看出,城市群位于貴州的中心地區,便于城市群以同心圓方式向外圍空間擴展,在省域向外圍形成均勻擴展的城市發展模式。黔中城市群與周邊的成渝城市群、長株潭城市群、滇中城市群、南寧城市群等四個城市群建立直接聯系,四個城市群與黔中城市群構建了四條發展線:“成都—貴陽”發展線、“湘潭—貴陽”發展線、“昆明—貴陽”發展線、“南寧—貴陽”發展線。“成都—貴陽”發展線有兩個通道[1],其一是“成都—資陽—內江—瀘州—畢節”,其二是“成都—遂寧—重慶—遵義”。“長沙—貴陽”發展線即“長沙—湘潭—邵陽—懷化—黔東—黔南”一線。“南寧—貴陽”發展線即“南寧—河池—貴陽”一線。“昆明—貴陽”發展線即“昆明—曲靖—安順—貴陽”一線。四條發展線將黔中城市群與周邊的城市群緊密聯系在一起,為黔中城市群向外圍空間擴展奠定了基礎。從地域結構層面看,黔中城市群與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都有較大差異。后三個城市群在空間上都是位于區域的一側(即不位于區域的中心位置),城市群在發展過程中呈扇面方式向外圍空間擴展:珠三角城市群向北以扇面方式發展,長三角城市群向西以扇面方式發展,京津冀城市群向南以扇面方式發展。貴州城市群位于貴州的中心,能夠以同心圓方式向外圍空間同步擴展,這為貴州在省域范圍內均勻城市化奠定了基礎。從總體上看,貴州在省域范圍內中等城市的密度不高,城市體系在以貴陽為核心向外圍空間拓展的過程中也需要采取分步走的方式:首先要以貴陽為中心向外圍空間以同心圓方式擴展,其次要在同心圓上設計次級核心城市,形成圍繞貴陽的次級城市組團,第三要沿發展線規劃黔中城市群向外發展的通道,第四要在發展線上貴州行政區劃內規劃節點城市,實現黔中城市群與周邊城市群間的對接。
(二)黔中城市群的發展思路論爭

圖2 黔中城市群“一核+多星+多團”示意圖
黔中城市群在推動西部地區區域經濟發展進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很多人開始關注黔中城市群的結構以及城市體系的圈層設計問題。有專家認為,黔中城市群需要構建“一群三軸五組團”的發展模式,“一群”即黔中城市群,“三軸”即黔渝、貴昆、貴廣等三條城市發展軸,“五團”即六盤水、畢節、興義、銅仁、黔東等五個城市群[2]。也有專家認為,貴州省未來城市群大致可以劃分為四個區域:中心城市區、礦產資源工業區、農產品生產加工區、民俗民族文化產業區,其中中心城市區的范圍應該包括貴陽市、西秀區、平壩、鎮寧、紫云、關嶺的東部、都勻、甕安、福泉、貴定、龍里、惠水、長順、凱里、黃平和麻江[3]。在黔中城市群的城市體系結構層面,還有專家提出“壯大兩軸一射、培育三帶”的設計:“兩軸”即“遵義—貴陽—都勻”發展軸、“安順—貴陽—凱里”發展軸,“一射”即“貴陽—黔西”發展射線;“三帶”即“貴陽—安順”城市帶、“貴陽—遵義”城市帶、“貴陽—都勻、凱里”城市帶[4]。黔中城市群可以有不同的構建方式,但最終目標是構建一體化的城市體系,不但使核心城市得到發展,而且要讓次級核心城市也得到發展。黔中城市群以貴陽為核心,只有不斷向外圍空間擴展,才能夠擴大貴陽的城市影響力,也才能在貴陽與周邊城市群之間建立起更加緊密的聯系。根據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論,城市體系內不同等級的城市的影響力是有差別的,不同影響力的城市位于城市體系中的不同層次上。所以任何一個城市群,在發展過程中都會包含不同層次的城市。貴州城市體系也需要分層構建。要以貴陽主城區為核心,首先將周邊的縣級行政中心包括進來,與此同時要構建以縣級中心地為核心的次級城市組團。為了擴大黔中城市群的影響力,并且前瞻性地構建大都市組團,需要在距離貴陽較遠處構建子城市,同時以這些子城市為中心構建貴陽的遠域衛星城,同時要構建貴陽到這些遠域衛星城的發展線(“軸”),縮短城市間聯系的時間距離,為異地同城化發展奠定基礎條件。
貴陽位于貴州的中心,這為黔中城市群以同心圓方式向外圍空間擴展提供了條件。如圖2所示,黔中城市群以貴陽為核心依托周邊的縣城和中等城市構建起來,依據空間聯系分為內外兩個層次,內層形成以貴陽為核心的“1核+8星”結構,外層則以“1核+8星”為中心形成5個次級城市組團,在黔中地區形成“1+8+5”模式的城市體系。
(一)城市核、“8星”與“5團”的構建
1.“1+4”黔中城市群的城市核。“1+4”即貴陽的主城區與四個郊縣的組合。貴陽轄烏當、云巖、南明、花溪、小河、白云、金陽新區等7區和息烽、開陽、清鎮、修文等4縣,建成區集中分布在貴陽市的東南部,息烽、開陽和修文分布在貴陽的北部,清鎮位于貴陽的西南部。從“1+4”城市體系結構看,貴陽的發展方向應該是向北。以貴陽主城區為核心已經形成了“人”字形的城市發展構架。“人”字形的西南方向形成了“貴陽—清鎮—平壩—安順”發展線,東南方向形成了“貴陽—尤里—黔南”發展線,向北形成了“貴陽—修文—息烽—遵義”發展線。在三條發展線上都有高速公路相通,發展線上的小城市間交通通達性較高。從圖2可以看出,雖然“人”字形結構的城市體系已經在主城區與郊縣間建立起通達性較高的交通網絡,但在“人”字形區域外還存在很多“斷頭路”,黔中城市群要想由“一核四星”擴展為“一核八星”還存在諸多負面因素。圖2顯示,在“一核四星”的南側小城市密度較小,而北側、西側和東側的小城市密度都相對較高,并且可以依托既有交通網絡初步完成城市體系的構建。黔中城市群向北發展,能夠在較大程度上將城市體系由“1+4”向“1+8”進而向“1+8+5”方向擴展。
2.黔中城市群的“8星”。在圖2中,織金、黔西、息烽、開陽、貴定、龍里、惠水、平壩等8個環繞在貴陽周圍的縣級行政中心成為黔中城市群的“8星”。“8星”中除了息烽、開陽已經劃歸貴陽的城區外,其余六縣都在貴陽城區之外,但在構建黔中城市群過程中,這些縣級中心地扮演著重要角色:將黔中城市群的核心影響力向外擴展,并與黔中城市群外圍的5個組團融合在一起,構建“廣域黔中城市群”。根據“8星”的位置關系,可以將“8星”構建為4個“雙心小城市團”:“息烽—開陽”團、“龍里—貴定”團、“平壩—惠水”團、“黔西—織金”團。“雙心團”中的兩個小城市高效互動,形成圍繞貴陽的小城市環。從圖2可以看出,目前“8星”間的交通通達性還需要進一步提升,依托既有交通基礎,在“8星”間構建“環貴陽交通環”:“安順—紫云”段、“大土頭—鍘口山”段、“黔西—六廣鎮”段、“六廣鎮—修文”段、“六廣鎮—息烽—開陽”段、“昌明鎮—惠水”段。這些路段目前都是“8星”間的“斷頭路”,只有連通這些“斷頭路”,“8星”間的交通通達性才能夠提高,“環貴陽城市環”才能夠真正形成。這是擴展貴陽對腹地影響力的基礎。“8星”均勻分布在貴陽的東北西南四個方向上,與貴陽的空間距離相差不大,為貴陽向腹地均勻擴展提供了條件。
3.黔中城市群的“5團”。圖2中,在“8星”的外圍有5個組團:畢節組團、遵義組團、甕安組團、黔南組團、鎮寧組團。從圖上可看出,在5個組團與“8星”間首先需要構建“5團交通環”。需要修建的路段包括:“遵義—甕安”路段、“那吳大院—坪子”路段、“大土頭—納雍縣”路段、“水城縣—納雍縣—畢節”路段。在這些路段建成后,5個組團間以及組團與“8星”間的時間距離將會縮短。“5團”與“8星”以貴陽為核心構成“廣域黔中城市群”:(1)畢節組團。畢節組團位于lb上,通過“息烽—六廣鎮—黔西—大方—畢節”發展線與貴陽建立聯系,在“畢節—納雍縣—大土頭”段交通通達性提升后,畢節、織金、黔西、大方等中心地在貴陽西北側形成城市組團,與修文呼應。從圖上可以看出,畢節組團在所有組團中規模相對較小,但在“黔中城市群”向外圍空間均勻擴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2)遵義組團。遵義組團以遵義為核心,由桐梓、綏陽、湄潭、仁懷等組成,通過lz與貴陽建立聯系,將修文和息烽打造成為lz上連接貴陽與遵義的節點城市。從圖上可以看出,以遵義為核心的四個小城市與遵義間均有高速公路相連,在5個組團中與其具有相似通達性程度的城市只有黔南,所以遵義和黔南應該是“5團”中優先發展的城市組團。(3)甕安組團。甕安組團在lw上,以甕安為中心,由余慶、黃平和開陽等小城市構成,與畢節組團相似,該組團小城市密度低,并且“甕安—余慶”、“甕安—黃平”間沒有高速公路相通,這為甕安城市團發展增添了障礙。(4)黔南組團。黔南組團以黔南為核心,由福泉、麻江、丹寨、三都、平塘、貴定、龍里等小城市構成,通過lq線與貴陽建立聯系。該組團不但小城市密度大,而且交通網絡設計合理,各小城市與黔南都能夠便利地建立聯系,因此成為貴陽向腹地擴展的一條主要發展線。(5)安順組團。該組團以安順為核心,將鎮寧、平壩、清鎮等整合在一起,該組團上的小城市均位于la線上。由于“織金—鍘口山”、“安順—紫云”的交通通達性不高,所以在短期內安順組團只能沿la發展線與貴陽建立聯系,在“織金—鍘口山”段、“安順—舊州鎮—廣順鎮—惠水”段打通后,安順就能夠與畢節組團以及惠水、長順整合在一起。
(二)黔中城市群的“分步走”發展舉措
1.“分步走”發展“8星”。根據前文分析,黔中城市群在發展進程中首先需要完善城市核,不斷強化城市核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核心影響力,然后在城市核的基礎上構建“8星”,最后才是構建“5團”。這種“分步走”的發展方式中完善交通線路是最關鍵的。根據前文分析,目前無論是“8星”還是“5團”,與貴陽主要是“單線聯系”,在區域內并沒有形成網狀聯系通道,這在很大程度上延緩了城市間聯系的效率。所以“分步走”的含義不僅在于以貴陽為核心,從內向外按照圈層設計進行分步發展,還在于“8星”和“5團”也不能“齊步走”。根據前文分析,在“8星”中,息烽、開陽、龍里和平壩是首先重點發展的小城市,將清鎮、平壩整合在一起,以龍里帶動貴定,開陽和息烽已經是貴陽的城區,要進一步整合強化其在lw、lz線上的影響力。在“環狀交通鏈”不斷完善的情況下,要加大織金、黔西、惠水的發展力度。
2.“分步走”發展“5團”。根據前文,“5團”中的每個城市團都有自身特點,小城市的密度以及核心城市與周邊城市間聯系的通達性程度也是有差別的。綜合各種因素考慮,遵義組團和黔南組團不但小城市密度高,而且交通通達性也較高,應該作為黔中城市群向外圍空間擴展的首選組團。與此同時,應該優先發展安順城市組團,但是安順組團的發展難度較大,只有向畢節方向和黔南方向構建交通通道,才能夠在貴陽西南側形成“畢節—安順——黔南”城市環。貴陽東北側,在逐漸完善“甕安—遵義”交通線的情況下,通過遵義和黔南對甕安施加影響,甕安城市團的發展速度就會逐漸提升。這種“分步走”的發展方式,不但能夠充分依托既有發展基礎,而且能夠盡快培養經濟增長點,培養節點城市,將更多的小城市納入到城市團當中,使城市體系規模得到有條不紊的擴展。
根據前文,以貴陽為核心,黔中城市群在構建過程中向外伸出了5條發展線,并依托這5條發展線形成了5個城市團。在5條發展線上,需要以節點城市為核心,整合周邊小城鎮,沿發展線構建小城鎮鏈,在黔中城市群的各個方向上形成“核心城市—小城市—小城鎮”的層次結構。

圖3 “貴陽—遵義”發展線示意圖
(一)“貴陽—遵義”發展線
如圖3所示,在“貴陽—遵義”發展線上有修文、息烽、遵義等城市。該條發展線需要以修文、息烽和遵義為節點城市構建次級城市團,同時要構建“修文—開陽—息烽”三角形,將“貴陽—遵義”發展線與“貴陽—甕安”發展線聯系起來。如圖3所示,修文次團以修文為中心,整合麥架鎮、沙文鎮、扎佐鎮和久長鎮,在貴陽北部形成次團,與貴陽主城區呼應。息烽次團以息烽為核心,整合雙流鎮、金中鎮、小寨壩鎮、九莊鎮,將“貴陽—甕安”線上的開陽整合在一起,在貴陽北側形成“修文—開陽—息烽”三角形,拉動“三角形”區域以及“三角形”外側鄰近區域的發展。“三角形”北側的烏江鎮在連接遵義次團與“三角形”區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從圖3可以看出,在“烏江鎮—溫泉鎮—馮三鎮—開陽”交通通道建成后,烏江鎮發揮的作用會更大。為了在“貴陽—遵義”線上盡早構建城市鏈雛形,就需要在發展節點城市的同時,強化烏江鎮的發展力度,在條件成熟時可以提升烏江鎮的行政級別,以使其在遵義與“三角形”區域間更好地發揮橋梁作用。遵義次團是“貴陽—遵義”發展線上距離貴陽最遠的城市團,以遵義為核心,由龍坑鎮、三岔鎮、茍江鎮、三合鎮、石板鎮等構成。在息烽次團與遵義次團的規模逐漸擴展的條件下,三合鎮、茍江鎮、烏江鎮、小寨壩鎮逐漸融合在一起(圖3中的陰影區域),“三角形”區域與子團就能充分融合在一起。
(二)“貴陽—黔南”發展線

圖4 “貴陽—黔南”發展線示意圖
如圖4所示,貴陽東南側沿“貴陽—黔南”構建的發展線上,有龍里、貴定、福泉、麻江、丹寨、三都、平塘、獨山等小城市。黔南西北側分布有龍里、貴定、福泉和麻江等四個小城市,黔南的東側和南側分布有丹寨、三都、獨山和平塘等四個小城市,西北側的四個小城市相對更加集中,是“貴陽—黔南”發展線上的優先發展區域。在圖4中,“龍里—福泉—黔南”三角形(“黔南西三角形”)將貴陽與黔南緊密整合在一起,在“黔南西三角形”的“龍里—福泉”邊上,龍里、貴定和福泉連成直線,龍里帶動沿山鎮、盤江鎮、三元鎮的發展,貴定帶動定南鄉、定東鄉、德新鎮、新鋪鄉、馬場河鄉的發展,福泉帶動岔河鄉、隆昌鎮、地松鎮、陸坪鎮和藜山鄉的發展。在“福泉—黔南”邊上,麻江是重要的節點城市,以麻江為核心,帶動碧波鄉和谷硐鎮的發展。在“龍里—黔南”邊上,依托“貴陽—黔南”發展線強化昌明鎮的發展,以昌明鎮為核心,帶動都六鄉、沿下鄉、舊治鎮、鞏固鄉、抱管鄉和云霧鎮的發展。昌明鎮在“貴陽—黔南”發展線與“麻江—谷硐鎮—沿下鄉—抱管鄉—云霧鎮—寧旺鄉—擺金鎮—惠水”線的交匯點上,在黔南組團發展過程中,昌明鎮將會發揮重要作用,要強化發展昌明鎮并以昌明鎮為核心構建小城鎮團。昌明鎮在連接貴陽、“黔南西三角形”、黔南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通過昌明鎮可以將“黔南西三角形”與惠水聯系在一起。黔南的行政區域較廣,“貴陽—黔南”發展線的質量對黔中城市群向東南發展有重要影響。“三角形”區域雖然是優先發展區域,但也要逐步構建圖4中由“碧波鄉—丹寨—三都—獨山—平塘—抱管鄉”一線構成的C環,使黔西組團逐漸向東、向南擴展。
(三)“貴陽—安順”發展線

圖5 “貴陽—安順”發展線示意圖
“貴陽—安順”發展線將黔中城市群向西南方向擴展。“貴陽—金華鎮—清鎮—十字鄉—平壩—七眼橋鎮—安順—幺鋪鎮—大山鄉—鎮寧—黃果樹鎮—白水鎮—關索鎮(關嶺)”一線構成“貴陽—安順”發展線。在這條發展線上,鎮寧、安順、平壩等三個節點城市將“清鎮—關嶺”段四等分,鎮寧與平壩成為這條發展線上的重要節點城市。安順組團以安順為核心,在構建組團的過程中形成兩個圈層,如圖5所示。內層以安順為核心,由鎮寧、普定、平壩等整合而成,形成“1城3星”的城市組團,外層是以內層為中心,將織金、清鎮、長順、紫云、關嶺等5個小城市整合進來,將安順組團由原先的“1城3星”拓展為“1城8星”。在安順組團的內層,鎮寧小城市團以鎮寧為核心,由木港鎮、丁旗鎮、大山鄉、朵卜隴鄉、募役鄉、白水鎮等構成。平壩小城市團以平壩為中心,由十字鄉、白云鎮、天龍鎮、高峰鎮、羊昌鄉、天龍鎮、樂平鄉等構成。普定、鎮寧和平壩之間的幺鋪鎮、蔡官鎮、七眼橋鎮以安順為核心形成安順小城市團。在平壩、鎮寧和普定三個小城市中,普定縣偏離“平壩—鎮寧”線,但“普定—七眼橋鎮”高速公路和“普定—幺鋪鎮”高速公路與“貴陽—鎮寧”發展線整合在一起,為以普定、平壩和鎮寧為子城市構建安順城市組團的內層奠定了基礎。從圖上可以看出,與“貴陽—鎮寧”發展線在安順相交的還有一條線,即“織金—珠藏鎮—熊家場鄉—普定—安順—機場鄉—貓營鎮—紫云”一線。這條線將織金、普定、安順、紫云、長順等聯系在一起。在連接長順的過程中,需要將“雙堡鎮—長順”連接起來,長順可以通過“長順—雙堡鎮—舊州鎮—七眼橋鎮”一線與安順建立聯系,為以安順為核心形成“1城8星”的城市格局奠定基礎。
(四)“貴陽—畢節”發展線

圖6 “貴陽—畢節”發展線示意圖
圖6展示了“貴陽—畢節”發展線。該發展線由兩條線(“雙子線”)構成。其一是“修文—黔西—大方—畢節”,其二是“清鎮—織金—納雍—畢節”。每條線上都有三個小城市將貴陽與畢節聯系在一起。前文述及修文與清鎮位于貴陽城區,所以實際上在貴陽與畢節間發揮節點城市作用的就是黔西、大方、織金和納雍,所以要創造條件構建四個小城市團。黔西小城市團以黔西為中心,整合林泉鎮、金碧鎮;大方小城市團以大方為中心,整合羊場鎮、竹園鄉、高店鄉、綠塘鄉等;納雍小城市團以納雍為核心,整合寨樂鄉、沙包鄉、樂治鎮;織金小城市團以織金為核心,整合以那鎮、板橋鄉、官寨鄉、牛場鎮等。畢節首先要組建以畢節為核心,整合海子街鎮、小壩鎮、朱昌鎮的小城市團,在此基礎上將大方、納雍和維新鎮整合進來,構建黔中城市群外圈的次級城市團。在此過程中要強化維新鎮的發展力度,從圖上可以看出,維新鎮能夠通過與畢節、大方和納雍等建立聯系,成為畢節南側的區域經濟增長點,是“貴陽—畢節”發展線上的一個重要節點。從圖6可以看出,該發展線上的交通通達程度較前文述及的發展線有較大差距。在構建“貴陽—畢節”發展線過程中需要強化如下路段的建設:“畢節—維新鎮—納雍—以那鎮—板橋鄉—織金—牛場鎮—清鎮”路段、“竹園鄉—大方—羊場鎮—林泉鎮—黔西—修文”路段、“維新鎮—頂新鄉—綠塘鄉—高店鄉—大方”路段、“羊場鎮—織金”路段。只有如上路段得到進一步完善,“雙子線”才能得以構建,從貴陽到畢節才能夠通過“雙子線”建立聯系,并且在雙子線上逐漸形成更多的節點城市,拉動“雙子線”腹地更大區域的發展。這樣畢節就會成為黔中城市群構建過程中貴陽向西北方向擴展的增長點。
(五)“貴陽—甕安”發展線

圖7 “貴陽—甕安”發展線示意圖
甕安位于開陽的東部,其北部和南部分別是遵義組團和黔南組團,處于“開陽—余慶—黃平”三角形的中心位置(如圖7)。構建“貴陽—甕安”發展線,需要構建“開陽—花梨鄉—甕安”線(“開翁”線)、“禾豐鄉—龍港鎮—道坪鎮—牛場鎮—平定營鎮—雍陽鎮—甕安”線(“禾翁”線)、“牛場鎮—黃石鄉—上塘鄉—黃平”線(“牛黃”線)、“甕安—余慶—黃平”三角形(“甕安三角形”)。“開翁”線和“禾翁”線將貴陽與甕安整合在一起,為甕安西側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在甕安的東側域,“甕安三角形”將甕安與余慶和黃平緊密結合在一起,“三角形”的三個頂點分別形成三個小城市團:余慶團以余慶為中心,由小腮鎮、牛大廠鎮、一碗水鄉等整合而成;黃平團以黃平為中心,由舊州鎮、黃飄鄉、野洞河鄉、重興鄉、重安鎮等組成;甕安團以甕安為核心,由魚河鄉、草堂鎮、永和鎮、玉華鄉、雍陽鎮、平定營鎮等組成。“2線+1三角”的甕安次級城市團,以甕安為核心,將開陽、余慶、黃平三個小城市團整合在一起,并且受遵義和黔南(通過福泉)組團的影響,甕安城市團得以向周圍均勻擴展。在甕安組團構建過程中,可以考慮在甕安與福泉間強化牛場鎮的發展力度,以牛場鎮為中心,逐步整合上塘鄉、黃石鄉、道坪鎮,并且與甕安團的平定營鎮融合發展,在“禾豐鄉—龍港鎮—道坪鎮—牛場鎮—黃石鄉—上塘鄉—野洞河鄉—黃平”的中點位置上構建城市成長點,與甕安相呼應,使得甕安團的中心區影響力不斷得到強化,向西側整合開陽,向東側拉動余慶、黃平,最終使甕安團形成“2線+1三角+3星”的發展格局。
[1] 孟祥林.西南地區成渝城市群發展研究——關于構建“雙核+三帶”模式的成渝城市群思考[J].西部經濟管理論壇,2015(2): 5-10.
[2] 芶以勇.城市群突破:對貴州優化城市(鎮)空間布局的思考[J].貴陽市委黨校學報, 2011 (3): 35-39.
[3] 羅天勇.貴州城市布局及城市群研究[J].貴州社會科學,2012 (1): 71-75.
[4] 燕安,徐和平.優化空間結構,助推黔中城市群發展[J].貴陽市委黨校學報,2011 (6): 26-30.
[責任編輯 楊 瑜]
2015-05-24
孟祥林(1969—),男,經濟學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區域經濟學、人力資源管理。
F299.27
A
2095-1124(2015)04-0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