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伯鈞,龍岳林,甘德欣
(湖南農業大學園藝園林學院,湖南長沙410128)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鎮居民對于公共休息空間的需求也越發強烈。湖南常寧市硯池山公園的規劃設計對提取常寧市的地域文化特色、最大程度上滿足居民的休閑娛樂活動提出新的需求:在園林小品如標示系統、硬質鋪裝方面,考慮加入常寧特有的“版畫”和“印章”文化元素,它將會是文化的與自然融合、傳統與現代融合、適宜各種類型人群使用的、獨特的山地森林公園。硯池山公園(圖1)將定位為常寧市居民提供文化交流、休閑健身、觀光游覽等一系列城市公共設施具備的綜合優勢,并且以融入當地文化,富有地域特色的景觀設施構建一座滿足公共休閑需求的城市山地公園。
硯池山公園位于常寧市區東南部,屬于常寧城區總體規劃中的泉峰片區,東靠宜陽路,西臨朱家山路與常寧市八中,南接羅塘路,東、北側為居民聚居點,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公園占地41.67 hm2。
場地內現有地形以丘陵山地為主,高差在70m以內,地勢較平緩,基地內分布有少量梯田和旱地,山上植被以茅草為主,分布有少量闊葉次生樹木,無可利用的大樹。土壤為紅壤,土層深厚,適宜種植。場地內現有幾口水塘,位于園區北部有一處保存較完好可加以利用的人文景觀湘山寺。
基地周邊主要為城市住宅用地,屬于居民相對集中區域。項目范圍內現有多棟民宅,除園區西部有幾棟現有并可加以利用的建筑保留外,其余按照用地規劃要求進行拆除。同時園區內還有成片的墳墓,需要做好相關工作。
2.1.1 生態性原則 著重群落的生態設計,作為新時期發展園林景觀規劃的動力[1],應當依據項目地的特色,選擇適宜的樹種,營造良好的山地森林生態系統。并且通過地形改造,創造花溪-雨水收集系統,發揮水土保持功能,構建生態可持續的雨水循環利用系統。

圖1 硯池山公園平面圖
2.1.2 經濟性原則 園區設計應注重經濟合理,因地制宜選用當地建造材料和植物品種,空間營造最大限度根據現有地形因勢利導,如遇到不可避免的改造地形工程應做好宏觀控制,進行科學合理統籌安排建設項目,突出重點,避免重復施工或造成破壞生態環境的嚴重后果。
2.1.3 功能性原則 此次城市山地公園設計注重以人為本,將滿足公共休閑需求作為核心目標,設置豐富多樣的公園功能分區,結合當地文化,為市民建設具有突出山地森林公園的休閑健身、文化教育、游覽觀賞等功能的城市空間。
2.1.4 多樣性原則 山地公園多分布懸崖、裸巖和陡坡,如在景觀規劃設計過程中施工不當,將嚴重破壞公園生態資源、加劇公園水土流失。同時,應當考慮在設計中如何協調人造景觀與自然景觀,做到有機結合、過渡自然。另外,合理利用豐富的植物資源和多樣的地形空間,創造富有個性的植物景觀,利用林中空地,營造適宜不同年齡層次的、多樣的戶外活動場地。
根據基地的概況、項目的功能要求和周邊大致環境,硯池山公園目標規劃建設成為滿足公共休閑需求的生態型居住區公園。設計將突出傳統文化,構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營造集滿足公共休閑、親子娛樂、自然親水為一體的生態理念園區,追求人工造景與自然景觀的和諧共進,以書苑、茶樓為古典文化核心,休閑健身為主要功能,配以豐富多樣的植物配置,打造傳統文化突出、適宜戶外休閑健身、植物景觀豐富的山地森林公園。
硯池山公園園區由一環(環園、環山主游路,聯系整個園區,做健身休閑道、自行車游道,滿足整個園區消防功能)、兩帶(一條是沿園區山脊線形成的楓葉走廊帶,做山體游覽帶;一條是森林浴場帶,行走在森林環境中,感受大自然的景觀)、多入口通達性(園區邊界通過花溪、植物擋墻圍合、分割空間,不僅營造安靜的林蔭景觀效果,而且沿城市主干道形成了多個小型開放式入口,滿足城市居民休閑游憩需要)結構組成。
入口與園務管理區包括有生態停車場、入口花壇、入口景石、園務管理建筑。主入口主要功能為引導人流集散、標識作用。在園區4個入口處設置大門區域,結合建筑形式,采用牌樓或者景石,體現當地文化特色,打造簡潔大氣的入口景觀。
景點設置依從交通游賞線路組織,營造步移景異的空間效果。為保證公園擁有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同時方便游人游覽公園,在城市主干道沿線增設了停車場地。園務管理中心位于公園東門,便于公園的數字化系統管理以及服務接待工作。
林下健身休閑區包括健身休閑、林下活動、林蔭環境、花溪、植物擋墻。分布于公園4個主入口附近,讓市民最直接、最便捷地享受綠蔭覆蓋的健身場地,最大限度地為游人開辟休憩健身活動的空間,同時注重合理配置植物組群、劃分園林空間,采用樹叢、樹群、花境等植物配置方式,形成層次豐富、起伏有度的植物組群,以滿足市民親近自然、戶外健身的需求。
楓葉走廊位于硯池山山脊線上,連接公園內佛香亭、文昌閣、茗香樓3處主要景點。主要由秋色葉植物楓香形成景觀,春夏兩季楓葉走廊郁郁蔥蔥,秋冬兩季紅葉滿山遍野,形成公園內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市民能在此觀賞春天的新綠,感受夏日的清涼,見證秋葉的美麗,體驗冬日的落紅,享受植物帶來的四季變幻奇妙景觀。
烈士紀念園地位于園區西北部,以革命烈士紀念碑為主體,結合四周敘事景墻,突出紀念廣場形成莊嚴肅穆的紀念園地,以此緬懷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英勇獻身的革命先輩和愛國志士。
圖書館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位于公園的中部東北方向,圖書館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形成組合式建筑群,圖書館為3層建筑,每層1 200m2,供市民閱讀藏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層,每層750m2。可舉辦愛國主義教育活動。
植物和建筑是塑造外部空間最好的素材,通過植物種植設計能夠起到組織空間虛實作用,比如利用起伏變化的山地環境,營造豐富多彩的植物景觀,而隨著時間的變化,植物能給人帶來動態的空間感受,構建不同的意境空間[2]。沿硯池山的山脊線形成突出秋色葉樹種的楓葉走廊,利用山腰密林形成森林浴場,利用山腳緩坡地形成多個特色鮮明的花境植物景觀,利用山下平緩場地,創造疏林景觀(圖2)。
整個園區的植物種植設計充分考慮當地地形地貌和氣候特點,主要選擇兼顧經濟、環保、安全的植物配置。選擇適宜本地生態環境的景觀樹種,從花期、季相、色彩、形態不同方面選擇植物,充分利用特有景觀特性,營造植物環境。
同時,應當結合項目現狀,綜合考慮場地性質,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植物景觀帶,根據植物不同的形態特征,豐富植物的種植搭配組合,配植大喬木、開花亞喬木、花灌木、地被、草坪等多層次立體綠化效果,形成錯落有秩、疏密結合、步移景異的景觀效果。

圖2 硯池山公園植物配置分區圖
發展地域文化,傳承地域特色,“只有不斷揚棄和更新,汲取精華,去其糟粕,以開放的胸襟和氣魄吐故納新,才是保留傳統的最好方式;只有與創新融合的文化復興,才是社會繁榮的基礎”[3]。園中設立書苑、茶樓、烈士紀念園地與圖書館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則主要通過建筑造型與建筑空間來體現地方傳統特色的生活形式:以中國古典式建筑群為主的書苑、茶樓和民俗文化休閑等設施主要展現當地歷史文化元素,仿造當地現有留存完好的聚居地布局,還原地域文化原貌;以現代化造型為主的烈士紀念園地與圖書館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以莊嚴、肅穆的愛國主義主題為核心思想,宣揚當地有杰出貢獻的優秀人物,培養愛國奉獻、明禮誠信的現代化文明公民。
園區采用綠色生態措施,通過植物、沙土的綜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凈化,并使之逐漸滲入土壤,涵養地下水,或使之補給景觀用水、廁所用水等城市用水,是一種生態可持續的雨洪控制與雨水利用的設施,運用于園內的水景設置以及分割展區的水體。園區水系主要采用“花溪-荷花池、花溪-魚池”形式,統一形成園區特色的水循環系統,集合觀賞、游憩的功能,營造出一種集收集雨水與景觀特色于一體的特色生態場地。
統一的設計通過花溪形成一個完整的雨水收集系統,選種適宜的水生植物,形成帶狀水生植物景觀帶。選種水生植物對生活污水有沉降懸浮物,吸收富營養物質、重金屬等直接作用,也有使微生物有效降解等間接作用,能有效緩解水污染,并起到良好的凈化作用。
常寧市硯池山公園較好地體現了城市山地公園的規劃設計理念和造景效果分析。分析此例認為,在城市公園景觀規劃中應注重城市居民的公共休閑需求,尊重場地的地域文化特色,依照當地資源環境特色,將功能性、安全性、經濟性融入設計美學,打造多元的、具有廣泛適應性的、滿足居民需求同時兼具獨特個性的適宜休閑觀光的城市山地公園。
[1]韓麗瑩,王云才.群落生態設計研究進展與展望[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1,10(6):86-87.
[2]王 甲.山地公園植物景觀營建研究[D].成都:四川農業大學,2012.
[3]馬國馨.創造中國現代建筑文化是中國建筑師的責任[J].建筑學報,2002,(1):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