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曄 施曉健(海門市人民醫院骨科 江蘇 海門 226100)
?
椎體成形術后唑來膦酸應用對減少相鄰椎體骨折的臨床研究
陳曄施曉健
(海門市人民醫院骨科江蘇海門226100)
摘要目的:對骨質疏松椎體壓縮性骨折行椎體成形術后唑來膦酸干預相鄰椎體發生骨折的情況進行及分析和研究。方法: 2011年10月至2013年12月,對32例骨質疏松椎體壓縮性骨折患者行經皮椎體成形術,12例術后予唑來膦酸抗骨質疏松治療,術后定期隨訪,觀察療效及相鄰椎體骨折發生情況。結果:患者術后隨訪12-24個月,平均18個月,對照組有5例患者疼痛再發,其中3例經MRI證實手術相鄰椎體發生新鮮骨折。而使用唑來膦酸組有1例腰痛復發,MR未發現臨近椎體骨折,僅發現椎間盤突出。所有患者均無臨床并發癥,術后1周及術后12個月VAS評分、臨近椎體矢狀面Cobb角與未使用唑來膦酸組比較有明顯差異( P<0暢01)。結論:經皮椎體成形術后使用唑來膦酸安全有效,可以較好的預防骨水泥成型后的病椎相鄰椎體的骨折。結論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聯合唑來磷酸抗骨質疏松藥物治療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是一種安全、有效、微創的治療方法,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唑來膦酸;經皮椎體成形術;骨質疏松癥;臨近椎體再骨折
隨著我國人口快速邁入老齡化,老齡人口的骨質疏松高發,占50歲以上人口的50%[1],而骨質疏松導致的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是最為普遍的并發癥,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以及患者的預期壽命。經皮椎體成形術(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是目前治療骨質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因為骨水泥應力作用,椎體成形術后鄰近椎體再發骨折問題較為多發,唑來膦酸是一種良好的抗骨質疏松藥物,其通過對破骨細胞的殺滅來抗骨質破壞疏松,在臨床應用中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院自2010年開展椎體成形術以來,對2011年10月至2013年12月進行椎體成形術的32例患者進行治療隨訪,其中使用唑來膦酸的病例為12例,現分析研究如下。
1.1一般資料
2011年10月一2013年6月間因骨質疏松所致胸腰椎骨折接受PVP住院治療的患者中,符合標準的患者為32例,其中男性10例,女22例,年齡62-83歲。平均71歲。32例患者中單發骨折21例、多發骨折11例。使用唑來膦酸組12例,男性4例,女性8例。
患者入選標準:①參照骨質疏松診斷標準[1],采用雙能X線骨密度測域儀:骨密度低于正常成人的峰值不足一個標準差屬正常;降低1-2. 5個標準差為骨量減少;降低>2. 5個標準差為骨質疏松。②骨折均為原發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排除合并患有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多發骨髓瘤等惡性腫瘤患者。③患者術前行常規行DR、CT,MR檢查,了解胸腰椎骨折后柱情況及骨折是否新鮮,確認致痛椎。4.術前唑來膦酸組常規肌酐清除率測量。
1.2唑來膦酸使用方法
患者完善術前準備后全麻下行胸腰椎椎體成形術,患者術前需測定肌酐清除率,大于35ml/min方可術后使用唑來膦酸,我們使用的是拜爾公司生產的(密固達)唑來膦酸,單劑量5mg,術后第二天開始可予使用唑來膦酸治療,唑來膦酸補液前充分水化,5mg唑來膦酸在六十分鐘滴完,繼續水化,使用后觀察患者體溫及主觀感受情況,如果出現關節疼痛,發熱等不適,予美洛昔康15mg口服。無特殊情況囑患者長期服用含VD3的鈣片。術后定期隨診,檢查腰背痛緩解情況以及骨密度測定,術后第1、3、6、12月行攝片檢查,隨訪有以下指標: 1.上下相鄰椎體高度:傷椎上下相鄰椎體前緣高度與其再上及下正常椎體前緣高度和的平均值之比乘以100%計算。2.后凸Cobb角:拍攝脊柱正、側位片,從側位片上確定傷椎臨近上下椎體后凸與正常移行部椎體,上方在移行椎體上緣連線劃垂線,下方在移行椎體下緣連線劃垂線,兩垂線的夾角。3.相鄰椎體骨折:了解椎體成形注入骨水泥相鄰椎體有無發生骨折。對發現相鄰椎體骨折的患者則進一步行MRI檢查以證實是否為新發骨折。
1.3數據處理
做統計學分析,傷椎上下相鄰椎體高度的手術前后比較采用U檢驗,矢狀面cobb角的兩組對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分析軟件處理為SPSSI1. 0版本。
2.1術后影像學檢查及癥狀緩解程度
32例患者均順利完成椎體成形手術,致痛責任椎注入骨水泥約5ml左右,其中12例患者術后第2-5天內使用唑來膦酸。術后32例患者均隨訪12-24個月,平均18個月。術中短期患者均癥狀消失,可以正常下床活動。術后X線復查:傷椎高度基本恢復正常,無骨水泥外漏。其中使用唑來膦酸組有8例出現發熱,關節酸痛等一過性類流感癥狀,經過對癥治療后好轉。隨訪期間對照組5例患者腰痛復發,其中有3例經DR及 MRI證實鄰近節段發生新鮮骨折。
2.2鄰近椎體高度的隨訪變化
20例對照組患者中行PVP治療22個椎體。傷椎PVP術前高度與術后高度測量值無明顯差異。隨訪期間傷椎鄰近椎體中5椎出現輕度楔形變。傷椎Cobb角PVP術前高度與術后高度測量值無明顯差異,12例使用唑來膦酸后患者(表一)。

表一 胸腰椎骨折PKP術前、術后及隨訪X線檢查恢復情況( P<0. 05 )
經皮椎體成形術(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是最早是由法國醫生Galibert和Deramond于1984年開始適用于椎體血管瘤的病例,后發展用于骨質疏松癥所致腰椎骨質。其和傳統保守治療,開放手術等方式對比,該方法有創傷小,對全身影響較小,即刻緩解疼痛,早起患者下床活動,避免進一步骨量丟失,所以近年來被廣泛用于治療胸腰椎骨質疏松壓縮性骨折[2]。PVP術中骨水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注入是影響鄰近椎體骨折的關鍵因素。為了恢復椎體的高度,需要將骨水泥經過椎弓根注入椎體。Liebschner等[3]認為,椎體剛度的恢復與骨水泥的注入量相關,骨水泥注入整個椎體的14%即可將骨折后的椎體剛度恢復到骨折前水平,如果充填達到椎體的30%,將超過骨折前剛度的一半以上。這對其鄰近椎體產生不良應力。所以容易導致鄰近椎體骨折,導致該類患者遠期腰痛復發。唑來膦酸使用原理為螯合于骨質中,作用于破骨細胞,抑制破骨細胞活性,誘導破骨細胞凋亡[4]。從而減少骨破壞,促進骨形成,緩解骨質疏松,減少鄰近節段骨折的發生。而且一年一次的唑來膦酸使用對于患者來說依從性較好[5]。
通過對我院腰椎骨質疏松壓縮性骨折患者經PVP治療術后唑來膦酸使用的分析研究,我們認為該方法安全有效,能夠明顯減少PVP術后鄰近節段的骨折。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分會.原發性骨質疏松癥診治指南( 2011年)[J].中華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雜志,2011,4( 1) : 2-17.
[2]陳志伸,郭延杰,練克儉,等.經皮及開放式椎體成形術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J].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04,19 ( 8) : 525 -527.
[3]Liebschner MA,Rosenberg WS,Keaveny TM. Effects of bone cement volume and distribution on vertebral stiffness after vertebroplasty[J]. Spine ( Phila Pa 1976) . 2001; 26( 14) :1547-1554.
[4]Wei cui,LiuBaoPeng,Advance in clinical research for zoledronic acid [J]. CHINESE JOURNAL OF NEW DRUGS AND CLINICAL REMEDIES,2007,26( 3) :237-240.
[5]Penning van Beest FJ,Erkens JA,Olson M,et a1. Loss of treatment benefit due to low compliance with bisphosphonate therapy[J]. Osteopros Int,2008,19( 4) :511-517.
【中圖分類號】R687. 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6019( 2015) 07-013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