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人本主義理論重視人的情感因素,強調要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成為自由完整的人。世界上漢語熱持續升溫,如何更好地教授漢語,日益成為人們的關注點,人本主義理論帶來很多啟示。本文從人本主義理論出發,初探人本主義視角下的對外漢語教學,從對總體設計的啟示、學生角度談對語言學習的啟示、教師角度談對語言教學的啟示、對教學法的啟示、對教材編寫的啟示來探討如何更好地進行對外漢語教學。
關鍵詞:人本主義理論;以學生為中心;對外漢語教學
一、引入背景
人本主義理論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當時社會科學技術發展迅速,但是缺乏精神層面的東西。同時,當時世俗化的教育也讓人們開始重視人的價值,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發展推動了人本主義的教育實踐。人本主義理論研究,對指導對外漢語教學有其重要性。
二、 人主義心本主義理論概述
1、人本主義心理學基礎
人本主義心理學強調首要目標是了解人,強調人的價值和尊嚴;馬斯洛的“層次需求理論”認為,人有生理上滿足的需要,有安全的需要,有尊重的需要,有歸屬的需要,有自我實現的需要;人本主義心理學還指出在人與人的關系中,情感因素起決定作用。
2、人本主義教育學基礎
人本主義教育學強調有意義的學習觀,意義學習不僅重視增長知識,而且重視學生經驗的增長,有意義的學習觀關涉了感情;人本主義教育學還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教學任務與課堂活動要以學生為中心;強調知情統一的教學目標觀,培養知情合一的完人。
三、人本主義理論視角下對對外漢語教學的啟示
總體設計、課堂教學、教材編寫、教學評估是對外漢語教學的四大環節。人本主義思潮的出現,給對外漢語教學帶來很多啟示,本部分從對總體設計、課堂教學、教材編寫三大環節中具體闡述其借鑒意義。
1、對總體設計啟示的初探
總體設計是在教育目的的指導下,綜合分析主客觀條件,最優化地選擇教學方案,指導課堂教學、教材編寫、教學評估環節,使其成為統一的整體。教育的目標是培養知情統一的完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我們不僅是教授對外漢語知識,更要教書育人,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在加強學生智育的同時,也要對學生進行體育的教育,包括中國的武術、太極拳等,還要對學生進行美育的教育,比如中國繪畫書法藝術、京劇欣賞等,以及學生德育的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明確了教學目的,首先我們要進行基于學生需求的分析,以學生為中心,要分析學生的國別、年齡、文化程度、第一語言及文化背景;分析學生的學習目的與學習動機,是為了旅游,還是在中國留學,還是出于商務的需要;分析學生的起點情況,這樣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
2、從教師角度,對語言教學啟示的初探
首先,教師要善于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氣氛,輕松和諧的氛圍能滿足學習者安全的需要,學生才能減少焦慮,輕松地學習漢語。
其次,教師要和學生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情感因素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作用不容忽視。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情感,注重學生的價值和潛能,融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漢語教學。
再次,教師要合理地進行教學設計。分析學生的具體情況,以學生為中心制定合適的教學任務與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為知情統一的完人,選擇有意義的教學內容,幫助學習者更好地學習漢語。
最后,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組織課堂活動。不能是中國傳統的滿堂灌的教育方式,應該是注重師生互動,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比如情景表演、漢字游戲等,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提高學生的開口率,才能提高學生的漢語交際能力。同時教師要提高自主引導和管理課堂的能力,合理糾正學生的錯誤,滿足學生的尊重的需要。
3、從學生角度,對語言學習啟示的初探
人本主義理論強調學生是課堂活動的中心,因此學生要注重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在教師提問時和小組活動中,敢于開口表達,做課堂的主人翁。
同時,要意識到情感因素對學習漢語的重要性,培養自己學習漢語的興趣,和教師培養愉快融洽的師生關系,和學生培養互幫互助、友愛團結的同學關系,注重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注意抓住語言輸出的機會,在愉悅中學習漢語。
4、對對外漢語教學法啟示的初探
在人本主義理論的影響下,產生了人本主義的教學法流派,比如團體語言學習法、全身反應法、交際法、任務法,都重視人的情感因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我們來看華東師范大學的國際漢語教學案例庫的TC-0711案例,是李老師在西班牙加納利拉斯帕爾馬斯孔子課堂教授的漢語課,用了任務型教學法來教授顏色詞。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完成任務,強調“在做中學”。組織了三個活動,通過比賽的方式來練習講過的關于顏色的詞語,還有完成造句任務,布置的作業是通過創造新顏色以及采訪家人兩個任務來復習鞏固顏色詞。通過任務教學法,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作用,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5、對對外漢語教材編寫啟示的初探
教材編寫要遵循針對性的原則,以學生為中心,針對學生的國別、學習目的、起點的不同,有針對性地編寫教材,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要遵循實用性的原則,從學生的需要出發,開展交際活動,選取學生實際生活中相關的話題材料,有助于學生活學活用,同時注意促進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要遵循趣味性原則,教材內容、教材版式的設計要提高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有助于學習者在輕松愉快中學習漢語。
四、結語
人本主義理論日益受到重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重視情感因素,培養知情統一的學習觀,選擇有意義的學習內容,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本文以此為依據,分析了對對外漢語總體設計、課堂教學、教材編寫環節的啟示,希望本文能為人本主義理論在教學實踐中的運用提供借鑒。如何更恰當地運用到實際的漢語教學中,還需要大家進一步地探討。
參考文獻:
[1] 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0.1.
[2] 李柏令.新思域下的漢語課堂[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2
作者簡介:柏采沅,南開大學碩士,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現任韓國時事中國語學院漢語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