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仁標

摘要:加強會計基礎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提供優質、高效的會計信息,為企業管理決策乃至加強國家經濟管理工作提供數據支撐。會計信息質量的優劣,取決于產生會計信息的基礎是否牢靠,依賴于組織和加工會計信息的過程是否可靠。會計監督的深度、寬度,決定了會計核算所反映的信息質量高低。伴隨會計信息化,業務信息與財務信息高度集成共享,業務信息的質量、業務信息與財務信息的集成規則決定了會計信息質量是否可靠。本文將從新形勢下強化會計基礎工作的必要性、新形勢下加強會計基礎工作的探索等角度進行論述。
關鍵詞:會計監督 會計基礎工作
一、新形勢下強化會計基礎工作的必要性
(一)加強基礎工作是構建風險導向企業內部控制體系的基礎保障
根據《關于加快構建中央企業內部控制體系有關事項的通知》,中央企業要用兩年時間,按照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的要求,建立規范、完善的內控體系。國資委將采取多種形式,加強對中央企業內控工作的監督檢查,將內控有效性作為經濟責任審計、專項審計的重要內容。筆者認為,無論是內部控制評價還是審計,前提是每一個流程節點都留下可驗證、可追溯的痕跡,為評價、審計留下線索。換言之,每個員工、每個崗位在執行每一條業務流程過程中,其權利和責任都必須體現在實實在在、紛繁復雜的表單中,通過這些表單證明每個員工履行了崗位職責、走完了既定流程。而這些表單,大部分表現為企業據以記賬的原始憑證。從這個意義上,原始憑證是企業內部控制體系落地根植的有效證據。
(二)強化會計監督是信息化環境下提升會計基礎工作的必然要求
手工記賬或會計電算化時代,會計核算以記賬憑證為起點,從記賬憑證到會計賬簿、會計報表,會計人員層層把關,確保信息質量。在ERP環境下,會計信息直接源于業務發生起點,記賬憑證、會計賬簿根據業務信息和既定集成規則同步產生,報表實時生成。信息技術的變革給基礎工作帶來了沖擊,如記賬憑證未經審核直接生成、記賬憑證編制人員為非會計人員,時常受到監管部門的質疑。規范的出臺,無疑給基礎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信息技術的變革提高了會計核算的效率,但不可否認,由于會計人員對業務信息監督缺位(認為記賬憑證自動生成無需審核),加之業務信息的不真實、原始憑證的不規范等,造成了基礎工作弱化。因此,信息技術的變革必然要求企業強化會計監督,從會計信息質量的事中、事后控制逐步轉變為事前、事中控制。
(三)前移監督關口是實施財務集約、促進業財融合的必然趨勢
財務集約,是國內外大型企業集團財務管理的典型做法。隨著財務集約化走向成熟,關鍵在于通過業務鏈、價值鏈“雙鏈融合”把財務的理念和規則導入經營運轉的血脈。多年來,國有企業不斷深化體制改革,但并沒有真正走上市場化軌道,管理水平離國外先進企業還有差距,諸如黨政職責不分、部門壁壘、頂層設計不夠。加之外部執法力度不足,導致部分業務人員對國家法律熟視無睹,以考核指標至上,唯自身利益至高,最終導致業務模塊(系統)集成到財務模塊(系統)的業務信息不真實、不準確,引起會計信息嚴重失真。這就迫切需要會計監督的關口前移到業務前端,將原始憑證恰到好處地嵌入業務開展,并固化植入信息系統,敦促業務部門按照財務規則辦事。
二、新形勢下加強會計基礎工作的探索
基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新形勢下加強會計基礎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前移會計監督關口。具體而言:
(一)以制度建設和信息建設為手段加強原始憑證管理
1.統一原始憑證附件標準,解決“要什么憑證”問題
每個行業、每家企業的經濟業務千差萬別,《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對原始憑證附件要求只能進行原則性規定。ERP環境下,個體企業應以業務源頭為切入點,梳理、統一本單位所有重要經濟業務的審核標準,明確每項業務的原始憑證完整性要求,同時建立業務、財務兩道防線,業務部門對原始憑證的真實性、合法性、及時性負責,財務部門對準確性、合規性把關。如企業可作以下規定:在建工程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結轉固定資產,基建部門應提供投產通知書、驗收報告、設備清冊3項附件,基建部門確保附件真實、合法,并按規定時間提供財務部門。
2.統一原始憑證表單格式,解決“要什么格式”問題
明確了審核職責、原始憑證種類,企業還應統一自制原始憑證的格式,將內控職責、流程通過原始憑證在信息系統內固化。同時,要考慮例外管理原則,對線下業務原始憑證設計統一格式。如企業發生自然災害時,搶險物資的出、入庫很難在信息系統中完成,應針對性地設計原始表單,確保物資入、出、退全過程留下痕跡,從而達到內部控制全業務覆蓋。下圖是筆者所在單位臺風期間專用的廢舊物資回收單。
3.實施原始憑證電子化,解決“事中監督弱化”問題
國內有很多企業采用員工報銷系統進行費用報銷,但原始憑證仍舊線下流轉,經濟業務審批人員無法做到對經濟業務的可視化審批。原始憑證電子化為加強經濟業務事中監督提供了一條可行路徑。企業可以以ERP系統為平臺,以國內成熟影像技術為抓手,開發附件上傳、掛接以及分類功能,實現原始單據電子化流轉、費用報銷業務可視化審批。但需要注意的是,實施原始憑證電子化盡可能選擇應用面廣、涉及全體員工的信息系統為平臺,確保應用效果最佳,同時要注重與現有信息系統的集成,實現電子數據的跨系統采集和靈活調用,避免重復掃描。
4.統一業財信息集成標準,解決“要怎么集成”問題
統一了原始憑證附件標準、格式、傳遞路徑,如何確保記賬憑證準確無誤,關鍵是ERP信息集成規則正確。對此,企業應當根據國家會計準則制訂適合本行業、本單位的會計核算辦法或操作手冊。由于ERP環境下記賬憑證不再根據傳統的收款、付款、轉賬來劃分,而是根據業務類型、會計崗位來決定憑證類型,如AF憑證是指折舊業務,與資產管理崗位相關。因此,企業核算辦法應當銜接崗位,融合信息化和財務管理要求,盡量摒棄按照會計六要素撰寫的做法,可以分采購與付款、銷售與收款、投資與籌資、職工薪酬、稅費的計提與繳納、財務報告等業務循環撰寫,并引用與會計核算密切相關的財務管理要求,做到核算、管理、崗位、系統有效融合。
(二)以內控體系建設為契機規范業務流程
前文所述的“以制度建設和信息建設為手段加強原始憑證管理”是建立在業務流程高效、業務模式合理的基礎上,對既定事件產生的原始憑證質量(審核標準)、格式(統一格式)、傳遞路徑(電子形式)以及記賬憑證的集成規則加以科學系統管理,從而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系列手段。但如果業務流程效率低、業務模式不合理,即使原始憑證標準統一、格式規范、傳遞高效,也難以保證會計信息質量。企業可借助內部控制體系建設的機會,重構業務,或轉變原有業務流程,或轉變原有業務模式,找準癥結,對癥下藥。筆者所在公司長期以來,研發項目在立項時沒有區分資本化與費用化,導致財務賬上無形資產很少,但實際形成了大量的專利。為解決該問題,財務部敦促計劃部門、科技部門在立項環節細化管理顆粒度,將本單位的科技項目細分為研究開發類科技項目、推廣應用類科技項目、軟課題研究類科技項目、技術標準類科技項目,將信息化項目細分為系統建設類信息化項目、升級改造類信息化項目、運行維護類信息化項目,并要求分別申請立項,編制業務預算。對于研究開發類科技項目年度預算還應嚴格區分研究階段與開發階段。這一舉措,解決了研究與開發階段未區分、研發項目資本化與費用化未劃分的問題。
(作者單位:浙江省電力公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