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管理會計的運用幫助我國企業提升了價值創造能力,且在管理活動方面取得了相當好的效果。但是,隨著企業對管理會計研究的不斷深入以及外部經濟環境壓力的逐漸增大,單獨運用某一項管理會計工具來推進企業價值創造的做法遇到了瓶頸。這也意味著,企業需要更加體系化地運用管理會計。
管理會計與企業戰略緊密結合
事實上,就現階段而言,管理會計在我國企業實踐中還是取得了相當多的成功經驗的。這其中的原因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的經營目標更多轉到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上,進而對管理會計工具有了巨大的內在需求;另一方面,企業管理逐漸走向科學化和規范化,信息技術應用基本普及,使管理會計有了發揮作用的基礎和平臺。
除此之外,一些與分析預測相關的管理會計工具在我國企業也有了普遍運用。如平衡計分卡、作業成本法和波士頓模型等成本控制或機會風險分析方面的管理會計工具已經在我國有了很好的實踐。
不可否認的是,這些管理會計工具在企業管理的某一個領域的確非常有效,但有些時候,這些工具在整體提升企業價值創造能力方面則收效甚微。
究其原因,很多企業在管理會計方面并未將其與企業戰略緊密結合在一起。因此,從完善管理會計體系的角度來看,企業在應用管理會計工具時,最重要的是要融入戰略管理要素,要將企業長期效益最大化尤其是提高企業競爭力放在重要位置,要注重創新和技術改進,而不是僅僅注重短期利潤或EVA的最大化。
全方位綜合提升
毫無疑問,管理會計的運用是一套完整的體系。那么,企業在打出管理會計“組合拳”的同時,一方面要從自身內部環境出發,緊密結合發展戰略,另一方面要從外部環境出發,呼吁國家在推動管理會計體系建設時也要通過綜合提升軟硬實力來保障管理會計的順利落地。
從硬件設施來看,國家在推動管理會計體系建設過程中,首先需要完善管理會計的信息化系統,也要高度重視法律法規以及制度建設。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管理會計若要想更好地給企業提供有用信息,就必須在法律框架下開展市場活動。而另一方面,管理會計的綜合性非常強,其內容與管理經濟學、系統學、信息學等學科互相交叉。因此,國家在成本核算、預算、評估、激勵等相關制度方面的建設同樣需要加強,以便做到有制度可循。
從軟件建設來看,一方面,管理會計的理論研究需要進一步提升。另一方面,目前我國管理會計人才短缺也是不爭的事實。所以,這兩方面將成為國家在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時需要重點打造的軟實力。
管理會計在我國運用的時間還不長,還不夠系統,因而需要根據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和管理會計自身的理論體系來不斷完善發展。西方國家對于管理會計的運用有一套完整、標準的體系,我們需要根據國情來加強管理會計的理論研究并更新理念,從而進一步更新相關的技術方法。而在人才培養方面,高校應當承擔起更多的責任。除了加強相關課程的設置之外,還要大面積開展相關課題研究,包括在會計職稱考試等考試中加大管理會計知識比重。
借鑒需謹慎 嚴防“東施效顰”
不可否認,西方發達國家在管理會計的運用上走在了前面,其中有很多先進的經驗是非常值得我國企業學習的。
目前西方國家有很多成體系的模型,比較典型的代表是約翰遜·斯科爾斯模型。這一模型從三個方面來分析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一是適合性,用于判斷企業目前情況下推出的產品是否合適。二是可接受性,主要用于判斷在相關情景下,產品所產生的回報是否可被利益相關的各方接受,比如董事會和供應商。三是可執行性,用于判斷企業現有的資源和優勢是否能夠將產品的生產執行下去。由于我國企業在治理結構、信息技術等方面與國外企業有一定的區別和差距,在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時首先應當考慮如何與我國企業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以防“東施效顰”。
同時,照搬國外的管理會計運用體系不一定是最優途徑,國外先進經驗中的思維模式才是真正值得借鑒的地方。比如,斯科爾斯模型所提供的是一個考慮問題的系統思維,如果能夠將這種思維運用到企業價值鏈管理上,將財務戰略、人力資源戰略和物資管理戰略結合起來,企業實施管理會計的效果就能更大限度地發揮出來。
通過這樣一套思維體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管理會計在我國的實踐效果會越來越好。所以,注重創新、企業文化建設和競爭力的提升,是管理會計在我國企業應用發展的方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