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為民++翟杰++閆磊
摘要:洛村礦區主要分布在洛村周圍EW長6km、SN寬3.4km的范圍內,西側緊鄰努日銅鎢礦床,南西約30km為明則銅鉬礦床。EW向脆韌性剪切帶所派生的一系列近EW向展布的斷裂破碎帶和構造裂隙帶,是區內主要容礦構造,控制著近EW向礦體的分布。
關鍵詞: 洛村銅礦;地質特征;成因探討;西藏
近年來,圍繞西藏岡底斯成礦帶系統的開展銅鐵多金屬找礦工作,迄今為止,先后發現了普夏、新倉、驅龍、甲馬等多個特大型銅多金屬礦床,緊鄰洛村銅礦也發現有努日、程巴、沖木達等一批銅鎢鉬中-大型多金屬礦床 ,多數伴生金、銀,找礦潛力巨大,顯示了良好的找礦前景。陜西區研院(2010年)將岡底斯成礦帶東段南緣劃分出努日-洛村、澤當-通巴、羅布莎、桑阿賽津-城鄉、斑果乃-堆隨5個成礦遠景區[1]。洛村礦床就處于努日-洛村成礦遠景區內。
1、區域地質背景
評價區處于于岡底斯火山巖漿弧東段南緣、雅魯藏布江縫合帶北緣及拉薩弧后盆地的南緣,為燕山—喜山期印度板塊向北俯沖形成的一個島弧型火山—巖漿巖帶[1]。
區域地層有三疊系碎屑巖、碳酸鹽巖建造侏羅一白壟系鈣堿性島弧火山巖夾碳酸鹽巖、碎屑巖建造及白奎系含煤碎屑巖、碳酸鹽巖及鈣堿性島弧火山巖建造。受區域構造影響, 區域地層總體呈近EW向展布岡[2]。
區域上構造變形強烈,變形樣式復雜多樣,主要為雅藏布縫合帶以及平行縫合帶展布的近EW向脆韌性斷裂和和NW向的平移正斷裂系。EW向脆韌性剪切帶所派生的一系列近EW向展布的斷裂破碎帶和構造裂隙帶,為低序次斷裂構造,一般延伸1-2.5km,是區內主要容礦構造,控制著近EW向礦體的分布[1]。
圖1 洛村銅礦區地質略圖
1.第四系沖洪積物 2.下白堊統比馬組 3.晚白堊世石英閃長巖
4.矽卡巖 5.銅礦體 6.平移斷層
區域上侵入巖主要出露在雅江蛇綠混雜巖之北,為岡底斯火山巖漿弧東段,侵入時代燕山早期至喜馬拉雅期。其形成系新特提斯洋向北俯沖、碰撞造山和陸內盆-山構造發展的結果。巖石類型主要有石英閃長巖、石英二長巖等,其展布方向與主構造線方向基本一致?;鹕綆r以燕山期為主,其與侵入巖關系密切,表現出明顯的對應關系,在空間上,侵入巖與火山巖有共生的特點,在時間上,侵入巖稍晚于火山巖產出,二者構成同源異相組合特征的岡底斯南緣火山巖漿弧的東段部分。
2、礦區地質特征
洛村礦區主要分布在洛村周圍EW長6km、SN寬3.4km的范圍內,西側緊鄰努日銅鎢礦床,南西約30km為明則銅鉬礦床。
2.1賦礦地層特征
礦區出露地層為下白堊統比馬組(圖1),巖性以蝕變凝灰巖、蝕變晶屑凝灰巖為主,局部夾有透鏡狀砂巖及灰巖,顯示了島弧型火山巖的特點[3],受后期巖漿活動的影響,巖石多發生熱接觸交代蝕變。礦體賦存于晚白堊世石英閃長巖外接觸帶蝕變凝灰巖及矽卡巖中,成礦物質以Cu為主,而比馬組中Cu、Au、Ag含量較其它地層高1.5-10倍,是礦區內最重要的含礦地層。
2.2 礦體地球化學特征
7線巖石測量結果顯示(圖2),在Cu-1、Cu-2礦體上方出現Cu、Au、Ag、Pb、W、Mo、As、Sn元素組合異常,異常元素套合好,強度高,ω(Cu)峰值7654×10-6,ω(Au)峰值2417×10-9,ω(Ag)峰值10000×10-9,其濃集中心與礦體較吻合,由含銅石英脈引起。此外,在礦體北側出現另一處濃集中心,其ω(Cu)峰值最高達426×10-6,ω(Ag)峰值最高達5043×10-9,據Cu-1、Cu-2礦體處的異常,推測該異常有可能是另一條與其平行的含銅石英脈所致。
圖2 洛村銅礦區7線綜合剖面圖
1.砂巖 2.凝灰巖 3.銅礦體 4.逆斷層
2.3礦體特征
洛村銅礦體(Cu-1、Cu-2)主要產于巖體外接觸帶蝕變凝灰巖中的構造破碎帶中,礦體形態與控礦斷裂一致,總體呈近EW向展布,傾角NNE。經TC4、TC5、TC7控制,礦體長度380-470m,厚度1.08-7.56,呈脈狀產出。從樣品分析結果看,產于斷層破碎帶中的礦體ω(Cu)平均3.02%;而產于矽卡巖中的礦體ω(Cu)平均0.59×10-2,ω(Au)平均0.53×10-6,ω(Au)平均23.26×10-6,說明成礦物質的富集和后期構造熱液疊加改造有密切關系。
2.4礦石特征
洛村銅礦可分為矽卡巖型、熱液脈型兩種,其礦石特征分別為:
產于矽卡巖中的礦石:棕色、褐黃色粒狀鱗片變晶結構,稀疏浸染狀和團塊狀構造。礦石礦物主要有黃銅礦、磁鐵礦、黃鐵礦;脈石礦物主要有石榴石、方解石和陽起石等。
產于熱液脈中的礦石:白色、灰褐色它形細粒結構,浸染狀、細脈狀構造。礦石礦物主要有黃銅礦、黃鐵礦及孔雀石,伴生礦物為自然金、自然銀,次生礦物主要為磁鐵礦、褐鐵礦等。
3、礦床成因探討
比馬組地層為一套鈣堿性島弧火山巖一碎屑巖建造,為本區銅多金屬礦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物質來源[4]。
Cu-3號礦體具矽卡巖型特征,礦體的空間分布受地層、石英閃長巖產狀及矽卡巖帶的控制,因此,礦床具矽卡巖成因; Cu-1、Cu-2號礦體的礦石成分復雜屬熱液脈型礦石,礦體的空間分布受石英閃長巖體及近EW向展布的斷裂控制[5],因此,礦床具巖漿期后熱液成因。熱液脈型礦體銅的平均品位遠高于矽卡巖,說明富集成礦是巖漿構造熱液疊加改造的結果,礦床成因具“多因復成”礦床的特征。
4、結語
洛村銅礦區地處雅魯藏布江縫合帶北緣,具有優越的成礦地質條件,燕山晚期侵位的中酸性小巖體本身及其圍巖比馬組沉積—火山碎屑巖中的熱液石英脈型銅(金)多金屬找礦潛力大,而矽卡巖型銅多金屬礦產找礦前景也比較看好。
參考文獻
[1]張文峰,石衛剛,張為民,等. 西藏乃東地質調查報告[R]. 陜西省地礦局區域地質產研究院,2012.
[2]西藏自治區地質礦產局,區域地質調查報告(地質部分)[R]. 拉薩:西藏自治區地質礦產局,1994.
[3]程力軍,李志,劉鴻飛,等. 岡底斯東段銅多金屬成礦帶的基本特征[J]. 西藏地質,2002,(1):53.
[4]江善元,林金燈,江化寨,等. 西藏桑日縣陳壩銅金礦床地質特征及成因探討[J]. 地質找礦論叢,2003,(1)56-58.
[5]王少懷,等. 西藏克魯—沖木達礦集區資源潛力分析及找礦方向[J]. 地質與勘探,2006,(6)36-41.
基金項目: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礦產調查項目(編號:1212011086047)
作者簡介:張為民(1984—)男,助理工程師,現主要從事地質找礦工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