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明代隰川王冊封時間已有定論,但對其遷都時間學界爭論不一。史料記載天順年間同一時間代府外遷的郡王至少有五位,外遷數目之多,遷移方向不盡相同,遷徙路途從北至南貫徹整個山西,對山西而言不可不謂大事一樁。史料多有記載,但眾說紛紜。
關鍵詞:明代;代府;隰川王;外徙
據《明史》載:隰川王遜熮為代王朱桂庶十子,英宗正統七年封為隰川王,后遷居澤州,隰川王遜熮遷徙澤州的時間有“天順四年”和“天順五年”的爭議。
一、天順四年之說
成化《山西通志》載:隰川王府,初建大同府城內,天順四年徙建澤州城內。萬歷《山西通志》提出隰川王分封有“天順四年”和“正統七年”的爭議。《明史·諸王世表》、《通志秦漢以來別普》都記作正統七年分封,隰川王1429年生,正統七年(1442)朱遜熮13歲,至天順四年(1460)朱遜熮31歲。《明實錄》記載正統九年七月冊封西城兵馬副指揮袁誠女為代王第十子隰川王遜熮妃,不難看出隰川王遜熮的冊封時間為“正統七年”,之所以有“天順四年”之異,是將隰川王遜熮的冊封時間和外徙時間混為一談。同時筆者在清康熙版的《平陽府志》中也看到了朱遜熮的影子:山陰王,簡王第四子,天順四年分封蒲州。襄垣王,簡王第五子,天順四年分封蒲州。靈丘王,簡王第六子,天順四年分封絳州。懷仁王,簡王第八子,天順四年分封霍州。陽川王,簡王第十子,天順四年分封隰州。
這里朱遜熮冊封名號由“隰川王”變為“陽川王”,外遷地點由“澤州”變為“隰州”,外遷時間仍為“天順四年”。方志的記載如此不一,究竟孰正孰誤,晉城出土的《皇明懿安王夫人虞氏墓志銘》或許可以揭開上面的疑團,該碑刻勒石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載“隰川王□□□□祖妣恭僖王妃霍氏矣……天順庚辰,隨王遷國于澤”
可見代簡王第十子朱遜熮,封號為隰川王,外遷至澤州。天順庚辰即天順四年,有地方志和墓志銘佐證天順四年隰川王外遷于澤州似乎成為既定事實。
二、天順五年之說
道光《大同縣志》記載:隰川王遜熮,代簡王第十子,謚懿安,天順五年徙王澤州。清雍正《澤州府志》記載:隰川王遜熮,代簡王第十子謚懿安,天順五年徙王澤州。又提出了隰川王外遷時間是在天順五年。清雍正《山西通志》也記載:山陰王、襄垣王、靈丘王、宣寧王、懷仁王、隰川王均為天順五年外遷。《明英宗實錄》三百二十四卷條下記載:天順五年正月癸亥,命遷代府山陰王、襄垣王于蒲州,宣寧王、隰川王于澤州,靈丘王于絳州,懷仁王于霍州。在《光緒直隸絳州志》也有涉關靈丘王的內容:靈丘王,永樂二十二年封……天順五年別城絳州。《道光直隸霍州志》載錄:懷仁王遜烠,天順五年徙王霍州。乾隆《鳳臺縣志》涉關宣寧王和隰川王的內容:宣寧王,天順五年徙澤州……隰川王,天順五年徙王澤州。
三、遷徙旅程
代府六王,同時間遷徙,茲事重大,涉及人員之眾,并非為一朝一夕即可完成之事。六王外遷的原因為“代隘”,代府枝繁葉茂,百姓不堪重負,促使郡王府外徙。天順四年英宗命山西布、按二司在代州、霍州、霍州、忻州、絳州等修造代府各郡王府第。工部將府第式樣呈上,明英宗定其基址,未過兩月,懷仁王上疏欲居絳州,明英宗敕曰:“今得王奏欲居絳州,且府第未完,爾何不待朝廷之命而恣意紛擾?”敕書中明確寫到各郡王府還在修建中,代修造完成之后,再論各郡王分封之處。后廣靈王長子又上疏表示不愿外遷,望仍居大同,英宗敕書“朕念大同城中狹隘,郡王數多,故令各州造府以備遷徙,俟完方可處分。若安土重遷,亦必臨期奏達為宜。前日隰川王奏欲與宣寧王去蒲州,懷仁王奏欲去絳州,昌化王又奏免遷徙,各徇私情,先事紛擾,已嘗勅戒,爾豈不知?況今苫造未完,朝廷亦未嘗強逼爾遷,乃輕信傳聞,復具奏紛擾。”敕書是在天順四年十月,敕書中寫道“今苫造未完”,可知郡王府仍在修造中。各郡王對于遷否,遷往何處多次上疏。英宗于天順四年十一月諭代王仕壥曰:“得奏邊地狹隘,欲將定安王、博野王移居腹里,且分封定地,出自朝廷,移與不移,難隨意便。況府第蓋造未完,先隰川、宣寧王欲去蒲州,懷仁王欲去絳州,昌化、潞城王及廣靈王長子皆欲不遷,紛擾不一,累勅切責,王豈不知,而又有此言書至?王宜自省,并諭諸王今后毋仍奏擾。”郡王府十一月尚未完工。天順五年正月癸亥即二十二日,命上述六王開始外遷。二月戶部奏“代府懷仁王遷霍州,山陰、襄垣王遷蒲州,宣寧、隰川王遷澤州,靈丘王遷絳州,各王宮眷將軍、夫人、縣主,宜令沿途官司如數量辦廚料水面,下程儀賓、兵馬、內使、教授、典章、典膳日支廩給米五升,廚役、校尉、醫士日支口糧米一升。”從元月至二月,各郡王在遷徙途中。至于何時到達分封地,天順五年六月初九,靈丘王抱怨其分封地絳州“城池不固,地瘠民貧,不如蒲、澤二州城池高深,地饒民富,且地天氣炎甚,不宜水土,屢生疾病,欲仍回大同或遷居代州。”英宗不允,可見至天順五年六月靈丘王早已到達絳州,并已居多時,有水土不服的癥狀。而此時的英宗也收到遷居澤州的宣寧王、隰川王的上疏,“稱遷居澤州不宜水土,多染疾病,欲求改遷。”英宗亦不允,可見宣寧王、隰川王也在六月之前也順利到達澤州。天順六年六月癸巳,懷仁王遷徙霍州,“命有司為置菜戶一人”至此六王完成了外遷之旅程。
總之,遜熮代簡王的第十子,正統七年封隰川王,天順五年外遷至澤州。天順四年四月十六日英宗定新王府修建規制,天順四年主要為新王府的建造時期。天順五年元月六王開始舉家外遷至六月到達分封之地。
參考文獻:
[1]《明實錄》[M].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影印紅格本。
[2]成化《山西通志》[M].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3]《澤州碑刻大全》[M].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作者簡介:成瑜(1987—),女,漢族,山西省晉城市人,歷史學碩士,單位:山西師范大學歷史與旅游文化學院中國古代史專業,研究方向:中國明清史方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