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代商品經濟高度繁榮發展及金屬鑄幣的使用不便催生了交子這一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形式。伴隨著紙幣的出現,宋代人們形成了豐富的紙幣思想。概括起來就是關于紙幣本質的思想、關于紙幣準備金的思想以及關于紙幣流通中穩定幣值的稱提思想等,具有鮮明的特點,是我國也是世界貨幣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宋代 ?交子 ?紙幣思想
一、宋代紙幣產生的原因及其發展歷程
(一)宋代紙幣產生的社會經濟背景
宋代是我國歷史上商品經濟高度繁榮發展的朝代。從北宋開始,農業生產技術有了進一步的提高,礦冶業、制瓷業、造船業等手工業有了很大的發展。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及人口數量的迅速增加,加速了商業及城市繁榮,更多的集市、鎮市發展起來。城市里的市場交易打破了時間的限制,沒有了坊(里)、市的界限,街市買賣晝夜不絕。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使得銅錢、鐵錢等金屬鑄幣日益不能滿足商業發展的需要,加上銅錢外流的原因,北宋第一次出現了“錢荒”,深刻表現了宋代貨幣相對不足引起的貨幣危機。
(二)宋代紙幣的產生及發展
商品交換的擴大及“錢荒”的出現,迫切需要擴大流通貨幣必要量,因而在當時深感鐵錢“行旅赍持不變”“艱于轉移”的四川,出現了交子這一我國及世界歷史上最早的紙幣。
交子出現后大致歷經了民辦交子和官辦交子兩個時期。交子最早由四川的十余家商戶私下聯合發行,沒有固定的標準格式,可根據需要臨時填寫金額,等同于普通收據,實質是信用貨幣性質兌換券,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貨幣。后來,十余戶富商因發行交子獲利頗豐,但“廣置邸店屋宇園田寶貨”造成資金呆滯,不能保證交子的及時兌現,同時市面上開始出現偽交子,交子的信用被破壞,擠兌、爭訟紛起,交子事業便被收歸官有了。
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官辦交子開始發行。官交子的發行面額、發行限額、流通期限即“界”、準備金即“本錢”都是固定的。官交子已經具有了紙幣的基本要素和職能,是名副其實的貨幣。官交子流通后,行使范圍不斷擴大,到了南宋,會子已成為最主要的貨幣。為了聚貨斂財、彌補財政虧空及支付巨額軍費,南宋政府紙幣發行量日益擴大,導致通貨膨脹現象日益嚴重,民生凋敝,人們對紙幣的議論越來越多。
二、宋代的紙幣思想
(一)關于紙幣本質的思想
伴隨著紙幣這一新事物的出現,人們紛紛從不同的角度試圖解釋其本質。楊萬里最早把子母相權論與紙幣流通相結合提出錢楮母子說。他認為,行在會子作為銅錢的代表,銅錢為母,會子為子;兩淮會子代表鐵錢,鐵錢為母,鐵錢會子為子,而“母子不相離”,紙幣要與它所代表的金屬錢幣并行流通,互相交換,反之,不兌換紙幣是“無母之子”,不可單獨使用。楊冠卿認為無論具有實在價值的銅錢鐵錢還是作為貨幣符號的紙幣,本身都是無價值之物,它們的價值都是王權賦予的,憑借君王的權力可使金土同價,“欲重而重,欲輕而輕,唯其所欲爾”,是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的價值觀和貨幣名目主義的王權論思想。另一貨幣名目主義的代表人物辛棄疾從“寒不可衣,饑不可食”的說法出發將紙幣與銅錢統一起來,是徹底的貨幣名目主義。
(二)關于紙幣準備金的思想
宋代人們關于紙幣發行所需準備金的問題的普遍看法是:紙幣的發行必須有一定數量的發行準備金,“不積本錢,亦不得以空文行”,在紙幣取得人們的信任后,便可以超過本錢而發行較多的紙幣,“但出納令民間信之,自不消本”。
周行己將貨幣準備金概括為“以二分之實可為三分之用”“國家常有一分之利”。即紙幣有自然損耗方面的“水火之失”,有被盜賊搶劫影響兌現的“盜賊之虞”以及一部分紙幣被當作資金和財富儲積起來的“往來之積”,這三者“常居其一”,因此發行紙幣不需要有十足的準備金。盡管周行己的理論分析與實際狀況有所差異,如“盜賊之虞”僅是紙幣的持有者不同,對紙幣準備金并沒有影響,又如其“三一之利”“以二分之實可為三分之用”的結論僅是定性而非定量分析,精確度不高,但是作為貨幣理論史上關于紙幣準備金的重要總結,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三)關于紙幣流通中穩定幣值的稱提思想
宋代特別是南宋時期,由于軍事開支的增加,紙幣發行的數量迅速增加,通貨膨脹嚴重,如何穩定幣值,人們議論紛紛。宋孝宗依據人們早已習知的貨幣數量論提出會子“少則重,多則輕”的結論,袁燮在嘉定年間任江西提舉時所上的《便民疏》中說:“楮之為物也,多則賤,少則貴,收之則少矣;賤則壅,貴則通,收之則通矣”,與宋孝宗嚴格控制紙幣發行量的根本思想不同,袁燮從收兌角度來穩定幣值。而陳耆卿認為稱提之術不僅需要緊縮流通中的紙幣數量,還必須注意到銅錢方面,即“不專在于稱提楮幣,又在于稱提銅錢也”。他認為銅錢流失海外直接導致國內銅錢的減少,使銅錢對紙幣的比價增高,更使人們藏錢不出,國內的流通更加依賴于紙幣,使紙幣更加充斥。陳耆卿從錢楮兩個方面聯系考察流通中紙幣數量過多對幣值的影響,對當時紙幣問題的觀察更進了一步。
三、宋代紙幣思想的特點
(一)宋代紙幣思想具有獨特的民族個性
宋代紙幣的產生以及在流通中出現的問題引起了思想家們熱烈的討論,討論的問題范圍包括紙幣的產生、紙幣的本質、紙幣準備金問題、穩定幣值問題等,其關于紙幣的概念和范疇具有獨特的民族個性,如子母說、虛實論、輕重論、稱提說等,內含著豐富的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并隨著實踐的發展不斷為其注入新的內容,從而有別于西方的貨幣學說。
(二)注重解決現實問題,但基本理論薄弱,沒有形成系統的紙幣思想體系
宋代思想家們關于紙幣的理論多是就事論事,針對實踐中出現的某一具體問題提出自己的對策主張,如北宋周行己關于紙幣準備金的問題以及其它關于貨幣流通的諸多見解,多見于其徽宗大觀年間的《上皇帝書》。并且由于缺乏基本貨幣理論如價值概念的缺乏導致宋代思想家們往往模糊價值、價格之間的界限;對貨幣職能認識膚淺等,他們針對某一具體現實問題的對策難以歸納、凝練成理論的高度,從而難以形成完整的紙幣思想體系。
(三)宋代紙幣思想中內含著深刻的維護封建統治階級利益的價值立場
宋代紙幣思想豐富的人物多是封建政府里地位顯赫的官吏,有的直接掌握財政大權。他們關于發行紙幣的財政目的十分明確,如宋神宗曾說:“行交子,誠不得已,若素有法制,才用既足,則自不須如此。”紙幣的發行僅僅是統治階級主觀上趁機斂財、彌補財政虧空的工具而已。
參考文獻
[1]蕭清.中國古代貨幣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蕭清.中國古代貨幣思想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3]王寶平.論交子與宋朝商業繁榮[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0,(2).
作者簡介:馬欣(1989-),男,漢族,河北邯鄲人。河北大學經濟學院政治經濟學2013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