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春杰
[摘要]膠東地區作為中國革命戰爭的重要戰場,膠東軍民以自己的浴血奮戰殲滅和牽制了大量敵人,既保衛了膠東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又有力配合了山東和全國戰場的主力部隊作戰。膠東革命武裝斗爭鑄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四大主力,熔煉了軍民、黨群的血肉情。
[關鍵詞]膠東;革命武裝斗爭;貢獻
中國革命斗爭的主要形式是武裝斗爭,中國共產黨依靠革命戰爭反對反革命戰爭而取得革命勝利,奪取全國政權。膠東地區作為中國革命戰爭的重要戰場,膠東軍民以自己的浴血奮戰殲滅和牽制了大量敵人,既保衛了膠東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又有力配合了山東和全國戰場的主力部隊作戰,為中國革命的勝利立下了戰功。
一、波瀾壯闊的膠東革命武裝斗爭
膠東地區是山東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主戰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長期艱苦卓絕的革命戰爭歲月里,膠東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不畏強暴、喋血苦戰,經受了嚴峻的考驗,付出了巨大犧牲。
“一一·四”暴動與中國工農紅軍昆崳山游擊隊。1927年7月大革命失敗后,根據中共中央“八七”會議精神,膠東黨組織領導發動了多次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武裝暴動。1928年6月,中共萊陽縣委領導膠東抗糧軍,發動了攻打萊陽城的農民武裝暴動,開創了膠東貫徹黨的“八七”會議精神、以武裝的革命反抗武裝的反革命斗爭的先河。1935年11月29日(農歷十一月四日),中共膠東特委在昆崳山地區領導發動了武裝暴動,因為這一天是農歷的十一月四日,故稱之為“一一·四”暴動。這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黨在膠東地區領導的一次規模最大的武裝斗爭,也是黨在山東境內發動的最后一次農民暴動。暴動失敗后,剩余的武裝力量在于得水等人率領下轉戰到昆崳山,建立了中國工農紅軍昆崳山游擊隊,為膠東革命保存了一支寶貴的火種,牽制打擊了國民黨勢力,培養了革命骨干。[1]
天福山起義與雷神廟戰斗。1937年12月24日,中共膠東特委領導以昆崳山紅軍游擊隊為主要力量的革命武裝,發動天福山抗日武裝起義,成立了“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2],拉開了膠東全民抗戰的序幕。1938年2月,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揮師西進,攻克牟平城。2月13日,中共膠東特委書記、“三軍”司令理琪率領20多名干部戰士,在牟平城東南的雷神廟研究下步行動計劃,被從煙臺市趕來增援牟平城的日軍包圍。干部戰士與日軍展開殊死戰斗,打死打傷日軍50余人,擊退了日軍的進攻。理琪在指揮戰斗中中彈犧牲,年僅30歲[3]。雷神廟戰斗打響了膠東抗戰的第一槍,極大地鼓舞了膠東人民抗戰必勝的信心。
抗日根據地與人民戰爭的地雷戰。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后,膠東黨組織根據中共中央《關于膠東工作指示》,堅持黨的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戰、游擊戰的戰略方針,把工作重點轉移到山區,廣泛建立敵后抗日民主根據地。膠東抗日根據地是山東抗日根據地五大戰略區之一,是山東省建立最早、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經濟實力最強、堅持時間最長的抗日根據地。膠東區黨委制定了《膠東區戰時施政綱領》,領導膠東軍民全面開展了政治、經濟、文化建設和軍事斗爭,粉碎了日偽軍的瘋狂封鎖、“蠶食”、“掃蕩”。膠東軍民廣泛開展了人民游擊戰,創造和運用的游擊戰法有20多種,主要有麻雀戰、破襲戰、伏擊戰、封鎖圍困戰、地雷戰、民兵聯防戰等,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抗日傳奇故事。其中,海陽地雷戰,威震敵膽,名揚天下,書寫了人民戰爭史上的傳奇,充分體現了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是我們黨的勝利源泉[4]。
膠東保衛戰與長山島戰役??箲饎倮?,蔣介石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先后發動了對我黨解放區的全面進攻和對陜北、山東兩個解放區的重點進攻。為了迎擊國民黨軍的重點進攻,1947年8月,華東野戰軍根據中央軍委和毛澤東的指示,分為內外線兵團(亦稱東西兵團)開展對敵斗爭。陳毅、粟裕率外線兵團(西兵團),進入魯西南地區執行外線作戰任務;許世友、譚震林率內線兵團(東兵團),繼續擔負膠東內線作戰任務,抗擊重點進攻膠東之敵。膠東軍民從1947年9月至12月進行了歷時4個月的“膠東保衛戰”,殲滅國民黨軍隊6.3萬余人。膠東保衛戰的勝利,徹底粉碎了國民黨軍對膠東的重點進攻,有力地配合了華東野戰軍西線兵團的作戰,共同粉碎國民黨軍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也有力地配合了中原戰場人民解放軍的戰略進攻。毛澤東多次通過電報進行戰役部署,并親筆起草了以中共中央名義祝賀掖縣戰役勝利的賀電。1949年8月的解放長山島戰役,是山東省內最后一次對敵作戰,是人民解放軍在沒有海軍支持、以木船渡海奪島的成功戰例,為后來解放南疆諸島的作戰提供了寶貴經驗[5]。
二、膠東革命武裝斗爭鑄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四大主力
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中,膠東人民武裝力量創建早、發展快,是膠東革命和全國革命取得勝利的武裝支柱。
膠東人民武裝力量的源頭是昆崳山紅軍游擊隊,大發展于抗日戰爭期間,輝煌于解放戰爭時期。在抗日戰爭期間,膠東人民武裝力量大致由三部分組成:一是主力部隊。天福山抗日武裝起義成立的“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是黨領導的膠東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裝力量。1938年3月,在膠東西部的掖縣,中共掖縣縣委領導發動了玉皇頂抗日武裝起義,組建了“膠東抗日游擊第三支隊”,這是當時膠東最大規模的一支人民抗日武裝力量。1938年9月,“第三軍”與“第三支隊”統編為“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第五支隊”。從此,黨領導的膠東抗日武裝空前統一,膠東八路軍建設開始走上正規化。經過八年艱苦抗戰,這支膠東人民抗日的主力部隊,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不斷壯大發展。二是地方武裝。膠東各縣都組建了抗日游擊大隊(簡稱縣大隊,后改稱縣獨立營)、抗日游擊中隊(簡稱區中隊)等地方抗日武裝,配合主力部隊作戰。三是基層武裝。各縣還建立了勞武結合的民兵組織——人民抗日自衛團(簡稱自衛團)[6]。
抗戰勝利前后,膠東主力部隊整編為第5師、第6師,整編后不久第5、6師主力大部分挺進東北,膠東軍區又重新組建了第5、6師。這之后,在解放戰爭期間,膠東第5、6師先后進行了四次重建,因為每一次組建后不久就升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野戰軍的主力部隊,就要重新組建。到建國初期,從膠東走出來的子弟兵一共組建起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四個軍,即第27、31、32、41軍,除32軍在1950年撤銷外,其他三個軍目前仍在人民解放軍的建制序列中,占全國現有18個集團軍的六分之一[7]。
膠東子弟兵南征北戰,屢建奇功。由膠東部隊組建起來的四個集團軍,在革命戰爭中共殲敵75萬余人,其中抗日戰爭時期殲敵14.6萬余人,解放戰爭殲敵58.5萬人,抗美援朝殲敵2.1萬人。先后涌現出“濟南第一團”、“濟南第二團”、“濰縣團”、“塔山英雄團”、“守備英雄團”、“白臺山英雄團”等諸多英雄集體?!澳暇┞飞虾冒诉B”也是1947年在萊陽水溝頭組建的一個輜重連。在黨、軍隊和人民中廣為傳揚的“不吃蘋果”佳話,就是由膠東第一批挺進東北部隊發展起來的41軍的一個連,在錦州戰役中看守蘋果倉庫,饑渴難耐也不吃一個蘋果?!奥端藿诸^”佳話,則是另一支由膠東發展起來的部隊27軍在解放上海戰役中,嚴守紀律,進入市區后,不入民宅、露宿街頭,取得了軍政全勝的美譽[8]。
三、膠東革命武裝斗爭熔煉了軍民、黨群的血肉情
在膠東長期血與火的革命斗爭中,涌現出了許許多多人民軍隊愛民為民、人民群眾愛軍擁軍的感人事跡,熔煉形成了軍民之間血肉相連的深情厚誼。
1942年11月,侵華日軍華北方面軍最高司令官岡村寧次親自到煙臺,指揮1.5萬名日軍和5千多名偽軍,對膠東根據地進行了歷時40天殘酷野蠻的冬季大掃蕩。膠東區黨委率領抗日軍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粉碎了日偽軍的鐵血“掃蕩”,度過了抗戰最困難的時期。在這次反“掃蕩”中涌現出了舍生救民的“馬石山勇士”群體。1942年11月23日,日軍向位于乳山、海陽交界的馬石山進逼,在馬石山區燒殺搶掠,殘酷殺害了500余名群眾,并將3000多名群眾圍困在馬石山上。在生與死的考驗面前,膠東八路軍戰士置自己安危于不顧,營救被困群眾,為救群眾而犧牲自己的“馬石山十勇士”、“馬石山十八勇士”、“狼牙山五壯士”式的“七壯士”等英雄群體[9],驚天地,泣鬼神,見證了人民軍隊時刻為人民而戰、始終與群眾生死相依的軍民血肉情。日軍撤離馬石山后,鄉親們含淚找到勇士的遺體,爭相埋進了自家的墳地,把戰士們當成自己的家人來對待。
在這次反掃蕩中建立的西海地下醫院,創造了在敵人眼皮底下洞藏傷員奇跡。日偽軍 “冬季大掃蕩”開始后,駐扎在大澤山根據地的西海軍分區衛生所,將所有傷病員就地分散隱蔽到40多個村莊里,在村民家里的炕洞、鍋灶、草垛下等處挖掘秘密地道、地洞隱藏傷員,創建了西海地下醫院。西海地下醫院在群眾掩護下生存了兩年時間,救治了2000多名傷病員[10]。
1942年建立的膠東育兒所,擔負著養育干部的子女和烈士遺孤的重任,在戰火中辦學十年間,輾轉于膠東各地,養育了1000多名革命后代,乳母們創造出為了托養孩子安全而犧牲自己孩子的人間奇跡[11]。
這些感人肺腑的活生生事實,書寫了黨和人民軍隊全心全意為民謀利、人民一心一意愛黨愛軍跟黨走的黨群魚水之情和血肉聯系,凝聚起了黨群同心同德、無堅不摧的革命偉力。
[參考文獻]
[1][4][5][6]中共煙臺市委黨史研究室.中共煙臺地方史(第一卷)[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5年.
[2]王海勝,李文韜.膠東抗日武裝起義與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3軍的建立[J].軍事歷史,1992(5).
[3]劉琛.揭開膠東抗戰序幕的雷神廟戰斗[J].濟南軍區革命斗爭回憶錄叢書--齊魯烽火.1986,61-65.
[7][8] 張克勤,劉學藝.膠東子弟兵(上下冊)[M].濟南:黃河出版社,2010年.
[9]中共山東省委黨史研究室.中共膠東地方史[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4年.
[10]西海地下醫院救治兩千多傷病員[J].煙臺晚報,2013-12-7(A12).
[11]劉國賢,李春光.抗戰時期的膠東育兒所[J].春秋,2010(2).
本文是2014年山東省黨校系統科研項目“膠東革命斗爭對中國革命的重大貢獻”、煙臺市社會科學規劃項目“膠東革命的歷史性貢獻研究”(ytsk2014-005)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