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慶團
唐山市豐南區農廣校是豐南區政府直屬正科級事業單位,現有教職工27人。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形勢任務的變化,該校不斷更新理念,創新思路,積極發揮自身職能作用,推動農村實用人才培養,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撐。連續多年被豐南區委、區政府授予“文明單位”稱號和“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連續多次被唐山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建設先進單位”稱號;多次受到國家農業部、省農業廳,中央、省、市農廣校的表彰獎勵;2014年在被中共豐南區委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的基礎上,繼續被唐山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建設先進單位”稱號。
一、圍繞中心找位置。豐南農廣校承擔著全區農民科技教育培訓的重要職責。近年來,學校緊緊圍繞“面向農村、服務三農”的辦學宗旨,教育培訓工作積極與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相對接、培訓內容和課程設置積極與全區的農業結構調整相對接、培訓手段和辦學形式積極與廣大農民的實際需求相對接,不斷使工作融入中心、服務大局,成為了全區農業科技培訓和農民職業教育的主陣地。幾年來,在做好系統內的學歷教育、農民科技培訓等工作外,相繼承擔了地方黨委、政府的陽光工程培訓、下崗職工再就業培訓、“塑型”教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等任務。學校目前擁有各類在校生3239人,2006年至2014年,累計招收各類學歷教育學員13286人,連續17年開展職業技能鑒定工作,累計鑒定2709人,鑒定人數連續8年位居全省農廣校系統領先位置。從2010年起學校承擔區政府交辦的“十萬農民大培訓”任務,工作量占整個任務的50%以上。
二、多方合作強職能。為使“小部門”干成“大事情”,“軟單位”打造“硬實力”,豐南農廣校不斷尋求合作伙伴,強化自身職能,拓展發展空間。一是積極與區委組織部合作,成為農村黨員干部教育基地。自2005年以來,在全省先后率先開設了農村黨建中專班、鄉村社會事業管理(黨建方向)大專班;2012年,依托東北農業大學,開設農村管理與發展專業大專班,學校成為區委重點黨建教育基地。從2006年到2014年的9年間,區委組織部共為學校組織生源2201名,平均每年招生245人。其中中專班學員534名、大專班學員1667名。二是加強系統內合作,成為“陽光工程”培訓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基地。作為省農業廳審批確定的陽光工程培訓基地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2012年以來,先后在豐南鎮、稻地鎮、大新莊鎮等6個鄉鎮舉辦陽光工程職業技能培訓9期356人、專項技術培訓3期150人,向參加培訓的學員發放培訓用書1萬余冊。2014年在上級下達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任務較晚的情況下,精心組織,高質量完成了40名社會服務型農機服務員和30名生產經營型設施蔬菜生產專業的培訓任務。三是與省內外高校合作,成為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不斷拓寬辦學渠道,在加強與河北科技師范學院、浙江大學、東北農業大學等高校合作的基礎上,2012年又與四川農業大學建立合作辦學關系,開設了適合本區產業發展需求的應用化工技術、建筑工程技術、旅游管理等專業。通過聯合辦學,先后招收學員11721人。在與省內外高校合作之中,不斷拓寬合作領域。2014年,經積極運作,東北農業大學專門在國內有影響的大型鋼鐵企業—唐山國豐鋼鐵有限公司建立實訓基地。并依托東北農業大學聯合辦學這個平臺,先后四次組織農村干部、區農口技術人員共200人進行脫產學習。2014年,被四川農業大學評為聯合辦學先進集體。
三、創新載體增實效。積極探索適合農村黨員干部群眾的教育培訓形式,實施“三大工程”,不斷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一是組織實施農村黨員“金鑰匙”工程。著眼于提升農村黨員致富領富、推動科學發展能力,采取“菜單式”、“基地式”、“網絡式”以及“巡回送學式”等形式,對50歲以下的農村黨員進行培訓,并把培訓活動向從事第一產業的近10萬名普通農村勞動力延伸,培養一批掌握現代農業知識的新型農民,培育一批致富領富骨干,鍛造一批高素質農村干部。計劃從2010年到2013年,把全區50歲以下的5500多名農村黨員全部培訓一遍,使其中70%以上掌握1—2門致富技能,30%以上具有“雙帶”能力。在此項工程中,豐南農廣校編印“金鑰匙”工程培訓資料10種5萬冊,刻制培訓教學科技光盤8大類1.5萬張,組建專家服務團巡回輔導26場次,建立“金鑰匙”工程示范基地20個,培訓黨員3500名。組織百名蔬菜種植黨員干部大戶到山東壽光考察、組織50名優秀村黨支部書記到東北農大集中學習、開設并招收農業推廣專業大專班學員300人、組織100名優秀村黨支部書記赴四川成都、江蘇昆山參觀學習。中央創爭辦和省委辦公廳對“金鑰匙”工程做法進行推廣,《人民日報》、《紫光閣》雜志、《河北日報》、《唐山勞動日報》等黨報黨刊先后進行了報道。二是組織實施農村“知識型”實用人才培養工程。認真落實農業部農村實用人才“百萬中專生計劃”,在全省率先啟動以對農民進行中等職業教育為主的農村“知識型”實用人才培養工程。從2006年到2014年,相繼在10個鄉鎮、1個村、1個農業龍頭企業開辦了蔬菜生產、奶牛養殖、水產養殖等各類特色中專班23個,累計招收學員1691名,這批人已成為推動全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骨干力量。三是謀劃實施“智慧農民”培養工程。2014年,在國家大力提倡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大背景下,豐南農廣校謀劃了以培訓全區各類種養殖大戶、科技示范戶、農村經紀人、動物防疫員、鄉村干部、大學生村官為主要對象的“智慧農民”培養工程,計劃通過實施農村中等職業教育、開展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強化專業大戶提高培訓、建立實訓基地和田間學校、搭建技術信息服務平臺等內容,采取菜單式培訓、集中強化培訓、遠程自主培訓、陣地專項培訓等手段,提高農民科技素質和致富能力。工程實施后,豐南農廣校精心謀劃、主動作為,完善并重新修訂編印了10種共3萬冊農業科普叢書;刻制了1萬張農業科技光盤;為全區500名各類大戶和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開通了手機短信服務平臺;利用中央農廣校配發的移動多媒體資源庫,從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媒體,下載有關種植、養殖、加工和致富典型等各類音頻、視頻節目共2100集62000多分鐘;按照一鄉一村一農業企業的辦班模式,分別在東田莊鄉、錢營鎮后打村、鼎新蔬菜公司共開辦了3個涉農中專班,招收學員130人,區政府安排資金13萬元,為每名學員擔負1000元學費。
四、不斷發展壯實力。為保障各項教育培訓任務的有效落實,不斷發展壯大辦學實力。一是不斷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目前,學校有專兼職教師60名,通過選派到高校進修深造、開展教研活動等方式,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其中教師宋海燕在2012年中央農廣校舉行的全國教訓能手大賽中榮獲一等獎。聘請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三農問題專家朱啟臻,東北農業大學教務處長、博士生導師王杜春教授,河北科技師范學院教授馬增軍,唐山市農科院研究員王永存及區內蔬菜、畜牧、水產等農業技術專家25名,組建農業技術培訓師資庫。本著“需求什么,培訓什么”的原則,集中或巡回到各鄉鎮對有農業實用技術需求的干部群眾進行針對性培訓。二是不斷加強硬件設施建設。先后投入資金100余萬元,建設微機教室2個,多媒體教室4個,購置教學和辦公用計算機90臺,配備了科技培訓直通車、地面衛星接收設備、媒體資源庫、數字電影放映機、攝錄一體機等教學辦公設備。三是不斷加強資金投入。每年區財政撥付專項資金,對每個新招收的特色中專班學員給予500至1000元的一次性學費補助,農村干部大專班學員每人補貼1500元。學校每年用于培訓支出30余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