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愛霞
糖化血紅蛋白檢測對糖尿病微血管病變評估的價值
郭愛霞
目的探討糖化血紅蛋白(HbA1c)檢測對糖尿病微血管病變評估的價值。方法86例糖尿病患者, 按照是否存在微血管病變分為病變組(46例)與無病變組(40例), 并選取同時期43例健康者作為對照組, 檢測分析三組的HbA1c﹑空腹血糖(FBG)值。結果病變組HbA1c﹑FBG明顯高于無病變組和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無病變組HbA1c﹑FBG水平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HbA1c檢測對于評估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發生﹑發展具有明顯效果, 能夠提高微血管病變的早期診斷價值。
糖化血紅蛋白;糖尿病;微血管病變
糖尿病通常出現血管粥樣硬化癥狀, 微血管極有可能出現病變, 且釋放出大量組織因子, 糖尿病患者往往出現高凝血癥﹑纖溶亢進癥狀, 使得多個系統器官遭受損傷, 造成嚴重的器質性病變, 具有較高死亡率與致殘率[1]。在傳統的血糖檢測中通常采用空腹狀態﹑餐后2 h血糖水平, 但極易因外界而發生變化, 準確率出現一定誤差, 所以采用更理想檢測指標對于臨床診斷具有重要價值。糖化血紅蛋白是紅細胞中血紅蛋白與血糖相結合產物, 可以對血糖濃度﹑機體糖代謝進行間接反映, 具有明顯臨床意義[2]。本文選取46例糖尿病微血管病變患者, 分析糖化血紅蛋白檢測對糖尿病微血管病變評估的價值,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4月~2015年4月糖尿病患者86例, 其中男56例, 女30例, 年齡49~75歲, 平均年齡(58.6±5.8)歲。按照是否存在微血管病變分為病變組(46例)和無病變組(40例)。并選取同時期健康體檢者43例作為對照組, 其中男26例, 女17例, 年齡45~74歲, 平均年齡(57.9±5.7)歲。三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受試者均在早起空腹超過12 h狀態下抽取靜脈血4 ml, 2 ml內注入EDTA-K2抗凝劑, 放置到封閉試管內,將其混合均勻后2 h內待測HbA1c, 其余2 ml放置到普通試管內進行自然凝固, 經離心處理后分離出血清以檢測FBG。應用Primus全自動糖化血紅蛋白HbA1c檢測系統以硼酸鹽親和層析高效液相法檢測HbA1c水平, 應用OLYMPUSAU64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經己糖激酶法檢測FBG水平。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病變組HbA1c﹑FBG明顯高于無病變組與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無病變組HbA1c﹑FBG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指標檢測對比分析(±s)

表1 三組指標檢測對比分析(±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與無病變組比較,bP<0.05
組別 例數 HbA1c(%) FBG(mmol/L)病變組 46 10.84±0.70ab 11.67±0.79ab無病變組 40 7.39±0.25a 7.33±0.68a對照組 43 4.68±0.15 5.49±0.31
糖尿病是因機體出現內分泌紊亂而使得胰島素水平出現不足的臨床綜合征, 引發疾病原因極易可能與患者所處環境﹑個人遺傳等多個方面的因素具有相關性, 主要表現為血糖水平持續上升[3]。由于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飲食結構發生變化, 導致糖尿病發生率具有越來越高趨勢。目前對糖尿病進行治療并無根治方法, 臨床中對其治療通常采取控制血糖﹑降低并發癥的方式。
血糖檢測所應用的傳統方法主要為餐后2 h﹑空腹血糖值, 但因飲食﹑運動等外界因素產生的影響, 往往導致檢測結果產生波動性, 極易導致結果出現誤診﹑漏診, 對患者治療造成極為不利影響[4]。目前, 糖化血紅蛋白逐漸成為糖尿病血糖水平臨床檢測的重要標準, 因其為血液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與血糖相結合而出現的產物, 所以無可逆反應, 而且血糖濃度與糖化血紅蛋白具有正比關系, 對血糖檢測結果是即刻血糖值, 檢測準確值較低, HbA1c可以對患者8~12周的血糖水平控制予以準確反應, 所以對糖尿病的診斷治療具有“金標準”作用[5]。
HbA1c在臨床中可以對糖尿病病情及治療預后進行有效評定, 為葡萄糖結合的血紅蛋白占全部血紅蛋白比率, 所檢測到的結果應用百分率表示。長時間的高血糖導致紅細胞﹑白細胞變形功能明顯下降, 但是聚集能力﹑豁附能力明顯提高, 使得微循環血流出現明顯緩慢或發生瘀滯, 血管壁出現透明狀變性, 導致微血管出現硬化﹑管腔狹窄﹑閉塞癥狀,因此引發微血管病變。HbA1c整個合成比較緩慢且無可逆性,合成往往只與血糖(GLU)具有相關性, 可以使得機體GLU水平得到特異反映, 不會因葡萄糖波動﹑運動﹑食物等而受到影響, 因此其可以有效反映患者血糖濃度, 對了解患者近期血糖水平變化, 并發癥發生﹑發展均具有重要作用, 可以作為糖尿病是否達到良好控制的一個重要評定指標[6]。
本文研究顯示, 病變組HbA1c﹑FBG明顯高于無病變組與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無病變組HbA1c﹑FBG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糖化血紅蛋白檢測對糖尿病微血管病變評估具有重要作用, 可以及早對微血管病變進行檢測, 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1]李華, 李思江, 馮振東, 等. 糖化血紅蛋白聯合D-二聚體和纖維蛋白原在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變中的應用. 國際檢驗醫學雜志, 2013, 34(11):1382-1383.
[2]龐偉, 俞琦. 糖化血紅蛋白﹑血小板參數﹑纖維蛋白原聯合檢測在糖尿病微血管病變早期診斷中的價值. 中國醫藥指南, 2012, 10(31):454-455.
[3]黃萍. 糖尿病微血管病變患者糖化血紅蛋白與血液流變學研究.中國實用醫藥, 2010, 5(11):77-79.
[4]鄭雪芹, 楊志彩, 王樹玲. 冠心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水平與冠狀動脈病變程度的相關性研究. 中國全科醫學, 2013, 16(23): 2691-2693.
[5]華紹芳, 匡德鳳, 韓玉環. 糖耐量正常孕婦糖化血紅蛋白﹑內脂素水平與圍生結局的相關性研究. 天津醫藥, 2013(10):953-956.
[6]沈默宇, 石立. 影響糖化血紅蛋白檢測系統的因素. 醫學研究生學報, 2013, 26(9):1004-100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2.016
2015-08-04]
463000 河南省駐馬店市中心醫院檢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