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成磊 楊玉萍 劉偉波 紀強 汪學松
椎體成形術聯合腰椎脊神經后支射頻治療腰椎骨質疏松性壓縮性骨折的療效分析
巴成磊 楊玉萍 劉偉波 紀強 汪學松
目的觀察椎體成形術(PVP)聯合腰椎脊神經后支射頻治療腰椎骨質疏松性壓縮性骨折的有效性。方法78例腰椎骨質疏松性壓縮性骨折患者, 隨機分為聯合組(PVP+射頻組, 46例)和對照組(PVP組, 32例), 行對應的治療后評價治療前及治療后24 h、3、6個月時的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腰痛評分和手術時間。結果兩組患者治療前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術后同術前比較,聯合組及對照組均能有效的緩解疼痛癥狀, 但聯合組效果更明顯, 且術后各個時間點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但手術時間較對照組增加(P<0.05)。結論PVP聯合脊神經后支射頻是治療腰椎骨質疏松性壓縮性骨折更有效的方法, 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但其遠期的效果還有待于進一步觀察和研究。
腰椎骨折;骨質疏松;椎體成形;脊神經;射頻
目前老年性腰椎骨質疏松性壓縮性骨折的發生率不斷增高, PVP作為一項治療此種骨折的新型微創脊柱外科技術被廣泛應用于臨床[1], 但大多數患者出現的疼痛癥狀并非全部是由骨折所導致的, 單純行PVP治療無法完全緩解疼痛癥狀,而脊神經后支射頻治療非特異性腰痛具有良好效果[2], 能否將兩種技術結合治療老年性腰椎骨質疏松性壓縮性骨折有待近一步研究。現分析本院2011年6月~2014年6月治療此類骨折的患者資料, 根據治療方式不同分為聯合組(PVP+射頻組, 46例), 對照組(單純行PVP, 32例), 比較兩組間疼痛緩解效果、手術時間等, 具體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共選取病例78例, 入選標準:具有明顯腰痛癥狀, 術前MRI檢查均為單節段新鮮壓縮骨折, 無脊髓及神經壓迫癥狀, 術前檢測腰椎體骨密度, T值為-3.2(-2.6~4.9),符合世界衛生組織骨質疏松診斷標準[3]。術前排除多節段及陳舊性壓縮性骨折、腫瘤轉移等病理性骨折或嚴重疾病無法耐受手術者。其中男33例, 女45例, 年齡64~92歲, 平均年齡74.8歲, 患椎L113例, L221例, L316例, L419例, L59例, 78例患者隨機分為聯合組(46例)和對照組(32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患椎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均在監護儀監護下完成, 取俯臥位。PVP方法:采取雙側椎弓根穿刺法, C型臂定位患椎雙側椎弓根體表投影, 0.5%利多卡因局部麻醉, 用穿刺針經椎弓根刺入患椎, 側位透視達椎前1/3, 正位透視位于椎弓根內側壁和棘突之間為滿意位置, 應用碘海醇行椎體內造影, 以了解是否有椎體邊緣滲漏或進入周圍血管, 用加壓注射器將調好的骨水泥緩慢注入患椎, 彌散均勻后停止注射, 一旦出現向椎體周圍血管或椎管內滲漏則立刻停止注射。在骨水泥固化時間內(約15 min), 聯合組繼續進行腰椎脊神經后支射頻治療,方法為:正位透視以上關節突與橫突根部交界處為射頻消融點, 應用射頻套管針穿刺滿意后, 注入0.5%利多卡因0.5 ml,予以90°, 60 s的射頻治療, 以毀損脊神經后支的內側分支。平臥24 h后下地活動。
1.3 判定標準 采用VAS行手術前后疼痛緩解程度的比較,總共為10分, 0分為無痛, 1~3分為輕度痛, 4~6分為中度痛, 7~10分為重度痛, 并記錄兩組的手術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術后隨訪6個月, 所有患者均無鄰近椎體骨折、手術椎體塌陷、骨折處疼痛復發及神經壓迫癥狀體征。聯合組平均手術時間為(48.04±4.27)min, 對照組為(34.71±4.70)min,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術后24 h、3、6個月的VAS評分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各組內手術前、后VAS評分比較,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及不同時間點VAS 評分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及不同時間點VAS 評分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bP>0.05;與術前比較,cP<0.05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 VAS評分(分)術前 術后24 h 術后3個月 術后6個月聯合組 46 48.04±4.27a 7.17±1.08b 2.17±1.02ac 2.50±0.96ac 2.69±0.79ac對照組 32 34.71±4.70 7.06±1.13 3.56±0.98c 3.69±0.93c 3.84±0.85cP <0.05 >0.05 <0.05 <0.05 <0.05
PVP目前為臨床上治療椎體壓縮性骨折的一種操作簡便、有效的微創新技術, 能夠恢復骨折椎體的穩定性, 有效緩解疼痛癥狀, 作者在研究中也證實該項技術具有良好效果。
腰椎脊神經后支經橫突上緣、上關節突外緣向后下走行, 支配周圍小關節、筋膜等結構, 其受刺激可出現腰痛等癥狀[4]。老年性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能導致椎體椎間高度的改變或椎體形狀的改變, 導致脊神經后支受牽拉或卡壓等機械刺激, 或因外傷原因導致的骨折往往合并有腰部軟組織的牽拉損傷等導致疼痛, 并且許多老年患者在骨折前已經存在長期慢性非特異性腰痛, 單純行PVP治療對緩解上述原因導致的腰痛效果往往欠佳。
射頻技術作為一種物理性神經阻滯方法[5], 臨床上用于治療慢性非特異性腰痛具有良好效果。作者通過將PVP及腰椎脊神經后支射頻技術相結合治療老年性腰椎骨質疏松性壓縮性骨折, 與單純行PVP相比較, 緩解疼痛效果更明顯,顯著提高手術治療效果, 但是兩種技術聯合應用導致手術時間增加, 但作者總結發現, 實際操作中充分利用等待骨水泥硬化的時間、提高射頻穿刺技術及操作流程, 手術耗時能明顯減少。
綜上所述, 從提高手術治療效果來說, 兩種技術聯合應用是治療老年性腰椎骨質疏松性壓縮性骨折的較好方法, 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但其遠期的效果還有待于進一步觀察和研究。
[1]吳耀, 王峰, 周建強, 等.經皮椎體成形術和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的臨床療效分析.中國骨傷, 2014, 27(5):385-389.
[2]施棟, 單雯.經皮腰神經后支射頻治療非特異性腰痛.頸腰痛雜志, 2009, 30(6):555-556.
[3]何濤, 楊定焯, 劉忠厚.骨質疏松癥診斷標準的探討.中國骨質疏松雜志, 2010, 16(2):151-157.
[4]邵振海, 陳仲, 靳安民, 等.脊神經后支綜合征.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2002, 9(6):611-612.
[5]湯勇智, 王貴清, 利洪藝.經皮穿刺射頻熱凝與聯合臭氧消融治療腰椎問盤突出癥療效的對照研究.介入放射學雜志, 2011, 20(10):822-82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1.066
2015-06-19]
266042 青島大學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巴成磊劉偉波 紀強 汪學松);青島市婦女兒童醫院(楊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