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玲
老年骨科患者應用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對術后短期認知功能的干預作用
蔣玲
目的觀察分析老年骨科患者應用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對術后短期認知功能的干預作用。方法120例老年骨科手術治療患者為觀察對象, 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各60例。對照組給予全身麻醉, 觀察組給予硬膜外麻醉, 觀察比較兩組術后短期認知功能。以簡易精神狀況檢測量表(MMSE)評定術前(麻醉前)及術后短期(6、12、24、72 h)MMSE評分并進行比較。同時比較術后短期(6、12、24、72 h)認知功能障礙發生率。結果與對照組比較, 觀察組術后24 h MMSE評分較高,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比較, 觀察組術后6、12 h認知功能障礙發生率較高,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全身麻醉比硬膜外麻醉在術后12 h內對術后短期認知功能的干預作用更明顯, 可在臨床借鑒應用。
老年骨科患者;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術后短期認知功能;干預作用
本文旨在觀察分析老年骨科患者應用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對術后短期認知功能的干預作用, 以期為臨床提供參考,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本院收治的120例老年骨科手術治療患者為觀察對象, 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各60例。對照組中男32例, 女28例;年齡60~85歲,平均年齡(65.4±6.6)歲。觀察組中男34例, 女26例;年齡61~84歲, 平均年齡(64.2±6.4)歲。兩組按照ASA分級均為Ⅰ~Ⅱ級。均未有無法自主完成精神功能測試者、精神系統疾病或服用相關藥物者、活動性肝病者、腦血管意外后遺癥或腦卒中者。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于麻醉前30 min給予阿托品0.5 mg肌內注射, 進入手術室后嚴密監測生命體征, 建立上肢靜脈通路, 給予靜脈輸注乳酸林格氏液(10 ml/min)。
對照組給予全身麻醉:給予依托咪酯(0.1~0.2 mg/kg)、芬太尼(2~4 μg/kg)、維庫溴銨(0.06~0.10 mg/kg)依次靜脈注射進行麻醉誘導, 3 min后實施氣管插管, 插管成功后連接麻醉呼吸機進行機械通氣, 監測呼氣末二氧化碳濃度, 適時調整呼吸參數, 保證足夠的通氣量和氧供。術中以瑞芬太尼[0.02~0.04 μg/(kg·min)]、丙泊酚[50~150 μg/(kg·min)]、維庫溴銨[1~2 μg/(kg·min)]麻醉維持。手術結束前30 min停用維庫溴銨, 10 min停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 術后給予靜脈自控鎮痛[1]。觀察組給予硬膜外麻醉:選擇L1~2間隙實施硬膜外穿刺置管, 在平臥位下給予2%利多卡因3 ml(試驗劑量), 然后酌情分次小劑量追加0.375%~0.500%甲磺酸羅哌卡因2 ml, 直至獲得所需的阻滯平面。在手術過程中, 如患者血壓降至11.97/7.98 kPa以下, 則需加快輸液速度, 如需要給予靜脈注射麻黃堿(6 mg/次), 如患者心率降至50次以下,則靜脈注射阿托品(0.5 mg/次)[2]。
1.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術后短期認知功能。以MMSE[3]評定術前(麻醉前)及術后短期(6、12、24、72 h) MMSE評分并進行比較。同時比較術后短期(6、12、24、72 h)術后認知功能障礙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后短期(6、12、24、72 h)MMSE評分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 觀察組術后24 h MMSE評分較高,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術后短期(6、12、24、72 h)認知功能障礙發生率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 觀察組術后6、12 h認知功能障礙發生率較高,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術后短期(6、12、24、72 h)MMSE評分比較(±s, 分)

表1 兩組患者術后短期(6、12、24、72 h)MMSE評分比較(±s, 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 術前(麻醉前) 6 h 12 h 24 h 72 h對照組 60 29.2±1.4 26.5±1.1 25.6±1.3 27.0±1.1 29.0±1.2觀察組 60 28.9±1.6 26.0±1.0 25.2±1.2 29.2±1.3a 29.1±1.0 P >0.05 >0.05 >0.05 <0.05 >0.05
術后認知功能障礙指老年患者術后出現的中樞神經系統并發癥, 主要表現為焦慮、神經錯亂、記憶受損、人格改變。這種術后出現的技巧、認知能力、社交能力、人格變化被統稱為術后認知功能障礙。也有研究認為術后認知功能障礙表現為術后智力功能退化, 出現記憶力下降、集中力下降。根據早期發病時間和臨床特征分為譫妄(麻醉手術后早期出現)和術后認知障礙(持續時間較長)。術后認知功能障礙的出現,和麻醉方式、麻醉藥物有一定的聯系[4]。
本研究顯示, 與給予全身麻醉的對照組比較, 給予硬膜外麻醉的觀察組術后24 h MMSE評分較高, 術后6、12 h認知功能障礙發生率較低(P<0.05)。
綜上所述, 全身麻醉比硬膜外麻醉在術后12 h內對術后短期認知功能的干預作用更明顯。

表2 兩組患者術后短期(6、12、24、72 h)認知功能障礙發生率比較[n(%)]
[1]蔡偉華, 張良清, 李志藝, 等.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對老年骨科患者術后短期認知功能的影響.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3, 33(12): 2783-2784.
[2]袁軍, 程怡, 秦丹, 等.參附注射液對老年骨科手術患者全麻術后認知功能影響的臨床研究.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1, 31(11): 1466-1470.
[3]Lee PJ, Wong CS, Vaghadia H. Baseline bispectral index values below 46 in an octogenarian under desflurane anesthesia.Can J Anaesth, 2010, 57(9):874-875.
[4]夏燕飛, 黃浩, 周嘉莉, 等.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對老年骨科患者術后短期認知功能的影響.中華老年醫學雜志, 2012, 31(2): 144-14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1.117
2015-07-07]
223300 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醫院麻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