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玲 王瑩
對神經內科患者采取指引護理體系的臨床意義
李美玲 王瑩
目的研究對神經內科患者采取指引護理體系的臨床意義。方法100例神經內科就診患者, 隨機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 各50例, 對照組采取普通內科護理, 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取指引護理體系, 比較兩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為8%,對照組為22%,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護理的滿意度為86%, 對照組為5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神經內科患者給予患者護理指引模式, 能夠有效提高護理滿意度, 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值得在臨床推廣。
神經內科;指引護理體系
目前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 對與其相對應的護理技術也得到了發展, 患者對護理的要求也越來也高。因此, 不斷推出新的護理模式, 迎合護理要求是非常重要的。近年來,護理指引模式越來越多的受到了醫護人員的重視。改護理模式針對性強、并且及時發現問題采取相應的護理對策, 在臨床上效果顯著[1]。本院從2014年起采取在護理體系下進行護理, 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大連市友誼醫院神經內科就診的100例患者, 均符合神經內科診斷標準, 有CT或MRI等影像學證據。隨機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中男27例, 女23例, 年齡46~75歲, 平均年齡(55.0±6.4)歲;小學學歷10例, 初中學歷15例, 高中學歷10例, 本科以上學歷15例。試驗組中男28例, 女22例, 年齡47~74歲, 平均年齡(55.0±6.6)歲;小學學歷11例,初中學歷13例, 高中學歷10例, 本科以上學歷16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學歷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模式 ①健康宣教與心理護理,護理人員向患者宣教疾病基礎知識, 以及治療方法注意事項等。時刻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 消除患者恐懼心理, 使其積極主動的配合治療。②飲食宣教, 保證患者每天的營養攝入, 保證蛋白質、維生素以及微量元素的攝入。③康復指導, 對患者以及家屬做相關知識培訓, 掌握功能評價表的使用。對患者的功能評價, 做出相應的康復計劃, 防止并發癥的發生。
1.2.2 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在指引護理體系下進行護理 ①系統的評估每例患者的具體情況, 對每例患者制定個性化的康復訓練以及營養支持。②在護理中與家屬以及患者進行溝通, 細致的掌握患者的病情, 隨時根據患者的康復進度進行護理計劃調整。爭取對每例患者的護理干預做到個性化、全面細致, 實現身心的全方位護理。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 包括肺部感染、泌尿系統感染、壓瘡等。采用本院自制滿意度調查量表,調查患者對護理的總滿意度, 采取問卷調查的方式, 分為三個等級:非常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總滿意度=(非常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為86%, 對照組對護理的滿意度為5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并發癥總發生率為8%, 對照組為22%,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對護理滿意度及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n(%)]
隨著臨床對護理技術要求的提高, 新的護理模式不斷產生, 傳統的護理模式也隨之不斷的改善, 以適應醫學技術以及滿足臨床對護理的高要求[2]。護理指引體系干預下的護理干預, 系統的構建護理程序, 強調患者的特殊性, 又有科學性, 很快的受到了臨床的重視[3]。針對患者的需求進行全面的護理, 提高臨床配合度, 護理人員與家屬進行溝通, 準確的了解患者的病情細微變化, 調整護理方案, 滿足患者的個性化需求[1]。從本試驗可以看出, 試驗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8%, 對照組為22%,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為86%, 對照組為5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在將指引體系用在神經內科護理中, 通過不斷的對病情的反饋和需求反饋, 不斷調整護理方案, 有效的提高臨床治療的有效率, 以及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 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從整體上提高護理質量, 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值得在神經內科護理中推廣。
[1]焦坤, 喬宏, 吳志華.神經內科護理指引體系在神經內科中的應用價值研究.中國醫藥指南, 2013, 11(32):543-544.
[2]王俊霞.關于護理指引體系在神經內科臨床中的應用價值比較分析.中國實用醫藥, 2014, 9(19):224-225.
[3]陳巧珊, 林燕紅, 黃曉君, 等.神經內科護理指引模式在神經內科臨床應用中的作用分析.中國醫藥指南, 2014, 12(17):67-68.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applying nursing guidance mode for patients in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LI Meiling, WANG Ying.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Dalian City Friendship Hospital, Dalian 116001, China
ObjectiveTo research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applying nursing guidance mode for patients in department of neurology.MethodsA total of 100 patients in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5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general internal medical nursing,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additional nursing guidance mode. Comparisons were made on satisfaction degree of nursing and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s 8%, and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22%.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Satisfaction degree of nursing was 86%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50%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ConclusionImplement of nursing guidance mode for patients in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satisfaction degree of nursing and reduce occurrence of complications. This method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Nursing guidance mode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1.148
2015-06-24]
116001 大連市友誼醫院神經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