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峰
脾切除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治療肝硬化門脈高壓癥臨床研究
王亞峰
目的研究脾切除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治療肝硬化門靜脈(門脈)高壓癥的臨床效果。方法46例采用脾切除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治療肝硬化門脈高壓癥的患者, 對其臨床治療效果進行研究, 分析術前﹑術后自由門靜脈壓力(FPP)﹑門靜脈血流量(PVF)﹑肝動脈血流量(HAF)以及肝功能的變化。結果在進行脾切除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后, FPP﹑PVF均較手術前下降;HAF較手術前增加,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肝功能手術前后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用脾切除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的患者門脈壓力降低﹑血流量減少, 肝功能性血流量增加, 并且對患者的肝功能并無顯著影響, 值得臨床推廣及運用。
脾切除;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肝硬化;門脈高壓癥
肝硬化門脈高壓癥是目前臨床常見疾病之一, 其發病率較高且死亡率也較高, 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1]。目前臨床治療肝硬化門脈高壓癥的主要的手術方法是脾切除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 其具有應用廣泛﹑治療效果較好等特點[2]。但是業界對于此手術是否對于肝功能有影響, 肝功能性血流量發生何種變化說法不一[3]。所以針對這一問題, 本文對來本院進行脾切除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治療肝硬化門脈高壓癥的患者的資料分析研究, 現將治療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7月~2014年6月來本院采用脾切除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治療肝硬化門脈高壓癥的46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5例, 女21例, 年齡27~65歲,平均年齡(49.3±4.6)歲。確診為丙型肝炎肝硬化10例, 自身免疫性肝硬化3例, 乙型肝炎硬化27例, 特發性肝硬化4例, 酒精肝硬化2例。
1.2 診斷標準 所有患者在手術前均進行胃鏡檢查, 從而診斷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及嚴重度分級。根據白細胞﹑血小板診斷脾功能亢進;在手術前做腹部B超﹑CT平掃進行肝硬化﹑脾大確診及是否有腹水。通過生化及影像學檢查結果確定肝功能Child Pough分級。結果46例患者有食管胃底靜脈輕度曲張3例, 中度曲張18例, 重度曲張25例;伴賁門胃底靜脈曲張41例, 伴紅色征44例。白細胞水平(2.2±0.2)×109/L;血小板水平(48.6±2.8)×109/L, 手術前肝功能分級都為Child A級[4]。
1.3 方法 切口取左側腹直肌, 由胃網膜無血管處向上結扎脾動脈, 完全游離胃體﹑胃底部。切除脾臟, 翻開胃體右上方, 結扎胃底食管后壁與胰腺的靜脈。從胃小彎幽門切斷胃右血管。沿著胃小彎分離結扎胃左動脈及冠狀靜脈, 向上達到食管下端右側。再從食管周圍往上游離食管下端6 cm左右, 離斷結扎高位食管支﹑膈下和食管下端四周血管。
1.4 觀察指標 ①測量門脈壓力:取胃網膜右靜脈分支用玻璃管水柱法測量脾切除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后的自由靜脈壓力。在測量時需要保持動脈與中心靜脈壓力相同。②手術后需要進行保肝﹑降低門脈壓力﹑抗感染等治療, 在手術第3天后, 給予患者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及靜脈滴注500 ml/d右旋糖酐一直到患者出院為止。③在手術前1 d及術后第9天采用多普勒超聲測量儀測量門靜脈血流量﹑肝動脈血流量。在測量前需要叮囑患者2 h內不飲食。血流量則由血管截面積及平均血流速度計算。④在手術前及手術12 d后采用CT平掃﹑螺旋CT三維檢測門脈系統血栓。腸系膜靜脈﹑門靜脈主干﹑脾靜脈和肝內門靜脈分支統稱為門脈系統。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 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通過治療, 患者的FPP﹑PVF明顯低于術前,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HAF明顯高于術前,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術后合并門脈系統血栓發生率為93.48% (43/46), 術前合并門脈系統血栓的發生率為13.04%(6/46), 術前術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 患者均無不良反應發生。
表1 46例脾切除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患者手術前后臨床指標變化比較(±s)

表1 46例脾切除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患者手術前后臨床指標變化比較(±s)
注:術前術后比較, P<0.05;1 cm H2O=0.098 kPa
項目 門脈壓力值(cm H20) 門脈血流量(ml/min) 肝動脈血流量(ml/min)術前 34.08±0.48 1388.48±89.18 585.24±61.76術后 26.04±0.76 874.58±76.76 893.94±72.88 t 60.664 29.623 21.917 P<0.05 <0.05 <0.05
肝硬化門脈高壓癥是目前臨床常見病發癥之一, 其發病率高﹑并發癥較多, 尤其近些年此病的發病率不斷增高, 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 給患者及家屬的日常生活帶來困難。目前臨床治療肝硬化門脈高壓癥的方法較多, 取得的效果并不明顯, 隨著脾切除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的發展, 其越來越多的運用于肝硬化門脈高壓癥的臨床治療中[5]。本院采用脾切除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治療肝硬化門脈高壓癥, 結果發現手術后患者門脈壓力降低﹑血流量減少。肝功能血流量增加,并且對患者的肝功能并無顯著影響。
有專家認為脾切除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的患者門脈壓力基本不會降低﹑門脈的血流量會減少使門脈血栓導致肝功能惡化[6]。但是通過本研究發現, 脾切除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后門脈壓力明顯降低, 與相關報道相一致[7]。其原因主要由于切除脾臟后, 患者的門靜脈血流量明顯低于手術前。還有原因為經過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手術后, 患者身體內臟的血管物質﹑激素等會影響血管阻力, 從而降低門脈壓力。同時患者手術后的門脈血流量明顯低于手術前, 但是肝動脈血流量高于手術前。這是由于術后門脈系統血栓發生率為93.48%, 遠高于術前的13.04%,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術后門脈血栓會導致門脈血流量的降低。通過對患者的肝臟功能(Child Pough分級)檢測發現患者手術前后肝功能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門脈系統血栓對肝功能并無影響。
綜上所述, 采用脾切除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的患者門脈壓力降低﹑血流量減少, 肝功能性血流量增加, 并且對患者的肝功能并無顯著影響, 值得臨床推廣及運用。
[1]帥曉明, 陳俊華, 陶凱雄, 等.改良手助腹腔鏡和完全腹腔鏡下脾切除加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的比較研究.中華肝膽外科雜志, 2013, 19(1):36-40.
[2]張秋學,張執全,劉汝海,等.脾切除加斷流術后門靜脈系統血栓的防治.中華肝膽外科雜志, 2014, 20(4):277-279.
[3]陳敬宇,江藝,張小進.術前脾切除對肝移植治療門脈高壓癥的影響.中華肝膽外科雜志, 2014, 20(8):572-576.
[4]曹技磊,盧實春,曾道炳,等.基于術中自由門靜脈壓測定的脾切除加選擇性斷流術的臨床分析.中華肝膽外科雜志, 2014, 20(9):648-651.
[5]張鷹, 李志偉, 趙新, 等.脾切除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對患者肝功能及肝臟血流動力學的影響.中華肝膽外科雜志, 2015, 21(3):170-172.
[6]蔣國慶,錢建軍,陳平,等.改良腹腔鏡脾切除聯合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治療門脈高壓癥的學習曲線.中華肝膽外科雜志, 2014, 20(9):652-654.
[7]蔣國慶, 陳平, 錢建軍,等. 改良腹腔鏡脾切除聯合斷流術在門脈高壓癥老年患者中的應用.中華肝膽外科雜志, 2014, 20(3):205-207.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3.067
2015-08-31]
451200 鞏義市人民醫院普外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