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林峰 黃財城 陳建東 辛勇通
阿替普酶治療急性腦梗死療效觀察
葉林峰 黃財城 陳建東 辛勇通
目的探討阿替普酶治療急性腦梗死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46例急性腦梗死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20例)和對照組(26例)。治療組應用阿替普酶治療, 對照組除未應用阿替普酶外, 與治療組進行相同的抗血小板﹑他汀類藥物﹑清除自由基﹑對癥等治療。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24 h﹑7 d﹑14 d進行神經功能缺損程度(NIHSS)評分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評分, 并進行比較。結果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0.00%,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57.69%,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的NIHSS評分及MRS評分較對照組有明顯下降,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阿替普酶治療急性腦梗死的安全有效, 值得臨床上推廣應用。
阿替普酶;急性腦梗死;療效
急性腦梗死是神經內科急癥, 目前已經成為我國死亡的第一病因[1], 早期積極正確的治療能夠明顯降低患者致殘程度, 提高生活質量。目前急性腦梗死除了早期血管內介入治療外, 阿替普酶溶栓治療是打通堵塞血管的最有效治療方法,本文就本院近年來阿替普酶溶栓的患者療效進行觀察。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4 年7月~2015年6月在本院神經內科就診的急性腦梗死患者46例為研究對象, 診斷均符合1995 年中華醫學會全國第4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2]和溶栓標準[3]。隨機分為治療組(20例)和對照組(26例)。治療組男12例, 女8例, 平均年齡58歲;對照組男14例, 女12例, 平均年齡56歲, 所有患者均排除冠心病﹑肺部感染﹑肝功能異常﹑腎功能不全等因素。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應用阿替普酶總量0.9 mg/kg, 起始量為1/10總量靜脈1 min注射, 余量1 h靜脈泵平穩輸注, 輸注過程監測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呼吸, 24 h后復查頭顱CT無明顯出血表現加用抗血小板藥物, 余治療根據2010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治療指南[3]進行治療, 對照組除未應用阿替普酶外, 與治療組進行相同的抗血小板﹑他汀類藥物﹑清除自由基﹑對癥等治療。治療前及治療24 h﹑7 d﹑14 d進行NIHSS評分及MRS評分。
1.3 療效判斷標準[4]基本治愈:NIHSS評分較治療前降低91%~100%;顯效:NIHSS評分較治療前降低46%~90%;有效:NIHSS評分較治療前降低18%~45%;無效:NIHSS評分較治療前降低≤17%;惡化:NIHSS患者的評分較治療前升高≥18%。總有效率=(基本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 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0.00%, 對照組總有效率為57.69%, 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820, P<0.05)。見表1。
2.2 兩組NIHSS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NIH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4 h﹑7 d及14 d兩組NIHSS 評分較治療前均有顯著性下降(P<0.05);治療后治療組NIHSS評分較對照組降低明顯,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MRS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MRS評分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4 h﹑7 d及14 d兩組MRS評分較治療前均有顯著性下降(P<0.05);治療后治療組MRS評分較對照組明顯降低,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療效的比較(n, %)
表2 治療前后兩組NIHSS評分比較(±s, 分)

表2 治療前后兩組NIHSS評分比較(±s, 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治療后與對照組比較,b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24 h 7 d 14 d治療組 20 13.63±4.26 9.04±3.74ab 7.55±4.28ab 6.42±5.53ab對照組 26 13.48±4.46 11.72±3.63a 10.26±3.72a 9.38±4.28a
表3 治療前后兩組MRS評分比較(±s, 分)

表3 治療前后兩組MRS評分比較(±s, 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治療后與對照組比較,b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24 h 7 d 14 d治療組 20 3.82±0.84 2.16±0.84ab 1.74±0.72ab 1.54±0.71ab對照組 26 3.93±0.87 2.72±0.83a 2.46±0.76a 2.34±0.82a
2.4 兩組不良反應 治療組中有2例溶栓后24 h梗死病灶內少量滲血, 對照組中亦有3例梗死病灶內少量滲血, 經過繼續原方案治療后好轉;治療組中3例患者治療過程中出現牙齦出血, 予腎上腺素棉球局部壓迫后出血停止, 對照組中無牙齦出血患者。
急性腦梗死是致殘﹑致死性很高的急性疾病, 早期積極治療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的預后。在急性腦梗死的超急性期,腦內除了梗死核心區域神經細胞死亡外, 還存在一個大小不等的缺血半暗帶, 在缺血半暗帶中神經細胞功能散失, 但細胞還未死亡, 如果能夠在短時間內再通血管就能夠挽救部分半暗帶中未死亡的神經細胞使它們恢復部分原有的神經功能[3], 這樣就能夠恢復患者部分神經功能, 甚至挽救患者的生命。
阿替普酶是目前早期血管介入治療外最好的再通血管的藥物, 早期積極應用阿替普酶能夠明顯改善患者預后, 實驗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與戴麗等[5]觀察的結論一致。雖然它有導致腦出血風險增高,但并不增加死亡率[6], 正如本實驗的結果無死亡事件發生。本實驗由于是單中心研究, 樣本量小, 實驗結論說服力還欠缺, 希望將來能夠擴大樣本量, 和多中心合作獲得更好的數據。
綜上所述, 阿替普酶是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 急性腦梗死在時間窗內要是能夠應用阿替普酶治療不但有效,而且安全, 值得臨床廣泛推廣。
[1]Zhu C. The Third National Survey on the cause of death.Beijing: Peking Union Medical University Pres, 2008:14-52.
[2]中華神經科學會, 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中華神經科雜志, 1996, 29(6):376-378.
[3]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撰寫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中華神經科雜志, 2010, 43(2):146-153.
[4]中華神經科學會.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 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 29(6):381-383.
[5]戴麗, 沈兆亮, 高爽. 阿替普酶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療效觀察.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4, 8(6):175.
[6]Lars U, lrike WA, Ase HM, et al. Thrombolytic thetapy in acute ischaemic stroke. Cerebrovasic Dis, 2002, 13(1):163-167.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3.072
2015-08-03]
352000 寧德市醫院神經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