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繼騰 (黃山市城市建筑勘察設計院,安徽 黃山 242700)
傳統村落傳承著我們血脈中的歷史綿延的記憶、生產生活智慧、精神文化家園、永世難忘的鄉愁……國家新型城鎮化戰略也明確提出:“傳承文化,彰顯特色”。
黃山市早已開創了全國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的先河,“百村千幢”工程已為世人所贊揚。
近年來,黃山市高度重視傳統村落申報,現已獲批68個傳統村落,近期獲得國家財政資金投入的有20個村落,為全國、全省同類首位。隨著保護資金的逐步到位,為使傳統村落持續地、有效地保護和發展,當下應高度重視實施過程可能出現的以下幾個問題。
保護發展規劃編制應體現鄉村文化特色,絕不能簡單套用現行城市規劃體系標準,應注重“保護第一、文化優先”的原則。
規劃編制單位應深入挖掘和研究徽州古村落歷史文化資源,包括“起始——生長——發展——鼎盛——衰落——再生”的過程和肌理[1],對自然環境、鄉土景觀、江河水系、空間結構、生態廊道、歷史文化做到了然于胸,運用自如。
20多年前,英國著名文物保護專家費爾頓博士說過:“維護文物建筑的一個最好辦法就是恰當地使用它們”。[2]那么,如何使古村落持續發展,達到保護與利用的良性循環,筆者認為,活態保護、激發活力,應當是保護的根本命題。延續村落生命力更是新型城鎮化的基本要求,如何盤活傳統村落文化資源并將其轉化成社會經濟發展的產業新動力,這是實施新型城鄉一體化可持續保護發展最關鍵著力點,更是轉型發展的新機遇,保護與發展應當是內在的、動態的、辯證的統一關系。
傳統村落是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資源,是人類文化景觀財富,當為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但這些不都能成為文化產業。文化產業是針對市場需求,而不是資源需求。它是一種現代文化生產方式,也就是說古村落、古民居保護好了,并不直接等于文化產業就發展了。古村落、古民居是產業發展的資源之一,但不是唯一的。要使古村落變成產業發展的動力,那就必須通過創造性解釋、使用和轉化這些傳統資源價值,通過創新方法、途徑,轉化現代市場需求的內在因素,滿足現代人的消費需求,使歷史時間轉化成現代空間渴求,也就是將資源變現。只有古村落文化景觀轉化成產業發展,那么,古村落、古民居就會被不斷激活,從而使鄉村經濟獲得再生,實現城鄉一體化。
傳統村落保護發展應當是一項長期、持之以恒的工作。由于涉及部門較多,必須明確責任主體,實施專項管理,從項目規劃編制(產業策劃)——實施監管——評估驗收——項目歸檔,都應實現常態化、一體化管理機制。

唐模村

宏村

西遞
針對以往保護實施經驗,時常發生些破壞性保護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施工單位選擇過程中,簡單套用現行招標體系標準,人為打分制影響因素過多,先考慮了資質與技術層面,忽視了對傳統村落保護施工單位文化技藝水平的考量,以至于出現對村落傳統風貌的建設性破壞和文化信息的大量變異。
對規劃設計評審、施工指導、效果評估專家應實施一體化管理和聘用,可分片主題對接。所選專家也同樣“管用、實在”,不僅要熟悉規劃建設,還要有徽派建筑研究背景及旅游、文化、藝術等各類人才廣泛參與,更重要是專家要有前瞻性和市場的對接能力,要精選文化與技術相復合的綜合性人才。專家要深入到每個鄉鎮或村落舉辦培訓班講座,下基層具體對接指導。
業策劃)——施工技藝——驗收監督——信息歸檔等一體化專家評估機制并落實獎勵和退出機制,使傳統村落處于動態的保護之中。
③施工單位的選擇應持證上崗,更應注重在前期了解文化內涵、技藝傳承上進行業績綜合選擇,以符合保護發展內在特點要求。
④組織2~3人培訓組,每組約3人分赴各區縣,大力開展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理論和現場二個層面的培訓,培養徽派村落保護的應用型人才,分片組織專家明確對接每一個傳統村落。
①成立市級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初級評審委員會。建立一支復合性、多學科參與的高品質專家團,絕不能讓評審會流于形式。選擇有徽文化研究背景與技術標準相結合并有鄉村產業發展策劃能力的復合性、專業性人才,以確保審查機構的權威性、嚴肅性和前瞻性。
②建立起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專項管理監督體系。該體系應涵蓋縣、鎮、鄉、村一級單元,明確責任主體。實施規劃編制(產

渚口村
[1]陳繼騰,陸笑旻.徽州民居建筑空間的人性意識.工程與建設[J].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
[2]費爾頓,古建筑保護講座-英國古建筑專家“費爾頓”博士講授.北京:清華大學建筑系;19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