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若云
摘 要:小學生正處于人生的起步階段,如同一株株剛破土的幼苗,渴望知識甘露的滋潤,而這“甘露”的取得,不僅需要教師課堂上知識的傳授,更需要學生依靠讀書去采擷。良好閱讀習慣的形成對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提高自學能力以及后續學習起到了重要作用,甚至終身受用。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更應該積極拓展渠道,為學生的閱讀保駕護航。營造讀書氛圍,讓學生走進書的世界;“趣”字引路,讓學生愛上閱讀;創設條件,讓學生堅持閱讀;教給方法,讓學生動筆閱讀。
關鍵詞:小學生 閱讀 習慣 興趣 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12(c)-0222-02
呂淑湘先生曾說過:“少數語文水平較好的學生,你要問他的經驗,他們異口同聲說得益于課外。”這更充分地說明語文學習不能局限在小課堂里,只有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才會使其學有所得,才能做到高效學語文。良好閱讀習慣的形成對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提高自學能力以及后續學習起到了重要作用,甚至終身受用。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中提到,要培養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見閱讀教學的重要性。那么應該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呢?結合我自身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看法。
1 營造讀書氛圍,讓學生走進書的世界
記得曾經在一本書中讀到過這樣一句話,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擺脫平庸,兒童時期所讀的作品往往能影響一個人一生中對待閱讀的態度。從小就愛閱讀的孩子不會是平庸的人,因為閱讀打開了孩子們的視野,提升了孩子們的品味。
每接到一個新的班級,第一要做的事情不是了解他們以往的學習情況,而是讓孩子們寫一篇自我介紹,其中的一個重點內容就是寫出自己看過的一些課外讀物名稱,還可以加入自己的一些看法與感受。根據孩子們的具體情況,再進行精心篩選,盡快列出一個比較適合本班學生閱讀的課外書目錄,讓學生對照該目錄單再作具體安排。何時要讀哪幾本書,怎樣去讀才更有效果,都可以進行周密計劃。有了目錄單,孩子們似乎就有章可循,讀書的緊迫感也會因此而生。
班級有一套比較人性化的班級圖書管理與借閱制度,從圖書登記到圖書借閱、歸還的時間安排、借閱方法等都有專門圖書管理員進行運作,這樣不僅服務了大家,而且鍛煉了學生的能力。接著是讓教室的墻壁會說話,班級的墻上定期貼一些有關讀書方面的格言警句,隨時提醒學生珍惜時間,好好讀書。如:高爾基的“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劉向的“書猶藥也,善讀可以醫愚”;但丁的“人不能像走獸那樣活著,應該追求知識和美德”等,都可以成為我們圖書角、教室里的常見標語。然后充分發揮班級學習園地和黑板報的作用,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定期展示學生的讀書小報,讀書筆記,制作的書簽作品等等,這不但美化了教室環境,更重要的是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讀書氛圍。最后是詩歌聲中迎老師,堅持要求學生在上課前誦讀古詩、警句等,每天誦讀的內容都是學生自己提供,早晨由語文課代表抄在專用的小黑板上,上課鈴聲一響,全班學生在課代表的組織帶領下開始朗讀、背誦,等待上課老師的到來,日積月累,學生真是受益匪淺。
2 “趣”字引路,讓學生愛上閱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讓學生愛上閱讀,重點從學生閱讀的“興趣”上下功夫。只要學生產生閱讀的興趣、愿望。他就會自覺自發去閱讀,通過閱讀,他的知識面廣了,視野開闊了,這個時候,再恰當開展幾次讀書活動,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獲得的知識、獲得的情感和學習的體驗又有一個交流展示的平臺,也有一個提升、內化的過程。如此良性循環,愛上閱讀,自然水到渠成。
2.1 教材激“趣”
小學生最初的閱讀,接觸的就是教材,而閱讀得最多的還是教材,而教材的有些內容又是從名著名篇中選出來的,教師就可以有意引導,充分利用好課內資源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例如:《草船借箭》選自《三國演義》,在教這篇課文時,向學生簡單介紹了三國的形成、對峙、衰敗的歷史,還介紹了一些突出人物,像曹操、諸葛亮、周瑜、關羽、張飛等這些具有鮮明的性格特征的人物及他們的突出事例,如:“三氣周瑜、溫酒斬華雄、煮酒論英雄、空城計”等,一下子就調動起學生的濃厚興趣,課后不少學生爭看《三國演義》。由于有了“課本”這個引子,很容易激發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2.2 故事激“趣”
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常常給學生讀一些有趣的、故事情節跌宕起伏的書籍,如《淘氣包馬小跳》《快樂星球》《魯濱遜漂流記》等,而且從不讀完,就像放電視連續劇一樣,到最精彩處,就戛然而止,“欲知后事,請自己閱讀”,就此收住,然后再把圖書館借來的這些書籍擺放到我們的圖書角,提出閱讀圖書注意事項之后,接著我就宣布“今天的集體讀書活動到此結束,其余時間為自由閱讀時間”,學生就會涌向圖書角,找尋各自急于知道后事的自己感興趣的讀本,一個個埋頭苦讀起來。學生的讀書興趣自然就被激發起來了。
2.3 活動激“趣”
閱讀興趣雖然有了,但只局限于有趣的故事書,需要進一步引導。接著,我召開了一些讀書活動。如:“有獎知識競答”都是一些課外書籍中涉及的名人趣事、地方風俗、城市特點等,并且適當獎勵一些學習用具;“我知道”說說你了解到的動物特性,說說你知道的昆蟲種類,評出“未來的某某專家”稱號。這樣幾次后,學生的閱讀不再僅僅局限于故事興趣濃厚的書籍,而是五花八門,百花齊放,涉獵到各類書籍,嘗到書籍帶來的樂趣后,閱讀的興趣日益濃厚起來,到后期,居然提議不讓我再讀,時間由他們獨立支配。
3 創設條件,讓學生堅持閱讀
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對于學生個體來說,意義深遠,但小學生有一個重要的心理特點,就是容易接受暗示、從眾心理明顯。學生在班集體內已經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但如果老師放手讓學生自己找時間閱讀的話,很可能就會前功盡棄,因為畢竟是小學生,意志力還不夠堅強,如果一旦有部分學生貪玩發生動搖,就很容易導致一部分學生在還沒有成為定性習慣之前,就會自動放棄。所以,老師一定要創設條件,讓學生堅持閱讀。endprint
3.1 保證閱讀時間
除了按時在校開設的閱讀課上,進行大量的閱讀之外,增設一個“午讀”時間,為了保障學生每天有40 min的充足時間進行閱讀,制定“午讀”制度,即從每天中午1:40開始,到2:20為止,專門劃出這40 min的時間,作為學生課外閱讀的“專用時間”,任何任課教師在這一時段內不允許布置作業,任何學生在這一時段里不準做其他作業,只能專時專用。
3.2 保證充足書源
時間保證了,書源更要有保彰。班長要不斷為“圖書角”更換圖書名目,也就是學生閱讀過的書籍及時歸還圖書館,便于其他班級借用,同時為班級再借閱新的讀本,保證班級每一位同學有書可讀,同時還提倡學生把自己家里的課外書籍帶來,做到資源共享,達到“一等于五十”的高效換算,即,帶來一本書,就可以讀到五十本書。從而充分利用好這專用閱讀時間。教師的作用是組織好閱讀紀律,讓學生學會安靜的閱讀,用心的閱讀。
4 教給方法,讓學生動筆閱讀
徐特立先生說:“不動筆墨不讀書”。閱讀時邊思考邊動筆,可以抓住重點,深入理解,“圈點勾畫和作批注”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潛能,加強對知識的理解,提高記憶的效率,而且能極大地激發學生揣摩研讀文章的興趣,有利于培養和提高自學能力。“做摘錄,記筆記”可以及時記下心得體會,對積累資料和活躍思想十分有利。當然,“動筆”的方法因人而異。但針對小學生,教師應該授之以法,長期訓練,才能促其養成習慣。
4.1 圈點勾畫
為了逐步培養學生的良好閱讀習慣,要很細化的交給學生動筆方法,如初步閱讀時該如何圈點勾畫,要標注那些詞句?為學生例舉以下常用幾種:(1)生字詞;(2)關鍵性字、詞;(3)重點句、中心句、妙言警句;(4)結構特點和寫作思路等;(5)自己喜歡的精彩句段,然后又具體地進行指點該如何進行具體操作。
4.2 作批注
初次閱讀,可以進行圈點勾畫,再次閱讀時,就要進行隨機批注。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生在閱讀時總會伴隨著積極的思維活動,學生如果能邊讀邊思考,邊思考邊做批注,不但會理解文中許多問題,而且會出人意料地顯示出他的聰明智慧。
4.3 寫讀書筆記
讓學生堅持寫讀書筆記,讀書筆記又分兩版塊進行:(1)摘抄;(2)寫心得體會。目的是讓學生養成“多摘、多寫”的好習慣。“多摘”,對讀物中的佳句、名段、好詞分門別類,摘錄下來,為將來的應用積累知識;“多寫”,要培養學生養成讀書就寫心得體會的良好習慣,讀完一本書或一個篇章,根據內容和自己的感受,寫好心得體會,哪怕兩三句話都可以,求得是一種習慣,一個積累。日積月累下來,可以增強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和分析品評能力。并經常檢查、交流,這樣可以很好地反饋學生對閱讀內容的理解程度。
5 結語
總之,為了培養學生愛讀書、會讀書,從而達到讀好書的習慣,我們的語文教學不應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教教科書”的封閉教學,必須營造一個開放式的學習氛圍,必須擴大學生的閱讀面,讓孩子的心靈在閱讀中飛揚。
參考文獻
[1] 張子惠.小學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J].教育教學論壇,2014 (33):278.
[2] 周婷.基于兒童成長的小學閱讀教學探索[J].江蘇教育研究,2014(22):68-71.
[3] 周明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解妙探微[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