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震天



今天你刷卡了嗎?如今,幾乎每個有工作的成年人都有信用卡或銀行卡,人們幾乎每天都在使用信用卡。信用卡除了具備錢幣的支付功能以外,還能反映持卡人的信譽、銀行和卡組織的發展以及社會科技、金融等領域的進步。經濟社會必須以信用為基礎,而信用卡就是經濟社會和金融發展的最好歷史見證物之一。
信用卡見證了人類社會經濟和金融業的發展,通過技術創新,信用卡的功能越來越強大,帶給人們越來越多的生活便利和財富。當然,隨著信用卡的不斷更新發行,也有越來越多的信用卡因作廢而被扔棄。值得深思的是,既然信用卡對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那么,當今社會又有多少人去收藏和研究信用卡呢?其中是不是也蘊藏著巨大的收藏價值呢?
信用卡代替錢幣作為支付工具,經歷了以下幾個主要歷史階段和形式。要認識信用卡的價值,我們不妨先簡單了解一下信用卡的歷史和演變。
記賬硬幣
記賬硬幣出現在19世紀晚期到1930年前后。記賬硬幣的形狀和大小各異,材質有塑料、銅、鋼及其他金屬等。記賬硬幣通常有一個小孔,便于像鑰匙一樣套在鑰匙環上,但是也有不帶小孔的記賬硬幣。記賬硬幣通常發給在百貨公司、酒店等消費的顧客,用于記錄顧客在百貨公司或酒店等場所的消費金額。記賬硬幣通常有商家的名字、商標和記賬賬號。
在銷售單上記錄記賬硬幣賬號,可以為客戶提供簡單快捷的支付服務。早期記錄記賬硬幣賬號都通過手寫,因為記賬硬幣上沒有顧客的姓名,所以一旦主人丟失硬幣,就可能造成盜用等風險。所以,從1930年開始,很多商家便開始推出記賬牌,來代替原來的記賬硬幣。
記賬卡
1921年,美國西聯公司(Western Union)開始向他們的常客發放記賬卡,這種記賬卡是紙質的。1938年,幾家美國公司開始相互接受其他公司的記賬卡。到了1940年前后,記賬卡開始在很多美國的石油公司推廣使用,用于購買汽油和與汽油相關的產品。記賬卡的推廣使用對美國上世紀40年代的汽車消費起到了促進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1947年前后,美國個人金融公司還發行過可以全國通用的信用賬卡。美國個人金融公司當時在加州、佛羅里達、馬里蘭、馬薩諸塞州、新澤西、紐約和賓夕法尼亞等地有超過350個服務網點。此卡內頁包含各個網點的地址,出示此卡可以在各地的美國個人金融公司取出一定金額的現金。此卡和現在的信用卡及旅行支票的使用方法非常接近。
除了石油公司以外,一些百貨公司也發行過記賬卡。
記賬牌
記賬牌是從1928年發展起來的,是信用卡的前身。記賬牌在美國的歷史是從1930年到1950年。記賬牌通常是一張×英寸的紙片,由金屬片包裹而成,紙片上印有顧客的姓名和地址。為保護記賬牌,商家還配有皮套。顧客消費后,壓印記賬牌在賬單上,記錄客戶的消費金額。很多商店將顧客的記賬牌存在商店,這樣避免顧客來商店購物時忘記攜帶。記賬牌雖然只有短短20幾年的歷史,但是在當時的條件下,它提供了最安全而且快捷的購物結算服務,因此很受大眾歡迎。
航空旅行卡
1934年,美國航空公司和美國航空運輸聯合會推出航空旅行卡。航空旅行卡的持卡人可以憑個人信用以折扣票價購買機票,而不用付機票全款,且機票款可以按照規定后期還款。到1940年,所有美國國內主要的航空公司都可以提供航空旅行卡,用于購買17家不同的航空公司的機票。1941年,美國航空公司一半的收入都來自航空旅行卡消費,可見航空旅行卡對當時航空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1948年10月,航空旅行卡成為第一個在國際航空運輸協會所有會員中全球通用的記賬卡。
世界上第一張銀行信用卡
1946年,美國人約翰·比金斯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張銀行信用卡。約翰·比金斯當時任職于紐約的布魯克林福來特布什國民銀行,他在銀行客戶和當地商家之間發明了記賬式信貸方案,商家可以將銷售賬單存進銀行,銀行根據賬單從客戶使用的卡上扣除相應的消費金額。非常遺憾地是,筆者到目前為止沒有見過世界上第一張信用卡的卡圖。
大萊卡
1949年,美國漢密爾頓信貸公司總裁弗蘭克·麥克納馬拉(Frank X McNamara)和他的好友阿爾佛雷德·布盧明代爾(Alfred Bloomingdale)以及他的律師拉爾夫斯奈德(Ralph Sneider)在紐約帝國大廈附近一家著名餐廳吃飯,一起討論漢密爾頓信貸公司的一位麻煩顧客,他借了漢密爾頓信貸公司的錢,但是沒有能力償還這筆錢。這個麻煩顧客借給他的窮鄰居一些個人百貨店和加油站的記賬卡,但是,他的窮鄰居短期內也無力償還記賬卡上的消費,這就造成了這個麻煩顧客不得不向漢密爾頓信貸公司借錢還賬。
吃完飯,弗蘭克·麥克納馬拉準備要付賬的時候,發現自己沒有帶錢包,于是他馬上給他妻子打電話送錢過來結賬。當時,在朋友面前他感到很尷尬,并表示以后不會再讓這種事情發生。通過這件事,弗蘭克·麥克納馬拉閃出一個念頭,如果有一張信用卡能在不同地點使用,就可以不用再攜帶現金了。于是,他和好友阿爾佛雷德·布盧明代爾及拉爾夫斯奈德一起商量后決定,三人共同出資于1950年成立了一家新公司,起名叫大萊信用卡公司(Dinners Club)。
盡管在1950年以前,美國已經出現了記賬卡、記賬牌和航空旅行卡等各種信用卡的前身,但是這些卡都是著眼于促銷,在當時本身還沒有成為盈利的工具。而麥克納馬拉、布盧明代爾等人所設想的是在賣方(商戶)與買方(客戶)之間插入一個提供付賬服務的第三方,因此必須要決定它從哪一方賺錢以及如何賺錢。
麥克納馬拉、布盧明代爾等人的決定是,從賣方(如餐館)扣除一個“折扣費”,而對買方不收分文。但是,賣方會不會接受折扣費?扣多少才合適?二人決定對10個餐館老板進行咨詢,如果所有人都反對,他們就放棄整個設想。結果是,雖然大部分餐館老板反對,但是有一個老板很支持。當被問到他能接受多少折扣費時,他的回答是“7%”。于是,世界上第一張有第三方提供服務的信用卡商業模式就這樣誕生了。因弗蘭克·麥克納馬拉的這一發明和貢獻,美國《生活》雜志曾將弗蘭克·麥克納馬拉評為20世紀美國最有影響力的100人之一。endprint
第一版大萊信用卡于1950年發給了大約200人,這些人多數都是弗蘭克·麥克納馬拉的朋友或是他認識的人。第一版大萊信用卡可以在紐約14家餐廳使用,而且是紙質的,能接受這張卡的地址印在卡的背面,持卡人簽名在卡的正面。1951年,大萊信用卡的年費是3美元。1961年后,大萊卡開始發行塑料材質的信用卡。
剛開始,大萊卡的運營很困難,因為商家不愿意付給大萊信用卡公司費用,而且也不希望大萊卡和自己商店發行的記賬卡競爭。但是,大萊卡的運作模式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到1950年底,有超過2萬人在使用大萊信用卡。
美洲銀行卡
從1950年到1958年,大萊卡沒有碰到任何競爭對手。直到1958年,大萊信用卡公司遇到了美國運通和美洲銀行這兩個強大競爭對手。1958年9月,美洲銀行在加利福尼亞發行了第一張美洲銀行卡。美洲銀行卡公司(NationalBankAmericardInc.)于1977年更名為Visa,即現在的維薩(VISA)公司。
運通卡
1958年10月1日,美國運通公司推出了American Express Card——運通卡。運通公司享譽全球,特別是它的旅行支票被公認為與美元一樣可用,所以運通要發行銀行卡的消息一傳出,立刻得到了廣泛響應,尤其是經常旅行的生意人更是積極申請。
萬事達卡
1966年,為了和美洲銀行卡競爭,一部分銀行組成了一個稱為銀行卡協會(Interbank Card Association)的組織,有些銀行發行了一些銀行卡。1969年,銀行卡協會購下了MasterCharge的專利權,統一了各發卡行的信用卡名稱和式樣設計。10年以后,MasterCharge改名為MasterCard。
1958年后,隨著美洲銀行卡和運通卡的出現,加上最早的大萊卡,美國信用卡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以美洲銀行卡為例,當時為了爭搶客戶,很多銀行在沒有仔細調查銀行客戶財政狀況和信用記錄的情況下,隨意大量發卡,結果很多銀行卡發給了無家可歸者、吸毒者和有嚴重債務危機的人,由此造成了信用危機。1970年,美國頒布相關法律,禁止向有不良信用記錄的人發放信用卡。
中國的第一張信用卡
1985年3月,中國銀行珠海分行率先發行了中國銀行第一張人民幣信用卡——中銀卡。此卡當時僅限在珠海地區使用,發行量較少。從此以后,工行、建行、農行和交行等各個銀行都陸續發行了信用卡。中國雖然比美國信用卡發卡時間晚了近39年,但是中國因為人口眾多,改革開放后經濟持續穩定增長,中國銀行業的總體發卡量和發卡增速都是世界第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