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傳統技藝并非只出現在街頭巷口,高校里越來越多的師生開始重視這些傳統技藝的再運用。
手藝,本是流傳在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的技藝,劈絲編竹、揮錘打鐵、和泥做陶、開料鋸木……但隨著現代化技術越來越深入人們生活,機械代替人工沖擊著傳統手工藝。“心手相傳·中國高校手工智造設計展”匯集了中央美院、清華美院、中國美術學院、北京工業大學、北京服裝學院、北京理工大學、湖北美術學院、魯迅美術學院等14所院校的52位師生,涵蓋漆藝、陶瓷、木作、金工、纖維等優秀手工作品。他們用現代的設計,制造符合當下大眾審美的產品,賦予傳統手工藝新的意義。
1.《筑 ·心湖》
趙祎 北京服裝學院
作品將自然風景與建筑結構融合一體,表達了軟與硬、自然與人造物的結合。采用金屬鍛造、焊接和玉石鑲嵌等工藝技術,材料為瑪瑙礦石與白銀。
2.《晝與夜的對話》
楊廣銀 蘭州城市學院
天然漆與陶瓷結合,探索大漆在陶瓷上表現的可能性。紅、黑色調的瓷胎天然大漆水杯想表達一場生命的周而復始輪讓其承載一種晝與夜的佛道命題,讓使用者在茶飲的過程中參透生命的禪意。
3.《天圓地方》
王陸伊 北京理工大學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是鈞窯最大的特點。“天圓地方”提取方和圓的幾何元素,將傳統元素運用到現代設計中。配上沉穩的釉色,更符合文人墨客雅致的情趣。
4.《My colour》
蒲美合 湖北美術學院
大漆與金屬,紅色與黑色,質樸與奢華,明朗與內斂的強烈對比,讓傳統手工藝和現代設計強烈碰撞。
5.《鹽燒香盒》
王樂耕 北京理工大學
靈感來自山石和土地,將產自陜西陳爐的陶土切割、掏空成盒子,利用鹽燒工藝使之呈現豐富的釉色效果。
6.《靜》
劉珍 北京工業大學
巧妙地將紫砂、青瓷兩種材質相融合,具有溫潤內斂的質地,使傳統文化與當代生活的交融,油然而生“寧靜與歡愉”,享受“忘憂”的意境。
7.《無題》
楊中雄 北京工業大學
采用純銀材料手工捶揲而成,表面保留捶揲痕跡,杯的造型在手工捶揲的過程中自然形成。其中一只采用鉚接工藝將烏木手柄連接其上,具有良好的使用功能,整體感覺沉寂與古樸。
8.《福祿》
鐘聲 北京工業大學
葫蘆,諧音“福祿”,自古就是福祿吉祥的象征。葫蘆自然長成的形態展現了自然造物的神奇。作品經過設計、加工,與中國傳統大漆工藝結合創作而成,展示出獨特的特質與韻味。
9.《凌寒獨放》
李克俊 蘭州城市學院
運用鑲嵌和犀皮技法制作而成,使用天然大漆,歷久彌新。借梅花迎雪吐艷,凌寒飄香,抒發對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的追求和向往。
10.《花是花非》
李明謙 天津美術學院
器物表面用筆揮灑自如,氣勢磅礴,青白相間的畫面,輔以釉里紅穿插,相映成趣,將花的“形”提升到“象”的境界,是花而非花。
11.《自然》
周薇 北京工業大學
作品圍繞“自然”這一主題進行創作,使用老瓷片和銀相結合,將自然形態、自然狀態完美保留,采用鑄鑲、焊接工藝完成,整體感覺古樸大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