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絢
摘要:隨著市場經濟的日臻完善,中小企業對于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增加政府財政收入的作用越來越突出。但從中小企業發展現狀來看,中小企業的壽命普遍較短,僅有2.9年,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究其原因,內部控制機制薄弱是其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分析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及成因,據此提出相應的對策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首先從三個方面闡述了中小企業在內部控制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據此提出了三個具體建議。
關鍵詞:中小企業 內部控制 對策
中小企業是國家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無論任何國家,中小企業對經濟的推動作用都是不可忽視的。但是,相比于中小企業的迅速發展和重要作用,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卻很短,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內部控制滯后是其中最顯著、最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中小企業內部控制現狀及問題
(一)內部控制現狀
首先,有規模不執行。目前我國大部分中小企業內部控制規范較粗放,基本上借鑒大企業或外資企業的做法,但由于中小企業本身的特點,這些借鑒沒有太大意義,不滿足企業發展的要求。如:有的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過于簡單,操作性差,形同虛設;有的企業內部規范對人不對事,員工必須嚴格遵守,而領導則不受約束;有的企業實行家長式管理,更愿意用經驗解決問題,內部控制形同虛設。雖然我國出臺了內部控制規范,但從規范內容來看主要針對大中型企業,對于中小企業應運效果有限。其次,無規范可執行。由于管理水平的限制,中小企業往往通過主觀臆斷來衡量企業成果。在中小企業創業初期,管理的價值并不顯著,所以并沒有建立健全企業規章制度,造成無章可循。
(二)中小企業內部控制的問題
1.內部環境基礎薄弱
首先,內部控制意識淡薄。當今社會,中小企業比例越來越大,但由于大多中小企業的管理水平不高,管理者管理才能一般,對經營管理較輕視,對部門生產較重視,認為利潤是生產部門產生的。大多管理者缺乏遠見,只顧眼前利益而較少考慮長遠利益,所以對中小企業的內部控制認識出現了很大的偏差。對他們來講,內部控制是大企業的手段,對于中小企業來講是不切實際的,甚至認為會增加成本,是企業的一項負擔。其次,崗位職責不清楚。中小企業規模小、員工少、業務相對單一,所以不可能像大企業那樣明確分工,常常出現一人身兼多職的現象。崗位職責不清楚、責任落實不到位,在出現問題后找不到相關責任人,工作效率低下,內部控制制度得不到有效執行。
2.內部控制監督不力
內部控制的主要作用是保證會計信息準確性、防范經驗風險、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在內部控制體系中,內部監督的有效運行是非常關鍵的。我國中小企業并沒有完整的內部監督機制,有的雖然設立內部審計機構,但內部審計權限不夠,無法發揮作用。如:宏源化工設備有限公司是一家典型的中小企業,其有獨立的內部審計部門,但內部審計制度不健全,內部審計職能得不到發揮。再如:晨光緊固件制造公司是溫州的一家中小企業,雖然有內部審計部門,但是內部審計部2012年公司財務對賬發現,2011年1月至2012年2月生產車間補料20噸,價值近百萬元,由于車間沒有監控設備,內部審計部門也沒有進行實時監督,導致企業蒙受巨大損失。事實上,這種損失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只要內部審計部門發揮監督作用,就可提前發現并采取措施。
3.缺乏風險管理體系
風險不可避免,但可以通過有效的措施得以化解。中小企業面臨的風險有:資金積累較少,融資能力差,加大了企業倒閉的風險;經營穩定性差,一旦市場出現較大幅度波動,脆弱的抗壓能力很容易使企業陷入困境;信息透明度不高、財務報表不準確、財務管理混亂、內部控制不嚴和財務信息失真;政府對中小企業政策具有不穩定性;針對中小企業的法律法規不健全,中小企業缺乏有效的法律保護……這些風險不是企業可以控制的,所以應盡早采取措施加以防范。據相關資料顯示,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后,廣東省有8000多家企業倒閉,其中90%以上為中小企業。2011年溫州民間借貸危機,引發一些內控不健全的企業走上破產之路,這些企業大多缺乏完善的內部控制體系,沒有對面臨的風險進行定量、定性評估,以致在風險形成后無力回天,只能坐以待斃。面對變幻莫測的市場,只有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提前做好準備,才能取得持續發展。
二、中小企業內部控制的完善對策
(一)優化企業內部環境
中小企業內部環境存在很多弊端,嚴重影響了內部控制效果的發揮,要想提高內部控制水平,必須從下面幾方面著手:
1.提高管理層內部控制意識
就中小企業而言,內部環境受管理層的影響最大,所以管理者的意識在某種程度上影響的企業員工的內部控制意識,因此提高管理者的內部控制意識,是中小企業內部控制作用發揮的關鍵。
2.完善公司治理結構
公司治理與內部控制是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的關系,健全的內部治理結構可以為內部控制提供良好的環境,從而提高內部控制運行效率。科學的公司治理結構包括合理的法人治理結構、民主的決策程序和規范的議事規則以及健全高效的內部監督反饋系統。中小企業要根據自身情況來完善治理結構,爭取使內部控制得到有效運行。
3.優化組織結構
為了使企業戰略目標得以實現,必須優化組織結構,保證責權利對等。在精簡組織機構的基礎上,保持各部門和崗位的獨立性;嚴格執行層級決策制;責權利對等,消除內部控制盲點。
4.優化人力資源
企業應制定合理的人力資源政策,完善獎懲機制,增強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具體來講,要依據企業的長遠戰略規劃來制定科學的人力資源政策;在招聘和選拔上避免任人唯親的現象,將優秀人才請進來,把濫竽充數的人請出去;制定培訓計劃,對新員工進行企業文化和崗前培訓,提高員工的知識水平和業務水平,更好地為企業服務;制定合理獎懲機制,減少人才流失現象的發生。
(二)加強風險評估建設
市場經濟越發展,企業面臨的風險就越多,而各種各樣的風險都會影響到企業的健康發展。對此,企業應提高風險防范能力,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風險防范機制。
1.建立企業風險文化
針對中小企業普遍不重視風險的問題,要不斷培養企業風險文化,將風險管理看成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使企業無形中增加對風險的抵御能力。一方面企業可借助相關領域專家進行知識培訓,強化風險意為;另一方面企業管理者要與員工形成良好溝通,起到表率作用。
2.適當運用風險工具
目前,在市面上有很多風險管理工具,一些工具集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報告、風險預警等于一身,功能十分強大。但由于企業所處環境不同,面臨的風險也各不相同,所以企業一定要選擇一款適合自身發展的風險管理工具,提高企業的風險防范能力。
3.明確風險管理責任
中小企業規模小、資金有限,如果專門設置一個風險管理部門又不現實,所以中小企業可以明確風險管理的責任人,給予他們相對應的權利與責任。應對企業面臨的重大風險進行動態監控,及時報告風險事件,并根據相關情況變化調整控制措施。
4.建立長效的風險管理機制
風險管理并不是一勞永逸的事情,需要一個長效的管理機制。中小企業不從公司治理結構上著手,形成一個有效的制衡機制,將原來的主觀決策方法轉變為科學決策方式,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很難成長壯大。同時需建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與之配套,借助激勵方式提高責任的風險管理意識。建立重大風險管理失誤的責任追究制,反面強化風險管理。
(三)提高內部監督能力
通過有效的內部監督,實現企業內部控制的自我提升,具體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健全內部審計制度
內部審計是內部控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小企業普遍存在不重視內部審計的情況,因此要加強內部審計制度建設,提高內部審計地位,發揮內部審計的職能作用。首先在意識上要高度重視,加強內部審計宣傳,讓部門領導及員工對內部審計有一個系統的了解。其次明確內部審計責任人,通過明確責任人來實施內部審計更適合中小企業。第三,審計部門要做好職能工作,在保持“客觀性和獨立性”基礎上,多與領導溝通,以便充分發揮內部審計的監督作用。
2.構建財務監控體系
內部控制的目的是提高企業經濟效益,而財務監控是其職能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小企業可以通過加強財務預算監督、強化重大財務事項管理來構建財務監控體系,從而發揮積極強大的作用。
3.完善評價與考評體系
評價與考評體系是企業管理的核心問題,將內部控制系統納入到企業評價與考評體系之中,從而保證其功能的有效發揮。
參考文獻:
[1]賀欣.對企業內部控制現狀的調查研究[J].中國農業會計,2005(10).
[2]邢慶嬌.淺談中小企業內部控制的現狀與建設[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0(10).
[3]張敏.淺析中小企業內部控制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09(2).
[4]謝暉.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實證研究——中山市中小企業調查[J].財會通訊,2009(9).
[5]張薇.我國中小企業內部控制體系的構建——基于COSO報告中關聯要素的角度[J].商業會計,2009(18).
(作者單位:溫州中源立德會計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