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崎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金融學科終身成就獎”獲得者,新中國金融學科的重要奠基人,中國當代著名經濟學家、教育家,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周升業先生,因病醫治無效,與2015年1月20日11時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
周升業教授對中國金融學科和中國金融教育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德巨大貢獻。周升業教授的逝世,是中國經濟學界、金融學界、教育學界的重大損失。為緬懷周先生,本刊特邀請他的部分學生寫了一組紀念文章,以寄托我們的哀思。
周升業教授千古!
甲午歲末,隆冬的北京乍暖還寒,周升業老師仙逝的消息傳來,令我悲痛與沉重。謹以此文回憶老師的點點滴滴,寄托緬懷與追思。
作為人大畢業的學子,我有著深深的人大情結。見到人大的老師和同學,格外親切;每每回到熟悉的校園,也有一種篤定的心悅。能有幸先后兩次在人大學習,對我的影響貫穿了我的一生。人大情結,來源于很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大里一批可敬可親的老師。周升業教授是我1981年跨入人大校門攻讀金融學本科的授課老師,又是10年后我攻讀博士學位的導師,多年培育教導,情同父子,令我受益終生。今天,能夠在金融這個行業,取得一點成績,周老師是我的領路人。
還記得剛進人大的時候,我是系里年齡最大的學生。從一名電工轉到學金融,很長時間不能適應,腦子里還是電氣自動化那一套東西。周升業老師講授金融理論課程,最受學生歡迎,條理清晰,邏輯嚴密,時隔多年,我和其他同學仍記憶猶新。信用膨脹和通貨膨脹的關系,信貸中存款、貸款的次序和關系,始于這些金融學最基礎的理論問題,周老師為我們打開了通往金融學術殿堂的智慧之門。
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我深深感受著老師對研究的執著追求和務實致真的治學之風。作為人大財政金融學院的四大名師之一,周老師是新中國金融理論研究和傳播的先行者。1950年代,周升業老師作為主要執筆人,參與編寫了新中國第一部金融學教材《貨幣信用學》。1960年代,周老師開始研究信貸資金與信貸收支平衡問題,在《光明日報》發表《信貸資金運行規律與信貸收支平衡》一文,得到國務院領導的高度關注。黃達老校長評價,這篇文章奠定了人大財政金融學院在學界的地位,還原到當時的歷史環境下,這個評價中肯而意遠。
在人大從事金融教學工作的五十年間,周老師五十年如一日,推動金融學科體系建設,著作等身。老師編寫的《貨幣銀行學》,作為全國大專院校經濟管理類核心課程的首選,多次獲得國家級獎項。因為在金融學科研究和教育上的杰出成績,2013年,周老師榮獲“中國金融學科終身成就獎”。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尊周老師為金融學科的大師,無愧矣!
對金融學科教育,周老師傾注了畢生心血。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間,正是改革開放后社會轉軌、醞釀巨大變革的時期,教師隊伍受到很大沖擊。周老師以花甲之年,口述筆耕,始終戰斗在教學一線。1991年我在人大讀博期間,教師流失、斷檔的現象可以說是令人揪心。這幾天重讀周老師的著作,翻到當時周老師1992年發表在《金融研究》上的《必須認真對待金融教育危機》,痛陳金融教育面臨之困,大聲疾呼穩定教師隊伍、提高教學質量、加強教學與實踐的結合,猶言在耳。這既是當時周老師的心聲,也是周老師的親身實踐。今天,人大財政金融學院的學子遍及各個領域,蔚為大觀,也足以告慰老師在天之靈。
周老師性情溫和,望之也溫,即之也溫。大家曾有公論,周老師是謙遜之師,溫厚之師,對我個人而言,體會更深切。讀博士期間,周老師對我的培養不是列出讀書計劃,而是安排一個一個的課題,在實踐中研究。第一個課題是關于儲蓄和投資的轉化,老師不僅指導我定課題,還幫我聯系業務部門。后來的課題“對外開放的金融運行”,又安排了其他同學和我一起討論研究。提交研究報告時,老師連我的標點符號都逐個修改。耳提面命,莫過于此。
畢業的時候,我糾結于繼續搞研究還是到實踐中工作,征求了周老師的意見。周老師說,現在實業金融正需要你們這些讀完博士的人去探索實踐。在金融系統工作近三十年,尤其是在商業銀行工作二十余年,我時常回想起老師的教誨,時常受教于老師,獲益已不可盡言。
人大的校訓是“實事求是”。近70年來,這四個字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大師生。至今,我仍記得在81級校友入學三十周年返校聯誼會上,周老師勉勵我們認真為人、踏實做事的情景。我想,這將是我們奉行終身的信條。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周老師對中國經濟金融教育事業的一片赤誠,為后學者留下的思想財富,如豐碑矗立,將永遠激勵我們不斷前行。
周老師,我們永遠懷念您!
(作者系中國民生銀行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