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虹
上海人民廣播電臺戲曲廣播《滑稽檔案》節目,自2004年開播至今已經經歷十個年頭;整整400期,每期直播,每期點評一個段子,與觀眾互動交流。十年耕耘,十年堅持,用“檔案”作對象,用賞析來推崇,以傳承促創新,十年來挖掘、整理、傳承了大量的滑稽段子;受到觀眾歡迎,培育成了上海人民廣播電臺優秀欄目之一。
十年前,上海的滑稽戲、獨腳戲在經歷了“文革”動亂時被“徹底砸爛”,改革開放后重新恢復生氣、煥發新春的曲折經歷后,已經創作和積累了大量的優秀曲目。但是,在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滑稽戲、獨腳戲以及一貫依靠上海人民廣播電臺作為主要傳播平臺的“說唱”,卻出現踟躕不前、創作低迷的狀況。上海人民廣播電臺歷來是上海滑稽展示身手的平臺,尤其是“說唱”,上海人民廣播電臺更是被稱作培育和保護這些曲藝的搖籃。鑒于這種狀況,我們覺得有責任通過電臺擁有的音頻資源,梳理、推崇弘揚真善美的滑稽節目,讓歷史說話,用傳統的優秀的節目來激勵和推動新人新作。《滑稽檔案》欄目就是憑借這種認知應運而生,并且老樹新花,獲得了成功,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滑稽檔案》初創時期就將特色定位于“評析”——以全新的理念評析滑稽作品,在評析中傳播滑稽知識,提高聽眾的鑒賞能力。上海滑稽因為誕生在上海開埠后的清末民初,它的“傳統”里免不了十里洋場的泥沙俱下;建國后創作的大量的新曲目也并不個個完美;因此對“檔案”里的曲目如何恰如其分地“評”,又怎樣切磋琢磨恰到好處地“析”,是一個比較關鍵的切入口。我們始終注重挖掘作品的創作背景、評介演員的藝術風格,洞察段子的優劣;開掘“傳統”作品健康、向上、積極的內涵,為內容服務的高超技巧;注意保護“新”作品謳歌新生活的積極性,為“新人新作”鳴鑼開道。
去年在《滑稽檔案》開播400期之際,我們借助第十六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天天演”的舞臺,在南京路步行街做了一期全開放的大會串式的專題演出和說解的直錄,就是體現我們一貫宗旨的又一個嘗試。這次演播以保護、傳承和展示上海本土曲藝——“上海說唱”為主要內容,集中了滑稽說唱界優秀演員龔伯康、錢程、方艷華、林錫彪、劉福生、商福生、郭明敏等,以及活躍在說唱舞臺的中青年演員殷志強、張健齡、戴齊絨、阮繼凱。老一輩藝術家、《滑稽檔案》的老朋友童雙春、李青也到場祝賀。
這是一臺精彩紛呈的“上海說唱展演”,體現《滑稽檔案》的一貫風格,節目內容分成兩類:
一類是傳統的積累和傳承,例如錢程整理、挖掘演唱的《暴落難》,原是上世紀30年代的一個傳統說唱,滑稽界很多前輩都演過這個段子,蘇州彈詞、小熱昏里也有類似的作品,內容是揭露日本侵略者給中國人民帶來的災難,展示老上海的各種民俗;這一次錢程整理時集眾家所長,在音樂上原汁原味地保存了滑稽原唱【蘇賦調】敘事兼抒情的特點,又幾乎收集了老上海所有的叫賣聲,蔚為大觀,使作品成了極有傳承價值的精品。再如小劉春山弟子殷志強挖掘、繼承乃師傳統的“春山派”《金鈴塔》(又名《老牌金鈴塔》),以往聽眾都欣賞袁一靈“快唱”的繞口令和“貫口”,不知道繞口令“慢唱”也會另有一種韻味,殷志強的“春山派”《金鈴塔》,唱來篤悠悠、甜滋滋,慢而不斷,韻味十足,令人大開眼界。又如林錫彪領銜的“三人說唱”《熱心人》,原是黃永生的優秀成名作之一,黃永生的徒弟們幾乎個個會唱,在群眾中也流傳甚廣;這一次林錫彪策劃改成“三人說唱”,原來的故事情節、音樂唱腔全部保留,三人“跳進跳出”起腳色時省略了原來的“敘述”,使故事進展帶快了節奏,又加強了演員“起腳色”時的表演成分,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還有商福生、戴齊絨的《滑稽曲調聯唱》,上海滑稽戲、獨腳戲、上海說唱有個很特殊的現象——常用曲調三家通用;但是長期以來,業界對自己基本曲調缺乏規范,甚至青年一代只知“拿來主義”,而不知自己的曲種究竟積累了哪些基本音樂,不懂如何豐富自己的音樂;《滑稽曲調聯唱》展示了8種風趣、輕松風格的基本曲調,以演唱實踐介紹了滑稽音樂的豐富性和靈活性。
另一類是新編優秀節目,如龔伯康從近幾年數十個新作中精選的充滿生活氣息的《軋朋友》,一如他一貫注重與觀眾互動的表演風格,這個作品有不少由聽眾來回答的環節,氣氛熱烈;方艷華、郭明敏從外國朋友的眼光來觀察上海新貌的《歡迎你再來》;劉福生揭露網上行騙、提醒人們當心阿詐里的《網迷》;阮繼凱的歌頌新農民新生活的《新“福來”》;年齡不足6歲的小朋友郟栩飛,在上海說唱研究會“課余”學藝不到半年,就不失稚嫩卻又字正腔圓地演唱了《小八臘子繞口令》。
這次《滑稽檔案》的廣場實踐更加貼近民眾,晚上7點演出,下午4點不到就有眾多聽眾排隊等候入場;演出時對于主持人的分析、簡介都報以熱烈的掌聲和喝彩聲。一位老聽眾拉著主持人的手說:“《滑稽檔案》10年,我聽了10年,你們教會年輕人如何欣賞滑稽節目。好!愿你們越辦越好!”
人們注意到了這次推出的別有風味的說唱《勸夫戒賭》,以及似曾相識的《新“福來”》。前者原是上海滑稽初創時期老牌滑稽王無能的一個“說唱”,滑稽名家笑嘻嘻當年曾經改編成雙簧演出,但長期以來王無能的原唱和笑嘻嘻根據王無能原唱而改編的雙簧,都已失傳。這次我們組織力量,從《大戲考》里收集資料,先對原唱詞進行梳理,刪去了原作一些粗俗的詞語,保留了“一個少婦懷抱孩子勸夫戒賭”的情節、情景和基本唱詞,突出那個時代作為妻子的無奈的“規勸”,用“現身說法”來揭示賭博的危害,期盼對當下有種新的啟迪,我們又選擇了適合內容的滑稽基本曲調【探梅調】,作了復原性的演繹;以此揭露賭博害得家破人亡的惡果,讓老段子煥發出的新魅力。《新“福來”》則體現了我們對繼承傳統的新人新作的扶持。上個世紀60年代,前輩楊華生曾經錄播過一個說唱《福來》,這個節目電臺經常播出,楊華生弟子劉福生至今還在傳唱。原作者是松江的一位業余作者,作品曾發表在上個世紀60年代的刊物《小舞臺》上,當時由電臺推薦楊華生演唱后,成了他的一個保留曲目。這個曲目在藝術上體現了楊華生“說唱”的一貫風格——串調,從一種滑稽曲調自然轉入另一種滑稽曲調,或者從一個劇種的曲調自然轉入另一劇種曲調,而轉換和連接過渡又十分自然,不露痕跡,音樂元素豐富。這次由上海滑稽劇團青年演員阮繼凱演唱的《新“福來”》,是由上海說唱研究會牽頭,對原唱作了進一步發展的“新”老作品,原唱用第一人稱,很親切,形象地講述新中國成立后,農民翻身的喜悅。《新“福來”》保持了第一人稱的敘述方法,改編了故事的時代背景,變成展示一個農民在“十年動亂”后獲得第二次解放的歡快心情,歌頌改革開放帶來的變化,使內容更加貼近生活。而在形式上又較好地保持、發展和弘揚了原唱音樂元素豐富的特色,在《新“福來”》里“串調”時更多地融入了越劇、滬劇、錫劇等地方戲曲的音樂,又選擇了六七種滑稽基本曲調來豐富表現力。青年演員阮繼凱以他嗓音洪亮圓潤,演唱富有韻味,繼承了楊華生老師的傳統,既不失原汁原味,又讓人覺得整舊如新。
作為上個世紀50年代起就由上海人民廣播電臺參與培育、傳播,全體滑稽演員共同努力的說唱藝術,至今已以“上海說唱”的名字列入了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上海各級政府對這一海派藝術采取了一系列的保護、扶持措施,使這一藝術得以更加健康地發展。在第400期的展演中,《滑稽檔案》介紹和宣講“上海說唱”的起源、成長和現狀;弘揚滑稽藝術蘊含的海派精神;策劃選擇的節目以展示“上海說唱”的成長過程、保護和傳承為主線,引導廣大聽眾從真、善、美的角度,欣賞海派特色濃郁的上海滑稽各種表演形式;為傳承、保護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做了一件很有意義的探索和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