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凝異
待在大山里的鄭村村民,每天割稻草、曬燎草,為宣紙的誕生做著細流般的供給工作。
宣紙產于唐代的涇縣,當時涇縣隸屬宣州府,宣紙便由此得名。據《小嶺曹氏族譜》記載,宋末曹大三因避戰亂,遷至涇縣小嶺,以制宣紙為業,世代相傳,至今已有近30代。從皮料、草料制作到制紙,古法造紙的工序約有100多道,才能使宣紙達到綿韌、潤柔之態。
近些年,在歷史長河中衰敗的宣紙產業日漸復興,順應傳承古老制作技藝的大流,安徽涇縣榔橋鎮鄭村,一個過去只有一種姓氏的村落,安安靜靜地在大山里,割稻草、曬燎草,為宣紙的誕生做著細流般的供給工作。這個默默無聞的宣紙草料加工場所煥發出新的活力,在200畝的山頭上曬燎草,無論春夏秋冬。
① 鄭村曬燎的這幾個山頭約有13萬平方米,光照條件尤其好。整個過程得利用風吹日曬、雪雨風霜去除稻草中所含的木質素和色素等雜質,只留下純凈的草纖維,一般需要歷時6~8個月。
② 每天,挑燎草的工人會來回往返十幾次,體力好的,能挑近200斤,稍差的,擔子也有一百三四十斤。
③從稻草到燎草,先要由涇縣分散的農戶加工為草胚,堆放半年多后賣給宣紙廠。從農戶手里收來的草胚一般要經過堿水浸泡、蒸煮、挑草上灘、日曬雨淋后,加工為青草。之后,燎草廠還要再次重復同樣的步驟,經過至少兩次翻灘,才能收燎草入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