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有余 張辰琛
[摘要]20世紀以來,隨著各國經濟發展的高速時期的到來,不論是以我國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國家,還是西方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都出現了一定程度的道德問題,即所謂的 “道德滑坡”現象。本文亦擬從德性的視角,對這些問題做一些粗淺的探討,并試圖從中引出對當前構建和諧社會的些許借鑒。
[關鍵詞]德性;德性倫理;和諧社會
一、德性倫理研究的主要內容和社會價值
(一)德性倫理的含義和內容
德性是人們實現其內在利益的唯一方式,是人們實踐的產物并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實現,它不是人的單獨行為而是指個人的生活整體。以麥金太爾為代表的社群主義者認為,貫穿德性的主線是公共的善或社群的公共利益,他們尤為推崇愛國主義和正義等美德。
(二)德性倫理在當代社會的價值
有的學者結合當代社會的發展實際,探討了德性倫理對于當代社會經濟、政治以及人本身的發展所具有的意義和價值。他們認為,德性是人類心靈的秩序,良好的心靈秩序是良好社會秩序的基礎。有的學者從倫理學學理角度出發,在與規范倫理的比較中,闡明德性倫理的當代價值和意義,指出對規則和制度公正與否的衡量離不開德性;而且,規則和制度的主旨是避惡而非揚善。因而,即使是公正的規則和制度也會產生道德冷漠。
(三)德性倫理價值在當代社會的實現
在現代德性倫理建設中,應注重“傳統道德資源”的利用和開發。麥金太爾立足于傳統道德的德性倫理資源,尤其是亞里士多德德性倫理傳統模式,主張回到傳統共同體式的生活,在當代主流社會的邊緣建立某種教團式的共同體,借此復星興德性倫理的社會地位。
二、德性倫理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借鑒意義
(一)我國當前社會道德生活中出現的諸多問題亟待解決,為德性倫理研究帶來新的課題
首先是與社會秩序建構有關的問題。如誠信、信任、責任、公德,這是倫理意義上的問題,應放在德性倫理的重點來研究。
其次是適于人類自身存在與發展相關的問題。如理想、信仰、信念、人文精神等問題,應該把德性作為個體道德人格的核心來研究。
再次,我國目前的道德教育實踐總體上沒有很好實現人們道德修養的提高和道德人格養成,道德教育只注重道德規范的傳授與灌輸,忽視了道德品質的培養,把道德教育看成是對人類意志與行為的限制與防范。因此研究德性倫理,為提高道德教育實踐的實效性提供有力的理論依據。
(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
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必須以社會主義思想道德來規范全體社會成員的行為,提高整個民族的道德水平,社會主義道德必須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開展社會主義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體人民中形成普遍認同的自覺遵守的行為規范,在全社會形成團結、互助、平等、友愛、共同進步的人際關系;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與體現時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觀念相融合,成為我國公民道德發展的主流,從而使社會在祥和中和諧發展。
(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必須堅持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相結合
馬克思主義認為:法律和道德都是由一定經濟關系決定并為其服務的上層建筑,法治源于德治,德治是法治的基礎,法治以德治為價值標準,法治與德治是兩種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社會調控方式。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在依法治國的同時,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法治與德治有機結合起來,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的繁榮昌盛。相對于經濟資本、人力資本而言,社會道德是一種社會資本,是經濟能否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缺乏道德因素的支持,必然導致法治失去效力,因此要加強法治建設,必須同時加強德治建設,把法治與德治緊密結合起來,共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總之,在當代中國,加強德性倫理的深入研究,對加強社會主義道德教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重大而深遠的現實意義和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龔群:《回歸共同體主義與拯救德性——現代德性倫理學評介》,《哲學動態》1998年第6期。
[2]應奇:《正義還是德性——自由主義/社群主義之爭的一個側面》,《哲學動態》2000年第2期。
[3]鄭婷、趙剛:《朝向正義與德性——奧尼爾論正義與德性的統一》,《國外社會科學》2002年第5期。
[4]萬俊人:《儒家美德倫理及其與麥金太爾之亞里士多德主義的視差》,《中國學術》2001年第2期。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課題《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農村文化發展研究》(項目編號:13YJC710013)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