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寶莉++嚴謹
雜志書,是將雜志和書籍合在一起的獨特文化產品。在業內,有人認為它是文學出版范疇內的商業行為;而本文認為,雜志書的選題策劃和開發,在科學人文及科學普及等領域,才剛剛開始。
熱詞:雜志書 《讀庫》 科學人文 科學普及 選題策劃
雜志書,又稱“Mook”,是一個組合單詞,即將雜志(Magazine)和書籍(Book)合在一起,成為獨具魅力、合二為一的獨特文化產品。這種介于圖書與雜志之間的出版物形態,在選題內容方面,可以兼具圖書的深度和雜志的連續性;在出版形式上,比圖書更活潑,又掙脫了期刊對于出版時間的苛求。
但是,當下大部分雜志書都是文學出版范疇內的商業行為,甚至是一種群體性炒作。例如,無論是郭敬明的《最小說》、張悅然的《鯉》,還是韓寒的《獨唱團》、安妮寶貝的《大方》,很大程度上是在利用和透支明星作家的知名度,為他們各自的粉絲群體辦刊。而在這其中,有些雜志書的主編是掛名主編。總體上,主編的選題策劃并沒有起到主導作用。這導致了雜志書內容的同質化、形式雜志化的傾向。對于雜志書出版前景,出版業界普遍表達了消極的預期。
但是,本文認為,雜志書的選題策劃和開發,在社會文化人類學、科學人文和科學普及領域,也許才剛剛開始。下面,將通過對在社會文化人類學領域成功開拓出一片領地的《讀庫》的解讀,進一步分析科學人文類和科學普及類雜志書的選題策劃思路和開發前景。
《讀庫》的選題策劃思路分析
在這泥沙俱下的商業偶像時代,能夠真真正正沉下心來做一種文本上的探索,并保有精神堅持的,還要數張立憲的《讀庫》。以下是百度百科中的《讀庫》詞條的部分內容:
《讀庫》為“京城著名文化名人”(圈內語)張立憲主編的綜合性人文社科讀物,取“大型閱讀倉庫”之意。《讀庫》側重對當今社會影響很大的文化事件、人物做深入報道,回憶和挖掘文化熱點,對文藝類圖書、影視劇作品、流行音樂等進行趣味性分析和探究,為讀者提供珍貴罕見的文字標本和趣味盎然的閱讀快感。
《讀庫》的編輯方針是“擺事實不講道理”。其收入的作品從篇幅而言屬于五千至五萬字之間的中篇讀本;內容而言,《讀庫》強調非學術,非虛構,追求趣味和品位的結合,探究人與事、細節與談資,不探討學術問題,不發表文學作品,所選書評影評等文體則強調趣味性,通過真實的表象給讀者帶來閱讀快感和思想深度。此書在編撰時奉行“三有三不”原則:有趣、有料、有種和不惜成本、不計篇幅、不留遺憾。
從中可知,在選題策劃方面,《讀庫》有如下幾個方面可供我們借鑒:首先,編輯選題策劃能力起了主導作用。在策劃者自身的資源和能力基礎上,選題內容很有特色。可以看到,選題內容領域背后主要是社會文化人類學的角度。
社會人類學是人類學的主要分支,研究世界各地不同社會的性質與差異。社會人類學的研究對象是特定人群的社會組織,其中包含風俗、經濟與政治組織,法律與沖突調解,消費、交換、親屬與家庭結構的模式等等。盡管“擺事實不講道理”是《讀庫》的編輯方針。但是《讀庫》所擺的事實,正是社會人類學所研究的基本內容。
《讀庫》以多元化和多樣化的選題類別,適應了民眾素質普遍提高后對提高自己生活質量的需求。即反映在提升閱讀內容品質要求的同時,還要能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讓他們可以各取所需,自己去選擇玩味體會,甚至思考那些原本需要社會人類學者思考和解釋的道理了。而且這個選題策劃角度和適度的深度也正是當下中國出版所需要和相對缺乏的。當然,一個基礎的條件是,策劃編輯的資源和能力能夠在客觀上保證出版的可行性。
其次,《讀庫》有更加明顯的系列圖書的形式。也就是說,《讀庫》案例反映出來的是系列圖書的出版形式,可能更加適合雜志書,從而保證內容質量和適當的深度。
最后,雖然《讀庫》的內容特點更加偏向于圖書,但是,雜志所具有的足夠的廣度和趣味性,比如直接反映在篇幅不超過5萬字,以及高質量的文字和圖片內容等,也是保證雜志書整體性的一個基本特點。
科學人文及科學普及類雜志書的策劃思路
選題策劃,是個高度個人化的工作。能否整體上把握社會閱讀大趨勢的能力十分重要。每個策劃編輯需要根據自己的資源和能力來決定選題策劃的整體思路。
《讀庫》的選題策劃經驗,是抓住了讀者普遍閱讀素養提高之后,有了更高的閱讀廣度、深度和趣味性的需求這一大趨勢。策劃者充分利用了自己的社會人類學基礎,在跨度廣泛的領域內,在文學藝術出版形式之間的跨界中找到了結合點。這對于其他種類的雜志書也同樣適用。下面僅以科技類專著圖書出版為基礎,從選題策劃資源和能力角度,嘗試分析科技類雜志書的發展趨勢,以及可能的選題領域和思路。
首先是模仿《讀庫》思路,嘗試科學人文類雜志書。以理工科為專業的作者,尤其以院士為代表的老科學家群體,和新生代崛起的學跨中西的中堅力量,他們的人生和社會經歷,對社會、制度和文化的體會和理解,都是一個獨特的角度。雜志書小篇幅的組稿形式,可能也更適合于他們的表達。不過,這更像是一個科學人文版的《讀庫》。
其次是科學普及形式雜志書的思路。與國外的出版經驗不同,科普書在中國一直是個比較冷門的出版領域。但是,從近十年中央電視臺科學頻道(CCTV 10)的收視率一直穩定保持在20名左右來看,閱讀需求也應該是有并且還是比較穩定的,只是處于待開發的狀態。2013年10月,三聯書店推出新刊《新知》,雖然是刊,但是其內容形式總體上卻更加接近雜志書。短小精悍、專業跨度比較大,反映新科學技術成果的科學小品文章占據了《新知》選題的主要內容,反映了對新生代讀者對科技發展和新技術變革與社會生活關系的閱讀需求的集聚關注和開發嘗試。
對于不同的讀者群,無論是成人科普還是兒童科普出版,主要傳統難題都是有能力和有時間的作者難覓。第一個思路中,雜志書內容形式的特點,可能會緩解原來傳統科普圖書出版形式對于作者的限制,而且也沒有過多跨界的壓力。更多高水平和有能力的作者可以以一個合適的篇幅,以更高的效率,參與到科普雜志書的出版中來。這種出版形式對作者資源的激活,可能為具備高質量作者資源的策劃編輯帶來新的選題機會,也為第二種思路的科普出版帶來新的發展機會。
最后,專業科學雜志書的出版思路。這個思路的產品,實際上基本和論文集類似。也就是說,專業類科學雜志書,并不需要作為一個新的類型單獨討論。
(作者單位分別系科學出版社、《中國科學》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