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文菁

清末以后,時局動蕩,世風變革,竹刻藝術的發展也步入彷徨,但流風之所及,依舊有明清竹刻的續弦之作。民國時期的重要竹人有金西厓、嘉定潘行庸、蘇州楊云康等。1949年以后,一部分民國時期的竹刻大師迎來了自己創作的高峰期。到了今天,國內收藏品市場愈發關注優秀竹刻作品,這也為當代竹刻藝術的發展帶來了新機遇。
江浙地區是竹刻文化的主要傳承區域,也是當代竹刻的主要產地。1955年11月,嘉定縣人民政府為恢復和繼承傳統的竹刻藝術,組建了嘉定城區手工藝竹刻生產小組,招收了6名青年學藝人,其中就包括張迎堯、范其昌等當代著名竹刻大家?;诿髑逯窨痰纳詈竦滋N,上世紀八十年代,逐漸恢復的嘉定竹刻涌現出了范勛元、丁黎良、王威、王樂平、張偉忠、蔣玉銘、蘇玉蓉、周鏗、莊龍等一批優秀的竹刻新人。當代嘉定竹刻在秉承傳世精髓的同時也融入了當代審美和其他流派之長,漸顯復興之勢。
常州留青竹刻在明清時候并不突出,但到20世紀后卻開始大放異彩,走出了如徐素白、白士風、徐秉方、范遙青等留青竹刻名家,成為當代竹刻藝壇的一支重要流派。
1915年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邵陽竹刻第一次向海外展現它的魅力。邵陽翻黃竹刻與清代寶慶翻黃同出一脈。隨著清后期竹刻廣泛應用于生活實用品,一時間大批竹人專尚翻黃。雖然這一現象導致了其他竹刻技藝瀕臨失傳,但卻保護了翻黃技藝的流傳。從清代到民國至當代,一直熠熠生輝。
四川的江安盛產楠竹,自古就有用竹制生活用具的傳統。經歷了千百年,江安竹刻工藝由粗到細,成了當地的特色手工藝。江安竹刻的竹黃鑲嵌、竹黃雕刻極具特色,深得人心。上世紀六十年代起,江安竹刻就已遠銷日本、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甚至歐美等國,在海內外享有盛譽。
當代的竹刻藝術雖難比明清時期的風骨,卻遍地開花,生氣勃勃,江西、安徽、福建、云南、兩廣等地都有竹雕文化的痕跡。更有張志魚創立的北派竹刻,以遒勁、清健的刀筆與南方竹刻相得益彰。
2005年國家文化部啟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嘉定竹刻、邵陽竹刻、常州竹刻先后被列入國家級文化遺產保護名單,這門傳統藝術在將來會有怎樣的表現,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