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秀明
陽光明媚的午后,一位銀發童顏、精神矍鑠的老人佇立在南潯名人展館的展板前,望著眼前展出的近十位親人,眼角閃爍著晶瑩的淚光……這位老人名叫金允臧,譜名叫“金開謀”,1948年畢業于上海圣約翰大學,是南潯富商“八牛”之一金家的第四代小姐、著名竹刻藝術家金西厓最小的女兒。現隨其長女定居在澳大利亞,今年92歲,也是南潯金氏家族輝煌歷史最后的親歷者和當事人。
今年新春伊始,她向南潯區檔案局捐贈了一批珍貴的原始名人檔案。共有原版照片44件、數字照片15件、手稿2件以及實物7件,內容涉及竹刻作品目錄冊、金西厓手稿等。這批珍貴的史料不僅豐富了近代潯商及金氏家族的相關檔案,也為研究我國竹刻藝術史提供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批捐贈中,有一冊金西厓手寫竹刻目錄。該目錄冊為線裝本,共100頁,記錄金西厓所刻竹刻作品情況462條,其中包括竹刻作品種類、內容、尺寸、刻法、刻就時間等,皆為金西厓本人親筆記錄,彌足珍貴。
金西厓被譽為“二十世紀最杰出的竹刻家”,其從小受家庭影響熱愛藝術,營建之余,專攻竹刻。他自述:“居家之日,恒忘寢食,仆仆征途,亦攜竹材刀刷相隨”,朝夕濡染,遂愛之入骨,進步神速。他的作品不僅數量多,而且技藝精湛,能留青刻山水于小臂擱,酷似明末竹刻家周希黃的作品,又能仿周子和縮摹金石文字于扇骨。當時上海及北京各大扇莊均代收他的刻件,潤例頗高,其身價與著名書畫家的一幅中幅書畫不相上下。
金西厓與吳昌碩是忘年之交。吳昌碩曾多次為西厓的刻件作畫。而著名書畫鑒賞收藏家龐元濟也對西厓的竹刻給予很高評價,還將他竹刻作品陳列布置在自家宜園的四面廳中。
金西厓的代表作當屬《刻竹小言》,其分為簡史、備材、工具、作法、述例五個部分,以西厓數十年刻竹之經驗,深入淺出,對刻竹的歷史沿革、藝術欣賞、選材用料、刀法技巧作了詳盡的介紹。此書經王世襄整理后正式出版,填補了國內相關著作的空白。有評論認為,此書之可貴之處盡在道前人所未道。
而回顧此次捐贈背后的故事,令人感慨萬分。92歲高齡的金允臧老人一直隨大女兒定居海外,但她一直想為自己家族的珍貴檔案找一個好歸宿。另一邊,南潯區檔案局有一位義務檔案征集員、南潯人文學者陸劍,他研究金氏家族多年。2012年春節前夕,金允臧一行重返了闊別了幾十年的家鄉。睹物思人,勾起了老人許多美好的記憶,回澳后老人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隨即整理相冊,翻拍并郵寄了一批價值頗高的家族舊影。
此后,通過越洋電話和電子郵件,南潯方面與澳洲方面開始了密集的“互動”。不僅如此,2012年與2013年,陸劍還多次去上海拜訪老人及其女兒,對其進行采訪并做口述歷史。2014年初,金氏舊宅作為2014年名宅名園修繕工程之一,被寫進了南潯區政府工作報告,南潯區檔案局專程趕往上海拜訪金允臧老人,向她介紹有關情況,并告知南潯區檔案館還專門為南潯名人設了個名人展館,里面還展出了十位金家名人。老太太非常高興,此后便有了這次捐獻。而這也是南潯區檔案局(館)征集到的年代最久、數量最多、質量最高的一宗捐獻,意義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