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杰 李漢華 魏良民 段維 韓亮
摘要:通過比較不同播種時間對向日葵植株生長、病蟲害發生和產量的影響,分析了向日葵病蟲害發生程度、收獲產量與播種期的關系,研究通過調整播種期來減輕向日葵病蟲害發生。結果表明,播種時間與向日葵病蟲的發生有明顯的相關性,播種期適宜,可有效降低病蟲害發生程度,有利獲得高產優質。在新疆昌吉州主產區,向日葵于5月上中旬播種比較適宜,病蟲害發生較輕,產量和品質較好。
關鍵詞:向日葵;病蟲害;播期
中圖分類號:S565.504 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5)02-0110-03
收稿日期:2014-04-17
基金項目:國家星火計劃(編號:2013GA891012);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攻關項目(編號:2014BA005)。
作者簡介:劉文杰(1983—)男,助理農藝師,主要從事向日葵栽培技術研究。E-mail:condydw@126.com。
通信作者:李漢華,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農作物新品種推廣工作。Tel:(0991)3852258。向日葵病蟲害發生比較普遍,給生產帶來較大損失。在新疆向日葵主產區,常見向日葵病蟲害有黑斑病、褐斑病、菌核病、銹病、黃萎病、向日葵螟等,近年來,白銹病檢疫性病害發生越來越普遍,對生產造成的危害也越來越大。在新疆干旱綠洲農區,一般降水多集中在7—8月盛夏期,春播向日葵可以通過調整播種時間,使向日葵開花盛期避開多雨期,從而可以降低病害發生程度和危害[1]。目前,昌吉州奇臺縣是新疆最大的雜交食葵種植基地和主要的油葵種植基地,一般年份種植雜交食葵1.33萬~2.00萬hm2,種植油葵1.00萬~1.67萬hm2。2013年,筆者在奇臺縣通過向日葵不同時間播種試驗,分析播期與病蟲害發生程度、收獲產量、收獲質量之間的關系,以期明確調整播種時間對向日葵病蟲害的防控作用。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試驗材料為向日葵雜交種,油葵為從法國引進的中早熟品種RAGT-1、從阿根廷引進的中晚熟品種SS2,食葵為從美國引進的長粒型品種RH318、中長粒型品種KC911。
1.2方法
1.2.1試驗設計試驗最早的播種時間設定為比當地大田生產適宜時間提前7 d,以后每隔7 d播種1次,共設4個播期,分別為2013年4月21日、4月27日、5月4日、5月11日。試驗小區為5行區,行長7 m,3次重復。油葵種植密度為82 500株/hm2,食葵種植密度為39 000株/hm2,采用人工點播方式。
1.2.2試驗實施試驗田設在新疆昌吉州奇臺縣西地鎮旱溝村5隊,肥力中等偏上,前茬作物為冬小麥。生育期共施尿素300 kg/hm2,向日葵專用肥300 kg/hm2。共灌水4次,分別在6月25日、7月10日、7月25日、8月10日溝灌,每次灌水1 200 m3/hm2。全生育期沒有采取任何病蟲害防治措施。
1.2.3調查項目及方法調查記載不同播期的生育期、生物性狀、病蟲害發生狀況,8月中下旬成熟后收獲、測產、考種,小區收獲測定實產。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播期對向日葵植株生物性狀的影響
2013年,當地沒有發生較大的病蟲災害以及溫度、降水等方面的災害性氣候,農業生產季節正常。不同播期向日葵生物性狀見表1。
在新疆吉昌州奇臺縣,向日葵播種基本在4月中旬。近年來,由于開春時間推遲,向日葵播種時間逐漸推后,大多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種后10~15 d出苗。晚播的播種后溫度上升較高,積溫較高,出苗較快,出苗時間較短。不同播期對油葵植株個體生長影響不大,最晚5月11日播種的除成熟期植株不整齊外,其他播期的油葵整個生育期長勢都比較旺,苗期、開花期、成熟期植株較整齊。播種晚的成熟期已到8月底9月初,溫度下降時,個體間成熟時間有差異,部分植株葵盤傾斜,導致個體高低不整齊;食葵各生育時期生長不如油葵健壯,植株個體不很整齊。
植株葉片數、葵盤形狀、葵盤傾斜度等性狀基本穩定。油葵成熟時葵盤大小穩定,食葵盤隨播期推遲變小。
從4月21日開始,播種早的植株生長粗壯,莖稈較粗。植株高度方面,油葵是播種越晚植株生長越高,而食葵株高變化不大。油葵種植密度是食葵的2.1倍,在高密度條件下,油葵株高對播種時間反應更敏感。
2.2不同播期對向日葵經濟性狀及產量的影響
不論油葵還是食葵,均以4月21日播期的產量最低,隨播期推遲產量上升,5月4日播種的產量最高,5月11日播種的產量又下降(表2)。
5月4日播種的油葵,籽粒最長、千粒質量最大,籽粒飽滿,最終產量最高;食葵平均單盤結的籽粒最多,千粒質量最大,出仁率最高,籽實均勻,籽粒飽滿,產量最高。從食葵籽粒商品性上看,5月4日播種的籽粒最短,商品性最差,播期最早的食葵籽粒最長,商品性最好。播期早的雖然籽粒長、商品性好,但單盤受粉結實的籽粒較少,籽粒不飽滿,千粒質量較低,導致產量降低。
油葵5月4日播種分別比4月27日、5月11日播種的產量提高5.9%~16.5%、7.3%~29.5%,比4月21日播種的產量提高31.5%~34.8%。食葵5月4日播種的產量分別比4月27日、5月11日播種的提高30.5%~60.0%、6.2%~72.0%,比4月21日播種的產量提高59.0%~73.4%。從產量結果上看,與最佳播種時間比較,提前或推遲1個星期播種產量降低幅度較大。
試驗結果表明,新疆昌吉州奇臺縣地區向日葵適宜播種時間為5月上中旬,最佳播種時間是在5月5—15日,此時播種單盤結實籽粒多,籽粒飽滿,千粒質量大,產量高。
2.3不同播種期對向日葵病蟲害發生的影響
不同品種不同播期向日葵的病蟲害發生結果見表3。按0~4級的5級分類標準測定。不同播期植株病害發生差異較大。向日葵病害通常如黑褐斑病、銹病、菌核病等都是播種越晚病害越輕 一般在5月中旬后播種病害很輕。4月21日播種的黑褐斑病最重,達到4級,隨后播種越晚病害越輕,5月11日播種的病害只有1級。4月21日播種的銹病為3級,5月4日、5月11日播種的就只有1級。菌核病發病比較輕,基本只有1級。在向日葵盛花期至灌漿期觀測(7月中下旬),4月21日播種的植株有5%~10%發生葉黃萎病,基部葉片枯黃,其他播期的植株黃萎病發病很輕,很少有枯黃葉現象。
不同時間播種,向日葵害蟲危害差異不大。油葵蟲害輕,影響很小;食葵蟲害相對較重,尤其是向日葵螟,播種晚的發生較重。
3結論與討論
病害已成為向日葵生產發展的制約因素之一,防治病害一方面需要培育優良抗病品種,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栽培措施進行。新疆向日葵大多在4月中下旬播種,4月底至5月初出苗,7月上中旬開始發生葉斑病和菌核病,8月中下旬發病達到高峰,9月中下旬大量收獲。
黑斑病、褐斑病、銹病、菌核病、黃萎病都是向日葵生產上常見的非檢疫性病害。向日葵白銹病是目前中國向日葵3種檢疫性病害之一,白銹病首先于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美國被發現,大約于2001年傳入我國新疆伊犁地區[2],近年來,在伊犁地區較大面積發生,對當地油葵生產造成一定損害[3]。目前,向日葵白銹病主要在新疆伊犁地區和昌吉州的油葵主產區發生,在新疆博樂、塔城地區也有零星發生,沒有大規模發病,對生產影響還不大。農作物病害一般剛開始都是零星發生,發病很輕,經過一定年份的積累,發病區域會逐漸擴大,病害會逐漸加重,如果控制不好,很有可能大發生,將會給生產造成極大的損失。對病害的控制,發病前的預防比發病后的治療更重要,通過農業栽培措施盡量避開病害的發生,則是經濟有效的控制病害方法。
從播種時間與發病情況看,向日葵黑褐斑病、銹病、菌核病、黃萎病等病害發生呈現播種越晚發病越輕的規律,一般5月中下旬播種的病害發生很輕,這些病害可以采取適期晚播的栽培措施避開,本結果與在其他地區試驗結果[3]相吻合。檢疫性病害向日葵白銹病則與其他病害表現不同,播種越晚發病越重,5月中旬播種的比5月上旬、4月下旬的明顯發病重。綜合考慮各種病害發生情況,向日葵在5月上旬至5月中旬,即5月5—15日播種最適宜,此時播種黑褐斑病、銹病、菌核病、黃萎病等病害發病較輕,白銹病也不重,向日葵產量最好。
參考文獻:
[1]魏良民,蔣建宇. 雜交食葵播種時間與其生長狀況病害發生及最終產質量關系分析[J]. 農業與技術,2007,27(4):70-73.
[2]夏正漢,付文君,阿來達爾,等. 新疆新源縣發現油葵白銹病[J]. 植保技術與推廣,2002(6):10.
[3]廖國江,陳衛民,楊莉,等. 向日葵白銹病發生與氣象因子關系的研究[J]. 農業科技通訊,2010(10):66-68.
李寧,胡海珍,王明輝,等. 鄂東南地區花生+棉花間作模式研究[J]. 江蘇農業科學,2015,43(2):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