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 胡海珍 王明輝 熊飛
摘要:為進一步探索鄂東南地區花生與棉花間作模式,選取2個花生品種與不同栽培模式下棉花間作,結果表明,花生與棉花間作,對花生的生理性狀有一定的影響,不同品種的花生主莖高和側枝長顯著增加,花生的總分枝數和結果枝數均減少;相對于花生單作,間作種植時的整體產值均有顯著增加,花生天府11號增幅最高,達到52.95%,總產值增加11 111.1元/hm2。因此,考慮勞動成本和投入,建議在花生種植區,如湖北省紅安、羅田等山區丘陵地帶,可適當采取地膜花生與直播棉花間作的方式。
關鍵詞:花生;棉花;間作
中圖分類號: S344.2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5)02-0113-02
收稿日期:2014-04-02
基金項目: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專項(編號:CARS-14)。
作者簡介:李寧(1985—),男,湖北隨州人,碩士,農藝師,主要從事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研究。E-mail:lining040305027@163.com。隨著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劇,如何利用2種或2種以上生育季節相近的作物,在同一塊田地上間作以提高土壤利用率成為當代農業研究的一個重要目標。間作是農田多種多收、高產高效栽培的一個重要方法,是中國傳統農業技術精華的重要組成部分[1]。棉花一般在5月上旬移栽,7月中旬后封行,其間有相當長時間的溫光、土地等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雜交棉推廣為農作物多熟復種提供了新的契機[2],間作可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復種指數、土地綜合產出率。中國棉田多熟立體間套生態工程模式復雜多樣,據不完全統計,棉田群落類型達43種之多,涉及28個物種[3-4]。花生是種植效益較高的油料作物,適應性廣,既可上山丘旱地,也可入平原沃土[5]。王小琳等研究表明,棉花間作花生是一種集約利用農業資源、提高土壤肥力的優化種植模式,具有很高的產量、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6]。棉花是深根、耗地作物,而花生是淺根、養地作物,二者的營養生態位可異質互補而不產生競爭[7]。棉花間作花生可保持土壤疏松、防止水土流失,增強棉花的抗旱能力[8],不僅可促進棉花增產增收,而且能增加花生效益,增加單位面積產量和經濟效益等[9]。因此,棉花與花生間作是用養結合良好的多熟復種耕作模式,能緩解糧、棉、油作物爭地矛盾,增加棉田整體效益。
黃岡市位于長江中下游,是湖北省棉花和花生主產區,近幾年,棉花種植面積保持在6.67萬hm2,花生面積保持在467萬hm2左右。黃岡花生一般在清明前后播種,8月中下旬成熟,花生生育期120 d左右;而棉花一般在5月初移栽,10月收獲,花生與棉花共生期較短,約90 d,對棉花影響較小。本試驗探索黃岡花生+棉花間作復種模式,開展花生品種、播期、生育特性及經濟可行性等研究,為該模式的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地概況
試驗于2013年3—11月在黃岡市農業科學院梅家墩試驗基地進行,試驗地立地條件好,土層深厚,肥力中等偏上,前茬作物為油菜,冬季閑置。
1.2供試品種
花生品種分別為濮花28和天府11號,適宜鄂東南地區種植;棉花品種為岡雜棉8號,植株中等高,塔形稍緊湊,前期生長勢一般,中后期生長勢較強,均由黃岡市農業科學院提供。
1.3試驗設計
棉花采取移栽和直播2組模式,進行花生單作、棉花單作、花生與棉花間作處理。花生3月31日采用地膜播種,播種前使用吡蟲啉拌種;棉花4月1日進行營養缽育苗,4月28日移栽,5月24日直播,移栽時噴灑農藥防治地老虎,撒施6%四聚乙醛顆粒劑防治蝸牛。試驗采用起壟分廂種植,廂面(不含溝)寬2.2 m、長23 m,凈面積50.6 m2。單作、間作時棉花均種植2行/廂,采取大行1.6 m、小行0.9 m相間種植,棉花株距0.35 m,定植2.4萬株/hm2;單作區花生種植5行,行距0.33 m,株距0.23 m,雙粒穴播,定植15萬株/hm2;間作區種植花生2行,種植于棉花大行之間,行距0.4 m,株距023 m,雙粒穴播,定植10.5萬株/hm2(圖1、圖2、圖3)。花生地膜播種時施基肥750 kg/hm2,棉花移栽、直播時追施尿素。
1.4調查項目與方法
分別從生長發育指標、花生莢果干質量和棉花皮棉產量、產值等分析花生與棉花間作的整體效果與效益,研究在黃岡地區推廣花生+棉花間作模式的可行性。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種植模式對花生生長發育的影響
由表1可見,棉花與花生間作,不同花生品種的主莖高和側枝長均有增加,花生的總分枝數和結果枝數均較少;濮花28與直播棉花間作時,花生主莖高比花生單作時顯著增加,結果枝數顯著減少;天府11號與移栽棉花間作時,其主莖高也顯著增加。
2.2不同種植模式對花生經濟性狀的影響
由表2可見,不同種植模式下,花生的飽果率和莢果干質量不同;棉花與花生間作,與花生單作相比,不同花生品種的飽果率和莢果干質量均有所降低;不同種植模式下,濮花28的飽果率和莢果干質量無顯著差異;天府11號在間作模式下莢果干質量顯著低于花生單作,與直播棉間作時,其莢果干質量較花生單作降低15.64%。
2.3不同種植模式整體效益比較
由表3、表4可見,與花生單作模式相比,不同品種的花生在間作種植時整體產值均有所增加;棉花移栽和直播與花生間作,濮花28和棉花的總產值分別為32 661.9、31 773.6元/hm2,天府11號和棉花的總產值分別為 32 096.7、30 963.6元/hm2;棉花移栽間作花生時種植產值增幅最大,濮花28總產值增加5 513.1元/hm2,增幅達2031%,天府11號總產值增加11 111.1元/hm2,增幅5295%。
3結論與討論
花生與棉花間作,對花生的生理性狀有一定影響,與花生單作模式相比,不同品種花生的主莖高和側枝長有顯著增加,花生的總分枝數和結果枝數均較少,同時,花生的飽果率和莢果干質量也均有所降低。這可能是由于棉花阻擋陽光,影響到花生的光合作用。因此,在棉花與花生間作時,應及時噴灑生長調節劑控制棉花的株型,防止棉花過度生長而影響花生的生長。
盡管間作對花生的生理性狀和經濟性狀有一定影響 但
與花生單作相比,不同品種花生間作種植的整體產值均有顯著增加,其中,花生天府11號與移栽棉花間作時,總產值增加最高,為11 111.1元/hm2,增幅達到52.95%;花生與直播棉間作時,其增產值雖不如移栽棉間作高,但2種間作模式的增產值差異不大,同時,直播棉播期較晚,與花生共生期較短,其勞動成本和投入較少。因此,在鄂東南花生種植區,如湖北省紅安、羅田等山區丘陵地帶,可采取地膜花生與直播棉花進行間作的模式。
參考文獻:
[1]蔡承智. 間套作增產原理[J]. 農村實用技術,2001(2):62-63.
[2]李育強,楊芳荃,肖才升. 湖南棉花生產持續穩定發展的對策[J]. 湖南農業科學,2000(4):19-20.
[3]楊峰,王階祥,騰俊磊,等. 不同類型棉田生態系統的研究[J]. 安徽農業科學,2006,34(10):2086-2087,2089.
[4]孫敦立,王同朝,姚向高,等. 棉花花生間作群落種間適宜間距的研究[J]. 耕作與栽培,1995(4):7-9,6.
[5]萬書波. 中國花生栽培學[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6]王小琳,劉輝,顧正清. 棉花間作花生試驗的效應研究[J]. 江西棉花,2001,23(3):23-26.
[7]陳菊蓬,費維,胡嗣淵,等. 棉花花生間套效益與技術[J]. 寧波農業科技,1998(3):23.
[8]劉登望,李林,王正功. 棉花花生間作復合系統的照度、生長發育與生產力效應[J]. 中國農學通報,2010,26(24):270-275.
[9]葉樂士. 棉花與花生間作經濟效益及栽培技術的研究[J]. 江西農業大學學報,1996,25(4):446-449.顧晶,盧健,繳錫云,等. 近50年氣候變化對黑龍港流域棉花需水規律的影響 [J]. 江蘇農業科學,2015,43(2):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