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妮
(大連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遼寧 大連 116622)
所謂經濟新常態,核心是中國經濟發展要告別傳統粗放高速經濟增長階段,進入高效率、低成本、低能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可持續和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中高速增長階段。2014年5月,習總書記在河南考察首次提出“新常態”,7月黨外人士座談會又提“新常態”,11月在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習主席全面闡述了中國經濟“新常態”。
1、經濟發展中高速
近三年中國經濟增長的態勢中,可以清楚看出經濟由高增長轉入中高速增長的趨勢,2012—2013年增長7.7%,2014年增長7.4%。盡管中國經濟長期發展的基本面是好的,但長期保持GDP兩位數的高速增長不會是常態,我國經濟開始進入個位數增長的“換檔期”。
2、產業結構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轉換
新常態下,產業結構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轉換應當是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主攻方向,國家將通過大力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等產業的發展,優先發展生產性和生活性服務業,逐步化解產能過剩風險,進而提升我國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
3、增長動力由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換
改革開放三十年國內經濟增長主要靠勞動力、資本、資源等三大要素投入,是一種典型的要素驅動型增長模式,但這三大要素目前均面臨諸多瓶頸,難以支撐我國經濟的長期高速增長,面對全球科技創新的新一輪浪潮,創新驅動已成企業發展共識,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正逐步發生轉換。
4、經濟發展面臨諸多挑戰
全球看,國際金融危機引發全球需求萎縮,世界經濟呈現“總量需求增長緩慢,經濟結構深度調整”的顯著特征,美歐相繼提出“ 再工業化”、“2020戰略”、“ 重生戰略”等措施,試圖重構國際貿易規則,貿易保護主義也紛紛抬頭,發展中國家都在努力調整發展模式,加快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使得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雪上加霜,支撐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外需環境已不復存在。國內看,消費需求呈現個性化、多樣化趨勢,人口紅利不復存在,要素規模驅動力減弱,市場竟爭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竟爭,環境承載能力已達臨界點,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成新方式,經濟新常態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內持續影響中國經濟,對于眾多國內中小型建筑機械制造業企業而言,特別是中小混凝土機械制造企業,這既是挑戰又是機遇。
目前國內經濟增長放緩,去年中國GDP增長降至7.4%,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已連續34個月同比負增長,PPI的持續低迷凸顯了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不足的狀況,房地產、基礎設施建設等持續下滑,以房建為主的建筑施工企業面臨深刻的戰略調整,連帶引發建筑工程機械行業產能過剩,特別是混凝土機械制造領域,市場需求低迷,產能過剩與過度營銷,產品同質化,企業創新能力弱。
1、市場空間受到來自大企業大品牌擠壓
混凝土機械行業集中度高,行業兩巨頭——三一重工和中聯重科兩家企業占到市場份額的80%以上,余下份額由眾多中小混凝土機械制造企業瓜分,競爭異常激烈,再加上房地產、基礎設施建設等持續下滑,中小混凝土機械制造企業生存空間受到嚴重擠壓。北方一中小規模建筑機械企業從2012年開始產品整體市場銷量下滑,利潤大幅下降,干粉運輸車、背罐車以及主機在2014年銷量均為0臺,混凝土攪拌運輸車、混凝土泵車銷量與2011年相比降幅分別達到93%和74%,企業基本處于半停產狀態。
2、產品同質化傾向嚴重
多數中小混凝土機械制造企業存在一個普遍問題——產品同質化嚴重,產品之間差異化非常有限,得以生存源于以房地產業為主的建筑業發展對不同區域市場的建工機械產品需求,運費占這類產品成本比重很大,所以地域優勢非常明顯。同時多數企業研發能力不足,技術創新也面臨很多瓶頸,表現為缺乏創新資金投入動力、技術創新人才不足、研發設施簡陋導致計量精準度等方面問題很大。上述原因導致創新產品少,擁有行業領先技術產品更是鳳毛麟角,產品缺乏特色和獨占性,更多以價格獲取競爭優勢,嚴重擠占利潤空間,影響企業生存和發展。而未來混凝土機械將呈現出集成化、精確化、環保化、小型化等多元化發展趨勢,對中小企業而言這是必須面對的挑戰。
3、產能過剩,市場萎縮

圖1 近10年混凝土攪拌站、混凝土攪拌車銷量同比增長
2012年歐債危機導致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國內房地產市場調控及化解投融資平臺風險等政策實施導致國內工程機械行業市場需求低迷,部分產品產能過剩與過度營銷。2013年,混凝土機械行業兩大巨頭三一重工和中聯重科業績大幅下滑,結束了連續六七年的快速增長,引發行業內關于“產能過剩,市場萎縮”的焦慮。通過圖1,可清晰反映國內混凝土行業基本產能狀況和發展趨勢。其中混凝土攪拌站2013年與銷量最高的2012年相比下降3.2%,混凝土攪拌車2013年與銷量最高的2011年相比下降32.5%,特別是混凝土攪拌車需求下降明顯,通過產業升級化解過剩危機,對于多數中小企業而言壓力很大。
4、不少企業處于轉型焦慮期
2013年伴隨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工程機械行業也面臨一次洗牌,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節能環保,兼并重組;通過提升產業價值鏈和產品附加值,通過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推進工程機械行業向中高端水平發展。經濟轉型期留給工程機械行業更多的思考:關于產品質量的思考、關于過度營銷的思考、關于提升內部管理的思考、關于提高研發水平的思考。從中長期看,2013年底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新型城鎮化”,未來10年將拉動近40萬億元的投資需求,這將是工程機械行業增長的強大動力。而產業升級和創新將成為混凝土機械制造業企業未來發展面臨的主要任務。對于多數中小混凝土機械制造業企業而言,生存和發展的核心是提高生產效率,通過提升產業價值鏈和產品附加值,通過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最終推動企業向中高端水平發展,許多企業已經意識到問題所在,但是轉型并不容易。
經濟“新常態”定義了我國經濟目前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疊加’”,《人民日報》也指出經濟新常態的四大特征:中高速、優結構、新動力、多挑戰。可見,中小混凝土機械制造企業正面臨嚴峻的生存和發展的挑戰,如何突破生存和發展瓶頸,幾乎是每個企業都在思考的問題。
1、準確市場定位,尋求差異化競爭優勢
混凝土機械行業目前面臨異常殘酷競爭,市場萎縮嚴重,但是仍面臨市場機會,問題是企業如何應對這種局面,其中思路之一就是通過準確市場定位尋求差異化競爭優勢。梳理和分析公司內外部可能的資源,尋找與競爭對手相比較的差異化競爭優勢,以此為基礎組織公司整體運營,集中打造核心競爭力。這里的核心問題是識別核心能力,并基于這種核心能力形成企業競爭優勢。傳統混凝土機械行業問題之一就是產品同質化傾向嚴重,多數中小企業憑借地域和價格優勢,在市場需求旺盛時期表現良好,一旦出現市場萎縮、需求不足時就面臨巨大生存壓力,因此,挖掘企業核心能力,進行準確市場定位,并盡可能設置競爭者模仿和進入障礙,是解決中小混凝土機械制造企業目前困境的思路之一。
2、由單純生產轉向生產服務
傳統中小混凝土機械制造企業多數只做產品和售后服務,公司設計生產并銷售相關產品,售后服務基本上限于安裝維護及故障修復,較少涉及整體解決方案設計及最終完成,因此從服務角度看是有缺陷的。整體解決方案的提供,對中小混凝土機械制造企業而言無疑是展示公司實力并提升企業形象的快速入口,可以快速形成業內口碑,獲得品牌影響力。從國內乃至全球制造業發展趨勢看,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制造業產業鏈不斷向上游和下游延伸,“制造業服務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從混凝土機械產品客戶角度,通過生產性服務的獲取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而對于混凝土機械制造企業而言,建工機械安裝、調試、日常維護甚至包括整體方案設計等都會因為專業而成本更低、效率更佳,自然會得到建工企業認同并選擇。因此對于中小混凝土機械制造企業,轉變經營理念和服務方式,強化服務意識,由單純生產轉向生產服務是突破生存和發展瓶頸的路徑之一。
3、尋找新的增長點
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是傳統高能耗產業、產能過剩企業未來發展要考慮的問題。對中小混凝土機械制造企業而言,尋找新的增長點是當務之急。多數情況下可選路徑比較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完全放棄原有技術、產品和市場,另起爐灶,但這種方式風險很大,面臨很多不確定性;二是對現有產品和生產線進行技術改造和升級,借助“互聯網+”和“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實施契機,轉變思維方式和經營模式,在熟悉的行業內尋求差異化競爭優勢。
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互聯網+”實際上代表的是一種新經濟形態,強調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相互融合,利用互聯網在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勞動生產率,加速傳統產業升級,以信息流帶動物質流,結合“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實施,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平臺和機遇,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和生產力。目前中小混凝土機械制造企業正面臨轉型升級壓力,開啟互聯網思維,利用互聯網強大的信息平臺,形成整個價值鏈系統的全方位無縫隙管理和快速反應,包括整體解決方案提供等,以滿足客戶個性化產品和服務需求,讓傳統中小混凝土機械制造企業從單一的惡性價格競爭泥潭中解脫出來,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
[1]王一鳴:全面認識中國經濟新常態[J].政策瞭望,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