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青青
(浙江外國語學院,杭州 310012)
拉美浙商與其他海外浙商在形式、路徑、項目等方面既有共同點,又有特殊性。拉美作為正在崛起的一個新興市場,是當今世界最具發展活力和潛力的地區之一。因此,對拉美浙商的現狀調研,了解其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將對浙江開拓拉美市場,促進雙方貿易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為此,2013年11月16日和12月2日,課題組兩次奔赴義烏國際商貿城,專門走訪了五區市場,與相關管理負責人和企業家采用面對面座談交流為主的調研形式,來了解近年拉美浙商反哺的具體情況。
1.反哺回歸發展潛力巨大。浙江是全國重點僑鄉之一,有150萬海外僑胞、港澳同胞,居住在世界170個國家和地區。“海外浙商”是浙江華僑華人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主要的經濟力量。據統計,現在浙江在省外的經商人員達到600萬,省外浙江在全國的投資規模也達到了3萬億,浙江輸出的資金約1.3萬億,規模達到2萬億,向當地政府繳納的稅收每年也在1 200億,解決了1 136萬人的就業。同時,還有150萬的浙商走出國門在世界各地發展,在全球建立的機構達到4900個,也是全國在境外投資最多的一個省份。而政府在推進“浙商回歸”的過程中,推出了稅收、土地、金融、工商注冊、子女入學就業等多方面的優惠政策,十分契合浙商華僑的實際需求,正吸引越來越多的海外浙商回鄉投資創業。
2.投資關注點逐漸轉型升級。通過政府“浙商回歸”工程的帶動,目前回國投資的僑商越來越多,投資行業也從前些年的房地產,逐步轉向了高科技及金融等高端行業;且多以抱團投資的模式,實行現代化的企業管理。
3.反哺結構仍存在明顯問題。(1)反哺領域結構不完善。由于浙江省一直以來都已勞動密集型企業為主,加之自然資源匱乏,多數浙商回歸僅僅是投資了一些項目,建立了一些廠房,卻沒有真正意義上將技術、管理以及人才資源等帶回來;(2)反哺地域結構不平衡。由于浙江省內各地區產業結構,基礎設施,投資環境等不同,造成各地區引資不平衡。
1.國內市場良好是吸引拉美浙商反哺的根本因素。在走訪義務中國小商品城商會副會長、開拓國際有限公司總經理吳獻向我們介紹,很多拉美浙商回鄉投資,尤其是出口業務轉型為進口業務的企業,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國內市場需求潛力巨大;二是國內市場自由競爭效率高;三是企業選擇品牌戰略。我們走訪的三鑫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的樸哲總經理也持有同樣的觀點,他認為以巴西為代表的拉美市場與國內市場相比,不利條件表現在:稅負重、匯率不穩定、反傾銷嚴重、勞動力激勵不足、政策失調等,而巴西的有機農產業、礦石資源等正好滿足了國內消費迅速提升的需求。
2.“落葉歸根”的思想情結是促進拉美浙商反哺的根本動力。另外,樸經理也不無感慨地說,故鄉情結也是促使他回鄉投資的重要原因。近年來,隨著中國大國形象的提升,海外華人切身感受到祖國的偉大和自豪,尤其是在經濟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自信,使其希望在家鄉能有所作為,為國家的經濟發展貢獻自己的一點微薄之力。
3.政府良好的政策是保障拉美浙商反哺的根本舉措。為吸引浙商回歸,浙江省發改委決定把支持浙商創業創新作為“一號工程”來抓,鼓勵和支持省外浙商回鄉設立企業總部或區域性總部。目前,回歸浙商用地方面,浙江已出臺相關地方性優惠政策。浙江省國土資源廳出臺《關于支持浙商創業創新用地保障的實施意見》。《意見》從用地指標傾斜、供地政策支持、用地報批服務等方面,支持浙商創業創新用地。
浙江和拉美之間除了自然資源上有著極強的互補性,在產業結構上也是也是如此。目前,拉美地區主要外貿形式是初級產品出口,而浙江地區主要出口紡織品、工業制成品,這種互補性決定了浙江和拉美地區之間經貿發展具有較大空間。但是由于國際化經營理念不夠成熟、海外經營準備不足以及語言和文化等方面的障礙,企業對拉美地區的了解普遍存在信息不對稱的現象,特別是對拉美市場環境考察不充分,對當地法律、稅務政策等了解不全面,在經營過程中常常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和問題,找不到解決的途徑和辦法,常常導致“走出去”卻不能“穩下來”的刺猬效應。而這些回歸家鄉的拉美浙商正是解決雙方彼此交流,彼此熟悉的有兩平臺。
自2004年以來,浙江成為中國對拉美貿易的最大省份之一,拉美浙商在促成雙方貿易額不斷上升的過程中起著不可忽視的重大作用。由下表可知,雖然在2008年金融危機后,浙江與拉美的進出口貿易額同比有所下降,但其絕對值保持增長,與此同時,雙邊的貿易也逐步趨向多樣化、規范化和規模化。
在促進雙方貿易的過程中,很多拉美浙商利用國家開拓新興市場的戰略機遇,通過提供智力資本積極反哺家鄉。

浙江省與拉美地區進出口變化
當前海外浙商產業轉型升級面臨的直接現實難題之一就是缺乏雄厚資金的支持。拉美浙商基于多種原因準備回歸反哺,也同樣面臨著回歸后自身產業轉型升級的難題。拉美浙商以中小型貿易企業為主,回歸投資的首要問題也是融資難。盡管政府鼓勵企業上市融資,深化了上市融資體制改革,出臺了企業上市融資優惠政策,但是大多中小型企業并不符合上市條件,其主要資金來源依然是自有資金、銀行貸款和民間融資。同樣缺少經驗的政府部門面對新興市場反哺的浙商們,其所提出并已實施的保障體質并不能讓在拉美投資的企業們完全放心回到家鄉再次投資創業。
在搭建雙方交流的平臺時,拉美浙商無疑是最佳人選。對于國際化復合型人才大致可以分為三類,首先是既要熟悉浙江經濟特色,了解浙江企業走出去的必要性和優劣勢;又要精通拉美語言、社會文化和市場特點的應用人才,其次是主要從事的是浙商反哺的內在規律以及外在保障機制研究的反哺模式研究所需的科研工作者,他們的工作是為政府制定具體政策提供理論基礎和建設性意見,以及專門針對各國地區提供公共服務所需的政府公務人員。但是我們可以發現,這些類型的人才目前遠遠不能滿足促進拉美浙商反哺的需求。
從以往的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要解決企業融資問題的關鍵在于。增強其信用和防范其風險。例如鼓勵同業中小型企業聯保組團與銀行進行有效溝通,規范中小企業集群發債融資渠道,鼓勵和支持中小型企業上市融資等舉措來保障拉美浙商在反哺后能最高效率地促進經濟增長實現轉型升級。
為促進浙江經濟的新飛躍,為開拓拉美這極具潛力的新興市場,政府更應該投入更多人力物力為取得新進展做出貢獻。總得來說,(1)政府積極推動省州之間的交流合作,加強雙方高層領導互訪,促進經貿團組交流,探索建立雙方合作的新平臺。(2)利用有效資源,對拉美浙商提供優良政策,例如融資優先,提供發展平臺等機會,吸引拉美浙商回鄉投資。(3)鼓勵拉美浙商與省內浙商的交流合作,加強雙方之間的貿易往來,為其牽線搭橋。
針對提出的三類亟須培養的國際化復合型人才,需要從多方面進行改革培養模式。科研工作者的培養可以通過科研項目的資助和考評體系的引導來實現。政府公務人員的培養可以通過系統培訓或者人才的公開選拔來完成。企業應用人才的培養除了需要進行長期的、多學科的理論學習,還需要企業實踐鍛煉這個環節,因此改革高等院校國際化復合型應用人才的培養模式十分必要。
[1]趙銀德,宋樹理.拉美浙商反哺:特征?機遇和挑戰[J].浙江外國語學院學報,2013,(6).
[2]呂宏芬,鄭亞莉,趙智展.浙江企業開拓拉美市場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浙江學刊,2013,(5).
[3]宋樹理,趙銀德,宋海英.浙江中小企業拓展拉美市場的調查與分析[J].對外經貿實務,2012,(9).
[4]應煥紅.浙商反哺發展研究[J].浙江學刊,2009,(2).
[5]徐淑華.基于海外閩商比較視角下的海外浙商發展路徑研究[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3,(10)
[6]黃深鋼.浙江民企挺進拉美市場[N].中國鄉鎮企業報,2006-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