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海霞
2015年北京市價格領域仍將延續分化運行態勢,預計CPI漲幅比2014年略高,在2.2%左右;PPI、PPIRM同比下降0.2%、0.1%,降幅收窄;資金價格有所降低,股票、住房等價格小幅上行
2015年,受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勞動力成本不斷上揚以及價格改革加快推進等綜合影響,北京市服務類價格將持續較快上漲,食品、居住類價格上行壓力加大,消費價格上行壓力略有增加。資源品價格改革進一步推進,非居民污水處理等價格將上調,生產類價格降幅將繼續收窄,但產能過剩、需求不足等仍將限制其上行空間。
總體而言,2015年北京市價格領域仍將延續分化運行態勢,預計CPI漲幅比2014年略高,在2.2%左右;PPI、PPIRM同比下降0.2%、0.1%,降幅收窄;資金價格有所降低,股票、住房等價格小幅上行。
2015年,雖然輸入性通脹壓力減弱、國內商品市場總體供過于求的局面不會改變,但勞動力成本持續上漲、城市功能疏解帶來成本上升,推動價格上漲的壓力略有增強。
其一:全球需求疲弱帶來輸入性通脹壓力減弱
2015年,美國將持續復蘇,歐洲經濟持續疲軟,新興經濟體走勢分化,但尚能保持弱勢復蘇,總體上全球經濟仍將保持溫和復蘇。IMF最新預測2015年全球經濟增長3.8%,好于2014年的3.3%。雖然世界經濟溫和復蘇,有效需求有望略有改善,大宗商品價格面臨一定上漲壓力,但主要經濟體服務業復蘇好于制造業以及新興經濟體復蘇勢頭走弱將限制大宗商品需求改善空間。同時,美國退出量化寬松政策預期以及地緣政治改善、美國頁巖油氣技術發展等也將緩解原油等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壓力??傮w上,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有限,2015年國家及我市價格所面臨的輸入性壓力有所減弱。
其二:國內和我市經濟緩中趨穩,推升價格的需求壓力較小
當前,國家和我市正處于發展方式深刻轉變、結構調整加快進行以及潛在增長水平有所下移的階段。2015年,隨著改革創新的不斷推進,經濟增長動能或有所好轉。十八屆四中全會后,財稅、金融更多項改革全面推進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去杠桿進程趨于平穩,實體經濟需求趨于穩固,國內經濟和我市經濟呈現緩中趨穩的運行態勢。初步預測國家和我市經濟增長在7.1%和7%左右,較上年有所放緩。經濟增長的放緩,總需求增長趨穩,物價上漲的需求動力有所減小。
其三:貨幣流通波動增強或將加大價格波動壓力
2014年,我國在堅持區間調控的基礎上,實施定向調控,出臺了定向降準、定向SLF等系列“微刺激”政策,貨幣存量已經超過110萬億,保持世界排名第一。2015年,為推進國內結構調整,貨幣政策仍將保持穩健,但出于穩定經濟增長、價格水平等方面考慮,降息等調控手段可能將發揮作用,貨幣存量依然將保持高位。隨著進一步規范地方政府債,利率市場化、滬港通實施等金融改革加快推進實施,貨幣市場通道進一步打通,無效資金需求進一步減少,整體資金流通效率和利用效率均將有所提升,貨幣流通的波動性將增強,進而加大價格波動壓力;而跨境資金“有進有出”成為常態,短期跨境資金流動加大外匯占款投放波動,也會對價格波動形成一定壓力。
其四:資源品、公共服務價格改革助推價格上漲
為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資源品、公共服務以及某些壟斷領域的價格改革將加快推進,進一步理順價格體系,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同時緩解資源環境和公共服務領域的要素使用低成本、低效率等問題。2015年,水、電、氣、熱等資源品、垃圾處理收費等領域價格仍將面臨上調,同時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價格收費也將進一步調整,這些將進一步推動價格上漲。大規模價格改革實施,勢必引起多種能源資源類產品價格上漲,進而帶動其它產品價格的上漲,推高物價漲幅。
其五:勞動力成本上升是推動價格上漲的長期壓力
近幾年勞動力成本持續提升,成為推動價格上漲的重要因素。2006至2014年,北京市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上漲幅度達到134.3%。近幾年的最低工資標準也是只升不降。隨著人口紅利拐點到來、新型城鎮化加快推進以及產業向中西部轉移,勞動力結構性短缺更為嚴重。隨著保障水平不斷提升、就業市場不斷完善以及惠農政策實施,務工機會成本也在不斷提升。在勞動力人口結構逐步轉變的背景下,工資剛性將持續存在,人力資本價格只漲不跌,增加了商品和服務的生產成本,從而推動物價水平上漲。
其六:北京市系列優化城市功能舉措或將提升發展成本
北京市發展重心更為偏重城市功能優化提升、環境保護和改善民生,圍繞大氣污染治理、中心城功能疏解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舉措。尤其是2014年習總書記來京考察時,明確首都要進一步強化四個中心功能定位,調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優化首都城市功能的力度將進一步加大。7月,北京市發布《北京市新增產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各項細則有望不斷落實,企業發展的準入成本將有所提升。與此同時,隨著促進人口合理布局與疏解中心城功能的各項政策舉措出臺實施,相關產業發展成本及人口外遷安置成本將隨之增加。這些措施有利于推動首都發展轉型,但無疑也提升了城市發展成本,對價格上行將產生一定壓力。
問題一:北京市CPI漲幅低于全國水平
2014年3月以來,北京市CPI漲幅持續低于全國水平,一改2011年6月以來CPI漲幅高于全國的態勢。9月,北京市CPI累計上漲1.9%,當月上漲1.1%,漲幅分別比全國平均水平低0.2和0.5個百分點。從分項指標來看,由于北京水、電力、食品、食用油等重要物質大部分依賴全國其他地方調入,食品類價格漲幅保持高于全國水平。但是,服務類價格和權重高于全國的居住類價格(占比23.5%)漲幅回落是北京CPI漲幅低于全國的主要原因。受經濟增長疲弱、房地產市場調整等多重因素影響,租賃需求有所下降,自住型住房、保障房上市增加租賃市場供給,北京市居住類租金價格水平漲幅回落,導致居住類價格漲幅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問題二:CPI與PPI的漲跌持續背離,加大實體經濟運行風險
2014年1-9月,北京市CPI和PPI分別上漲1.9%和下跌0.9%,這種漲跌背離的現象已經持續28個月。這不僅反映出北京經濟運行中結構性問題依然突出,也加大了實體經濟運行風險。一是實體經濟需求疲弱,產能過剩問題依然凸顯。企業前端市場需求依然疲弱,產能利用率較低,供給大于需求的矛盾依然突出,去產能化進程持續影響企業后續生產。二是價格傳導機制不夠順暢,影響企業盈利能力。上游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不能向下游產品轉移,終端消費需求很難拉動生產領域的需求。隨著PPI和CPI差值持續存在,必然會超過企業的消化能力,將嚴重影響企業盈利能力。2014年以來,北京市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增速均比上年不同程度放緩。
建議:加快推進價格改革,以倒逼機制推動經濟轉型發展
當前的價格水平低于北京市政府的物價調控目標,對于加快推進北京市公共服務、資源品價格改革是一個比較好的時機。長久以來累積的資源品與公共服務領域價格矛盾造成了資源的低效利用、公共服務的供需結構性錯位,影響了北京市經濟和社會運行效率的提升。在轉型發展和結構調整的重要階段,應使用價格杠桿調節資源,促進其合理配置,從而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盡管2015年北京所面臨的價格上漲壓力略有增強,但依然處于溫和通脹水平。建議相關部門積極推進資源品與公共服務價格改革,以疏解制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價格矛盾,為經濟和社會運行效率的提升創造良好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