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 韓民春 胡婷
外向型經濟概念的提出始于對一些發展中國家在“二戰”后經濟蓬勃發展現象的研究,從最初Ranis(1973)提出“出口導向型經濟”理論,到后續相關理論研究的逐漸延伸和深入,外向型經濟的內涵也更加豐富。從廣義上講,外向型經濟主要是指一國以國際市場需求為導向,在世界范圍內進行貿易、資本、技術、勞動力等方面的經濟交流活動;而狹義上的外向型經濟主要是指一國利用自身比較優勢,以出口創匯為主要目的參與國際分工與國際貿易,借以帶動經濟發展的一種經濟模式。
根據近五年的統計數據,按照科學性和可比性原則,從外向型經濟總量和外向型經濟發展水平兩個方面將湖北省與上海市的外向型經濟進行綜合比較,得出結論:近幾年,湖北省外向型經濟雖然得到較快發展,但與上海市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且在對外貿易方式上,上海市的加工貿易比重較大,而湖北省的一般貿易比重較大。加工貿易是當前外商直接投資的主要形式,其發展滯后說明湖北省利用外資、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程度不高,這也是造成湖北省外向型經濟滯后的重要原因。
作為全國經濟總量最大的保稅區,上海外高橋保稅區對優化上海市的外貿結構、拉動全市出口保持快速增長起到重要作用。本文通過實證分析來研究上海外高橋保稅區如何影響上海市的外向型經濟。
根據國際上的通用做法及實證分析的需要,選取和上海市外向型經濟及保稅區相關的八個主要經濟指標:上海市進出口總額(Y1)、上海市GDP(Y2)、上海外高橋保稅區進出口總額(X1)、上海市實際吸收外資金額(Y3)、上海外高橋保稅區港口貨物吞吐量(X2)、上海外高橋保稅區歷年累計外商投資額(X3)、上海外高橋保稅區工業總產值(X4)和匯率(X5)。本文用于分析的數據分別來自于上海市統計局網站,上海市浦東新區統計年鑒,樣本數據為1995~2012年的年度數據。Y1、Y2、X1、Y3、X3、X4均為當年價格,為了消除價格變動的影響,以居民消費價格指數P(1990年=100)和當年的匯率(X5)把這五個指標折算成以1990年不變價格計算的值。由于數據的自然對數變換不改變原來的協整關系,并能使其趨勢線性化,消除時間序列中存在的異方差,所以對上面八個變量分別進行自然對數變換,變換后的變量分別用lnY1,lnY2,lnY3,lnX1,lnX2,lnX3,lnX4,lnX5表示。
為了有效避免虛假回歸現象,文章運用ADF檢驗法檢驗這八個數列的平穩性。并選取E-G兩步法來檢驗他們之間的協整關系。首先,對lnY1與lnY2,lnX1,lnX3,lnX5進行協整檢驗回歸得到(1)。
在(1)的計量結果表明,T統計量很大,上面的所有的統計量都具有顯著性,DW=1.287438說明模型中沒有自相關性。接著對上述方程的殘差項進行單整檢驗,Eviews結果顯示在1%、5%、10%的水平上,ADF值均小于臨界值,所以是平穩的,因此lnY1與lnY2,lnX1,lnX3,lnX5存在協整關系。同時從上述方程可看出:上海市進出口總額和上海外高橋保稅區進出口總額之間也存在著顯著的正相關關系,上海外高橋保稅區進出口總額每增長1%,會帶動上海市的進出口總額增長0.109800%,這說明上海市的進出口總額對上海外高橋保稅區進出口總額的彈性為0.109800,多變量模型中的彈性為正。從協整方程可以看出,四個解釋變量是和上海市的進出口總額都呈現正相關的。
lnY1與lnY2,lnX1,lnX3,lnX5存在協整關系。但短期內,這五個變量的關系可能會在其他條件下偏離長期均衡關系。為了找到他們的短期關系,建立誤差修正模型,通過Eviews分析得出檢驗結果,得到(2)誤差修正模型方程。
由(2)結果表明:上面各個因素的系數都能通過顯著性檢驗,DW=1.649993可看出各個變量之間不存在自相關。誤差修正項的系數為-0.716664,表示上一年度的非均衡誤差將以71.6664%的比率來反向修正本年的。同時,從圖1可看出,本模型的擬合效果很好。

圖1 回歸效果檢驗

由于lnY1與lnY2,lnX1,lnX3,lnX5均為二階單整且具有協整關系,故可對其進行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得到檢驗結果:在滯后1年時,上海外高橋保稅區進出口總額是上海市的進出口總額的Granger成因,在滯后3~4年時,上海外高橋保稅區進出口總額與上海市的進出口總額互為對方的Granger成因。
綜上所述,上海市的進出口總額和上海外高橋保稅區進出口總額之間存在著長期均衡關系,對上海市外向型經濟發展有著長期的促進作用。上海外高橋保稅區進出口能夠解釋上海市外向型經濟的發展,上海市外向型經濟的發展也能夠促進上海外高橋保稅區進出口的增加。
從影響機制上分析,保稅區具有得天獨厚的開放優勢、功能優勢、產業優勢和人才優勢,這些優勢帶動了外貿進出口的擴大,以及以貿易、物流和加工業為核心的外向型產業群的壯大,這些主導產業的擴大又派生出一系列新的產業活動,原有產業的擴大和新興產業的出現,加上外商投資的發展,將吸引更多的投資和需求,通過投資刺激外向型產業群的繁榮,帶動直接相關產業的發展,尤其是商貿、金融、運輸、信息和商業服務等第三產業的發展。再經由產業的前向關聯與后向關聯效應,引發新的投資,帶動眾多非相關產業的發展,使保稅區的利益惠及更多的產業。上述過程循環往復構成了保稅區活動刺激下的、開放的城市外向型經濟持續增長的機制。保稅區對區域外向型經濟的促進作用,并不只表現在其自身的對外貿易經濟效應上,更深層次的作用則體現在它的外向型產業帶動效應和對投資需求的拉動效應上。
近年來,國際分工調整,國家中部崛起政策的實施,以及東部產業轉移力度的不斷加大,使得中部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外在條件得到較大改善。與中部其他省份相比,湖北省九省通衢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雄厚的區域經濟基礎條件以及明顯的科教優勢,使得其發展外向型經濟有著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同時,湖北省有功能齊全的保稅區,這些保稅區為湖北省的外向型經濟提供了良好的對外貿易基礎和功能平臺。盡管近年來湖北省外向型經濟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是與上海及東部沿海地區相比,差距很大,且發展速度緩慢。
導致目前湖北省外向型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保稅區方面來看,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4.2.1 區港一體難實現,開發經營成本高
區港一體化,可以拓展物流功能,增強貨物、資金和信息的聚集和擴散能力,降低企業成本,提高辦事效率,更好地發揮保稅區對區域經濟的帶動和輻射作用。湖北省位于中部內陸,其保稅區存在著區港分離的問題,造成區港功能殘缺和作業環節煩瑣,效率低,成本高,難以實現對貨物的快速聚集和擴散,這不僅限制了港口樞紐港地位的提升,同時減弱了保稅區的國際物流業務,束縛了港口和保稅區之間的功能互補和協調發展。內陸的區位特點還加重了保稅區的開發經營成本。由于缺少基礎設施較為齊全的港口作為依托,保稅中心周圍缺乏必要的服務和配套設施,使得其不得不搞“小而全”設施建設,大量開發資金投入其中,加重了保稅區的開放經營成本。
4.2.2 體制制約
保稅區在服務環境、法制環境、信用環境等方面都有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例如,對區內貿易公司運作的限制,出口退稅問題,區內企業的進出口經營權問題,在物流監管方面與國際慣例的差距,對拓展服務貿易功能方面不相適應的監管理念和手段,以及經常出現的政策不連續、不協調等,在發展的新形勢下,這些問題變得更加突出。在實際監管中海關對出口退稅問題的認定和操作困難,阻礙了保稅區出口退稅的真正落實。進出口經營權和國內貿易權的限制,使得保稅區內企業的進出口經營權問題突出,區內注冊的外資商貿企業雖然多,但投資較少,運作或產生效益的企業少。
4.2.3 產業結構相對落后
對湖北省保稅區的產業結構分析,可看出區內的產業集群特點鮮明,主導行業發展勢頭良好。但從長遠發展看,產業結構還需進一步優化。一方面,區內一些產業對投資需求依賴性強,產業鏈條短,加工轉化率低,龍頭企業的整體素質不高,高能耗、高污染企業比重較大,降低了外向型產業發展的檔次。另一方面,湖北省國有經濟比重較大,受計劃經濟體制影響,更多著眼于國內市場,中小企業無法形成自己的產業集群優勢,進出口經營能力較弱,無法參與到國際市場發展外向型經營。
4.2.4 外向型經濟的基礎相對薄弱
湖北省對外貿易的主要方式是一般貿易,而加工貿易和其他貿易的比重過小,發展滯后,這直接制約了湖北省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此外,與上海市及其他外向型經濟發達的城市相比,湖北省在開發國際新興市場方面一直滯后,沒有形成市場多元化的格局,受外需市場的制約性很大,導致出口市場過于狹窄,容易引發貿易摩擦。
20年來,湖北省先后建立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中心、保稅港區與綜合保稅區,這些多層次保稅功能區的設立改善了區域經濟發展,吸引了外向型企業到這里布局,為湖北省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優勢條件。借鑒上海市利用保稅區發展外向型經濟的經驗,提出如下三點建議。
湖北省保稅區應充分發揮其外貿導向作用和綜合服務功能,加快外貿結構升級,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提高出口產品質量和附加值,形成以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為主導的綜合性外向型產業結構。同時豐富金融服務功能,開展針對性招商,實現外資外貿聯動。政府方面,加強政策支持力度,重視區內投資軟環境的建設,提高主管部門的工作效率,保障外商合法權益,進一步創新金融平臺,開放外匯政策。
首先,創建貿易便利化措施,優先發展金融、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加快發展商貿、流通、社區等生活性服務業,大力發展服務外包、總部經濟等高端服務業。
其次,創新海關監管模式,海關對保稅區的貨物監管,應真正實行“放開一線,管住二線,區內自由”的原則。湖北省保稅區應積極探索關檢合作“三個一”(即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通關模式。
再次,調整政府審批體系,由于物流服務涉及貨運代理、運輸、倉儲、金融等各個行業,分布廣泛,目前由不同的行政部門審批和主管,有不同的行業標準,因此應統一審批程序,簡化手續,協調區內海關、商檢、外匯等執行機構的監管和服務活動。
最后,加強各項優惠政策的落實,實行更加開放的企業準入制度,放開進出口經營權的試點。湖北省的保稅區應借鑒上海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的國內貨物進區退稅政策,加強對保稅區各種優勢的利用和延伸,吸引更多跨國企業入駐保稅區,進而帶動整個湖北省的外向型經濟發展。
湖北省的保稅區應加快向自由貿易區的轉型,加快區港一體化管理,港區與保稅區實行統一管理,形成一個對內封閉、對外開放的區域。湖北省的保稅區應加強與現有陽邏港、天河國際機場等口岸的無縫對接,形成互補、連貫、高效、低成本的物流服務。保稅區的各項功能應直接以港口為依托,加強貨物、資金和信息的快速聚集和擴散,港區也可以憑借保稅區廣闊的空間和綜合的物流處理能力,盡可能地發揮進出和中轉的口岸功能。
[1] Eichen green B,Hatase M.Can a rapidly growing export-oriented economy exit smoothly from a currency peg?Lessons from Japan’s high growth era[J].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2007,44(3).
[2] Fischer W J,Zankel A,Ganser C,et al.Imaging of the formerly bonded area of individual fibre to fibre joints with SEM and AFM[J].Cellulose,2014,21(1).
[3] 傅鈞文,崔大滬,吳雪明.上海外向型經濟發展的現狀與風險評估[J].上海經濟研究,2005(6).
[4] 趙曦,劉耀林,喬慧.湖北省經濟對外開放度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5(3).
[5] 尹顯萍,梁艷.湖北外向型經濟發展研究[J].對外經貿實務,2006(9).
[6] 謝守紅.中國城市外向型經濟發展研究[J].經濟經緯,2008(2).
[7] 王宗軍,崔鑫,郭忠林.上海外高橋保稅區發展水平的集成綜合評價研究[J].技術經濟,2008,27(5).
[8] 劉乃全,賈彥利.區域政策,區域對外開放與區域外向經濟發展差異[J].當代經濟管理, 2008,30(10).
[9] 陶鋒,莫桂海.我國保稅區發展水平及其對腹地經濟依賴的實證研究[J].金融經濟,2009(8).
[10] 王偉忠,吳映梅,楊琳.滇中城市群外向型經濟發展分析與戰略選擇[J].中國外資,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