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朝霞,龔傳明,屈 磊,陳 娟
小細胞肺癌(SCLC)占肺癌的10%~25%[1-2],具有瘤體倍增時間短、進展速度快、分化程度低、易遠處轉移等特點,惡性程度極高[3]。 SCLC 初治對化療敏感,依托泊苷聯(lián)合順鉑(DDP)的EP 方案是其標準一線治療方案,緩解率可達50%~90%[4]。 但一線化療效果維持時間較短,多數(shù)完全緩解患者90 d 內病情進展[5]。SCLC 復發(fā)后仍以化療為主要治療措施,但目前尚無標準的二線化療方案。 臨床研究表明,伊立替康 (CPT-11) 或拓撲替康 (TPT) 聯(lián)合洛鉑(LBP)治療復發(fā)SCLC 均有一定效果,但兩方案治療SCLC 的比較研究還很少, 尤其是對耐受能力較弱的老年患者。 因此,本研究對上述兩種化療方案二線治療老年SCLC 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進行比較。
1.1 病例資料 選擇我院2011 年1 月~2013 年12 月收治的74 例>60 歲的SCLC 患者為研究對象,均經(jīng)細胞學或組織病理學檢查確診為SCLC, 且為EP 方案治療緩解或部分緩解后3~6 個月復發(fā),至少有1 個可測量病灶,預計生存期>2 個月。患者血象、肝腎功能正常,并排除明顯化療禁忌者或重要臟器病變者。 研究方案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征得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 根據(jù)患者的入院時間順序進行編號,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隨機分入伊立替康聯(lián)合洛鉑治療組(CPT-11 組)或拓撲替康聯(lián)合洛鉑治療組(TPT 組)。 兩組在年齡、復發(fā)時間間隔、性別構成、疾病分期等一般資料方面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表1)。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以3 w 為1 個治療周期,每名患者至少接受2 個周期的治療。 治療前, 給予5-HT3阻斷劑進行預防性鎮(zhèn)吐治療。 化療中,出現(xiàn)嘔吐、血象或肝腎功能異常時,給予對癥常規(guī)處理。 兩組每周期第1 d 靜脈滴注LBP(海南長安國際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50308)30 mg/m2;此外,CPT-11 組于第1 d、第8 d 靜脈滴注CPT-11[齊魯制藥(海南)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4571] 60 mg/m2,滴注60~90 min;TPT 組第1~5 d 靜脈滴注TPT(重慶潤康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0440)1.0 mg/m2,滴注30~60 min。
1.3 療效及安全性評價 近期療效按照WHO 對實體瘤客觀療效評價標準1.1 版[6]進行評定,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穩(wěn)定(SD)和進展(PD)。臨床有效率 (RR)=(CR+PR)/總例數(shù), 疾病控制率(DCR)=(CR+PR+SD)/總例數(shù)。 遠期療效采用生存期進行評價,治療結束后隨訪1 年,記錄患者的總生存期(OS)和無進展生存期(PFS),其中OS 指患者開始治療至死亡或末次隨訪的時間,PFS 指患者開始治療至出現(xiàn)疾病進展的時間。 不良反應按WHO 抗癌藥物毒副反應評價標準[7]進行分級,分為0~Ⅳ級。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6.0 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 表示,完整數(shù)據(jù)的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分析, 生存數(shù)據(jù)的組間比較采用Log-rank 檢驗; 計數(shù)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或Wilcoxon 秩和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情況 CPT-11 組平均化療(3.51±1.72)個周期,TPT 組平均化療(3.70±1.94)個周期,兩組化療周期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2.2 兩組療效比較 CPT-11 組RR 為32.43%,DCR 為56.76%,中位OS 為5.24 個月,中位PFS 為2.81 個月。 TPT 組RR 為37.84%,DCR 為64.86%,中位OS 為5.41 個月,中位PFS 為2.92 個月。 兩組近遠期療效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 >0.05)。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37)
2.3 兩組安全性比較 兩組不良反應主要為血液學毒性和胃腸道反應, 對癥治療后均可耐受。CPT-11 組在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方面輕于TPT組,而在腹瀉方面則重于TPT 組(均P <0.05);兩組在惡心/嘔吐、貧血、肝功能異常、疲勞等其他不良反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情況比較(n =37)
近年來,老年SCLC 的發(fā)病率逐漸上升,占老年肺癌的比例已達20%左右[8]。 老年患者身體機能退化,對化療的耐受性低于青壯年患者。 所以,對于復發(fā)的老年SCLC,制定療效確切、毒性較低、不交叉耐藥的治療方案是臨床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EP 方案是SCLC 的標準一線治療方案,臨床緩解率較好,但治療后仍有約80%的局限期患者和近乎全部的廣泛期患者會在1 年內復發(fā)或進展,且復發(fā)后易出現(xiàn)耐藥性[9]。
LBP 是第三代鉑類藥物, 抗腫瘤作用機制與DDP 相近,抗癌指數(shù)高于DDP 和卡鉑(CBP),且與其他鉑類藥物無交叉耐藥性, 對部分DDP 和CBP耐藥的腫瘤亦有一定療效, 可用于EP 方案一線治療后復發(fā)的SCLC[2,10]。 研究表明[11],LBP 總體安全性和耐受性好于DDP 和CBP, 含LBP 的化療方案治療SCLC 時,除血小板減少外,其他不良反應方面都比較輕微。 LBP 所致的血小板減少是一種劑量限制性毒性,總體發(fā)生率和嚴重程度低于CBP,且是可預測、可預防、可控制的[10]。 此外,LBP 水溶性、穩(wěn)定性好,使用時不需要水化利尿,對老年患者生活治療影響小于DDP,患者依從性較好。因此,含LBP 的化療方案更適用于體質較弱的老年復發(fā)SCLC 患者的治療。
《NCCN 小細胞肺癌治療指南》(2013 年版)建議,EP 方案一線治療緩解后3~6 個月復發(fā)的SCLC患者,可選擇CPT-11 或TPT 進行二線治療[12]。 這兩種藥物都是半合成的水溶性喜樹堿衍生物,均為拓撲異構酶Ⅰ抑制劑,具有廣譜的抗腫瘤活性,對多種耐藥性腫瘤仍有一定效果,在與鉑類藥物聯(lián)用時可產生協(xié)同作用[13]。TPT 可通過血腦屏障,是目前唯一被歐美批準用于SCLC 治療的二線藥物[8,14],但國內臨床應用較少。 近年來,CPT-11 聯(lián)合鉑類二線治療SCLC 已成為研究熱點,Schmittel[15]研究表明,CPT-11 與LBP 聯(lián)用二線治療SCLC 時, 療效肯定,且不良反應可耐受。
基于TPT、CPT-11 及LBP 在二線治療SCLC 的優(yōu)點,本研究對TPT 聯(lián)合LBP、CPT-11 聯(lián)合LBP 二線治療老年SCLC 的療效和安全性進行比較。 結果顯示,兩組在RR、DCR、OS 和PFS 方面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提示兩種化療方案在二線治療老年SCLC 時療效相當。 但在毒副反應方面,CPT-11 組在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方面輕于TPT組,但在腹瀉方面重于TPT 組(P <0.05),提示CPT-11 聯(lián)合LBP 方案血液學毒性輕于TPT 聯(lián)合LBP,但腹瀉重于后者。TPT 組的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是TPT 的劑量限制性毒性,治療時需注意監(jiān)測外周血常規(guī)。 CPT-11 組的腹瀉是腸黏膜損傷相關性腹瀉,原因是CPT-11 的代謝產物SN-38 可引起腸結構和功能的損害[16],可給予口服洛哌丁胺及補液以緩解癥狀。
綜上所述,CPT-11 聯(lián)合LBP、TPT 聯(lián)合LBP 在二線治療老年SCLC 時療效相近, 且對癥治療后不良反應均可耐受。 前者不良反應以腹瀉為主,后者不良反應以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為主。 臨床治療時,可根據(jù)患者身體狀況選擇更為合適的治療方案。 當然,本研究樣本量尚不十分充足,且缺乏多中心的臨床研究數(shù)據(jù)支持,有待于后續(xù)做更為深入和全面的驗證。
[1] Lally BE, Urbanic JJ, Blackstock AW, et al. Small cell lung cancer: have we made progress over the last 25 years [J]?Oncologist, 2007, 12(9): 1096-1104.
[2] 聶成剛, 柯紅, 王小松, 等. 洛鉑聯(lián)合伊立替康二線治療小細胞肺癌的臨床研究[J]. 臨床腫瘤學雜志, 2012, 17(11): 1033-1035.
[3] 鄔麟, 蒲興祥, 王倩之, 等. 伊立替康聯(lián)合洛鉑或卡鉑二線治療廣泛期小細胞肺癌94 例臨床觀察[J]. 腫瘤學雜志, 2013, 19(11): 872-875.
[4] Cheng S, Evans WK, Stys-Norman D, et al. Chemotherapy for relapsed small cell lung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practice guideline[J]. J Thorac Oncol, 2007, 2(4): 348-354.
[5] 程穎, 柳影. 小細胞肺癌治療的新探索[J]. 臨床腫瘤學雜志,2011,16(1):1-3.
[6] Eisenhauer EA, Therasse P, Bogaerts J, et al. New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urs: revised RECIST guideline(version 1.1)[J].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2009,45(2):228-247.
[7] Roth AD, Ajani J. Docetaxel-based chemo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gastric cancer[J]. Annals of Oncology, 2003, 14:ii41-ii44.
[8] 韓忠誠, 馬麗麗, 柳江, 等. 伊立替康與拓撲替康單藥治療老年小細胞肺癌的臨床研究[J]. 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 2014, 30(4): 360-362.
[9] Rodriguez E, Lilenbaum RC. Small cell lung cancer: past,present, and future[J]. Curr Oncol Rep, 2010, 12(5): 327-334.
[10] 梁宇峰, 隋東虎, 程穎. 一類抗腫瘤新藥洛鉑治療小細胞肺癌臨床研究進展[J]. 中國新藥雜志, 2014, 23(2):184-188.
[11] Govindan R, Page N, Morgensztern D, et al. Changing epidemiology of small-cell lung cancer in the United States over the last 30 years: analysis of the surveillance, epidemiologic, and end results database[J]. J Clin Oncol, 2006, 24(28): 4539-4544.
[12] 汪曉潔, 壽濤, 李麗華, 等. 洛鉑聯(lián)合伊立替康二線治療小細胞肺癌的臨床研究[J]. 重慶醫(yī)學, 2014,43(18):2294-2296.
[13] Zhou Y, Gwadry FG, Reinhold WC, et al.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of mitotic genes by camptothecin-induced DNA damage microarray analysis of dose- and time-dependent effects[J] .Cancer Res, 2002, 62(6):1688-1695.
[14] 李治樺, 劉曉晴, 李儉杰, 等. 二線不同化療方案治療小細胞肺癌的療效和安全性比較[J]. 中國肺癌雜志,2015,18(5): 280-288.
[15] Schmittel A. Second-line therapy for small-cell lung cancer[J].Expert Rev Anticancer Ther, 2011, 11(4): 631-637.
[16] 趙明利, 畢清, 任宏軒, 等. 伊立替康與拓撲替康二線治療43例小細胞肺癌的臨床觀察[J]. 中國癌癥雜志, 2011,21(2): 15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