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小琦,張明妍,蔣文娟,趙秀華, 楊 洋
慢性乙型肝炎簡稱乙肝,是機體免疫系統對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的肝細胞出現的免疫反應所導致的一種免疫損傷,由于乙肝病毒主要存在于肝細胞,隨著對肝細胞的損害,會引起肝細胞壞死、炎癥及纖維化等,而且可經血液進行傳播,因此,也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傳染性疾病[1]。 該病反復發作,病勢纏綿,臨床表現主要為腹脹、惡心、厭食、乏力等, 而且部分患者存在向肝癌或肝硬化轉化的趨勢,對患者身心造成嚴重威脅。 目前,臨床中尚無有效治愈慢性乙型肝炎的特效藥物[2]。 因此,慢性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學研究對于其防控和治療仍然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回顧性分析了1257 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臨床資料,對其臨床特點、流行病學特征及肝功能進行了總結,旨在為制定乙型肝炎防控策略提供理論依據。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11 年5 月~2014 年5 月在本中心進行抽血化驗檢出的1257 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來自成都地區,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 年版)》中的診斷標準[3]。 排除藥物肝損傷、酒精性肝病、急性乙型肝炎, 混合HDV、HEV、HCV、HAV 感染,以及病歷資料不全患者。
1.2 方法
1.2.1 一般資料調查 患者在我中心專業醫師指導下填寫調查問卷,內容包括:患者年齡、性別、職業、疫苗接種史等資料。
1.2.2 檢測指標及方法 采集患者的靜脈血5 ml,離心分離血清, 采用美國Beckman 公司生產的CX9型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生化指標,包括凝血酶原活動度(PTA)、白蛋白(ALB)、血紅蛋白(HGB)、總膽紅素 (TBIL)、 丙氨酸轉氨酶 (ALT)、γ- 球蛋白(GGT),并計算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采用萬泰生物科技公司生產的酶聯免疫吸附檢測試劑盒(ELISA 法)檢測患者HBsAg、HBeAg 水平。
1.2.3 病理分級 參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 年版)中的相關標準分為G1、G2、G3、G4 四個分級[3],其中G1、G2 為輕度,G3 為中度,G4 為重度;根據患者HGB 水平, 按照WHO 診斷標準進行貧血程度判斷[4],其中男性HGB<130 g/L、女性HGB<120 g/L為貧血,HGB 在31~60 g/L 為重度貧血,HGB 在61~90 g/L 為中度貧血,HGB 在91 g/L 以上正常值以下為輕度貧血。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7.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 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計數資料以例和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一般資料 1257 例中,男819 例,女438 例,男女比例為1.33:1;年齡3~87(52.7±8.6)歲,21~40歲為高發年齡段, 其中31~40 歲年齡段發病率最高,占22.35%;工人比例最高,占34.37%,其次為農民,占28.72%;未接種乙型肝炎疫苗者占86.95%。HBsAg、HBeAg 陽性率分別為71.28%(896/1257)和24.18%(304/1257)。 見表1。
2.2 臨床表現 1257 例中,1043 例(82.98%)有乏力癥狀,971 例 (77.25%) 尿液或皮膚變黃,869 例(69.13%)有消化道癥狀,462 例(36.75%)肝區疼痛或不適,11 例(0.88%)少尿,23 例(1.83%)關節痛;輕度貧血比例最高,占51.15%。 見表2。
2.3 病理分級 1257 例中, 中度比例最高,占63.88%。 見表3。

表1 1257例慢性乙肝患者一般資料分布

表2 慢性乙肝患者貧血情況分布

表3 慢性乙肝患者病理分級分布
2.4 不同病理分級患者血清學指標比較 輕度、中度患者TBIL、GGT、ALT 明顯低于重度患者,而PTA、ALB、A/G 明顯高于重度患者(P <0.05);輕度患者ALT 明顯低于中度患者, 而ALB 明顯高于中度患者(P <0.05)。 見表4。

表4 不同病理分級慢性乙肝患者血清學指標比較
慢性乙型肝炎目前已經成為嚴重威脅人類身心健康的世界疾病,雖然我國在慢性乙型肝炎防控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但由于其感染范圍廣、病程長、治愈率低、發病率高等特點,仍然是我國當前危害性最嚴重、流行最為廣泛的一種疾病,如我國武漢市2001~2009 年法定報告的傳染性疾病中,慢性乙型肝炎發病率居第1 位[5]。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所引起的,主要是以肝臟炎性病變為主,但隨著病情發展能夠導致多器官出現損害,少數患者會轉化為肝硬化,甚至出現癌變。 在本研究中,絕大多數患者存在乏力癥狀,多數患者存在尿液或皮膚變黃及消化道癥狀。 臨床研究顯示[6],部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有出血傾向或貧血等血液學改變。 本研究中, 無貧血患者僅占40.89%,貧血患者多以輕度貧血為主,與景曄等[4]的結果基本一致。
臨床研究顯示[7-8],慢性乙型肝炎主要是侵犯青壯年。 本研究發現,成都地區21~40 歲為慢性乙型肝炎高發年齡段,其中發病人群最多的是31~40 歲年齡段,其次為21~30 歲年齡段。 該年齡段群體接觸面廣,社交活動較多,預防保健意識相對較淡薄,導致感染慢性乙型肝炎的幾率較大。 本研究1257例中,男女比例約為1.33:1,男性發病率高于女性,主要原因可能為男性多有不良的生活習慣如飲酒、吸煙等,且有時出于各種需要常大量飲酒,使得對肝臟保護較差,容易感染乙肝病毒。 在職業分布中,工人發病率最高,其次為農民,這與自我保護意識、個人衛生行為、不良生活習慣、在外就餐多等有關。既往研究顯示[9],關于傳染方式的危險因素,針刺(非職業暴露)比例最高,各種針刺(非職業暴露)包括洗牙、修牙、拔牙、紋眉、紋身、穿耳洞及一次性注射器使用等,由于受衛生條件限制,消毒防護措施不嚴密,導致感染風險較高;其次為與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觸,主要與自我保護意識及對慢性乙型肝炎認識不足等有關。 本研究中, 未接種比例占86.95%,表明需要繼續做好本地區乙型肝炎疫苗接種健康宣教工作,提高乙型肝炎疫苗接種率。
本研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理分級主要以中度為主, 占63.88%, 其中重度患者TBIL、GGT、ALT 明顯升高,PTA、ALB、A/G 明顯降低, 表明隨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理分級的升高,患者肝功能血清指標出現異常升高或降低。 在臨床中,血清ALT水平是反映肝損害程度的一個敏感指標,當ALT 水平較高時,提示機體肝功能損害較為嚴重[10]。 因此,應定期監測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指標,從而及早發現肝功能損害情況。
綜上所述,在成都地區,青中年男性為慢性乙型肝炎高發群體。 而成都作為西部樞紐, 面臨人流量大,外出務工人員多,流動性強以及普遍民眾對乙型肝炎的認識和防范力弱的特點, 更應該做好慢性乙型肝炎防控工作。 特別應在基層農村、鄉鎮、城市基礎社區以及各種公眾場所, 做好乙型肝炎疫苗接種的健康宣教工作,提高廣大民眾的自我保護警覺性,這將對減少慢性乙型肝炎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
[1] 趙琳,黃玲,王晶慧,等.240 例初治乙型肝炎患者的流行病學特征[J].肝臟,2011,16(6):442-445.
[2] 孫榮貴.興化市2007~2011 年乙型肝炎流行病學分析[J].江蘇預 防 醫 學,2012,23(5):46-47.
[3] 莊輝,李杰.《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 年版)》解讀:乙型肝炎流行病學及預防[J].中國病毒病雜志,2011,1(5):325-328.
[4] 景曄,陸光生,王莉,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液學改變的流行病學調查[J].中華實驗和臨床感染病雜志(電子版),2012,6(5):438-443.
[5] 杜虹,陳劍,李秋玲.武漢市2001~2009 年乙型肝炎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2011,22(2):38-41.
[6] 鄒志勇.2008~2012 年駐馬店市乙型肝炎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河南預防醫學雜志,2014,25(6):496-498.
[7] 鄭芳,王清華,賈海梅.2010~2012 年福州市乙型肝炎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中國校醫,2014,28(1):34-35,37.
[8] 陳文光.7119 例慢性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學調查[J].中華醫院感染 學 雜 志,2010,20(5):655.
[9] 韓長磊,林琴,卞琛等.常州市2005~2010 年乙型肝炎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2,39(7):1606-1607.
[10] 楊興祥,劉玉萍,李曉偉,等.成都市健康體檢人群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學研究[J].華西醫學,2009,24(3):644-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