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顯君,范泉水,莊江能,謝建福,劉 彬,龍冬梅,方 麗,魏文婧,牛文忠
西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 m 以上, 地理環境特殊[1-2],駐地官兵疾病譜構成有自身的規律和特點。研究疾病譜的變化,可指導衛生資源合理配置,為制定綜合防病措施提供參考[3]。 目前對西藏部隊疾病譜分析缺少區域性大樣本整群研究,也少見對住院官兵疾病譜的報道。 本研究對近5 年西藏部隊住院官兵疾病譜及變化趨勢進行全面的統計分析,描述官兵住院的主要健康問題和對衛勤保障需求的變化情況, 為制定新時期高原部隊疾病防控策略,合理配置衛生資源提供參考。
1.1 數據來源 采用SQL 語句,從成都軍區衛生部衛生信息中心醫院信息系統中, 提取2010 年1月1 日~2014 年12 月31 日西藏部隊住院官兵病案首頁數據,共28 266 例次。 數據剔除標準:主要診斷、入院方式、入院病情、出院結果、住院天數等字段有缺失的病例;住院天數<1 的病例;各病種住院天數大于其第75 百分位數+1.5 倍四分位數間距的病例[4]。 最后實際有效數據27 593 例次。
1.2 數據質量控制 各醫院每季度產生數據首先由質管科、信息科審核把關后,通過醫院信息系統直報軍區衛生部衛生信息中心, 再由專人負責審核,確保數據質量。
1.3 疾病分類 根據病案首頁記錄, 以出院第一診斷進行疾病分類統計。 疾病分類參照國際疾病分類(ICD-10)標準[5]。 本研究提取出院第一診斷ICD-10 編碼的前3 位作為病種的分類。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 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例數和百分比進行統計描述,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疾病譜總體變化趨勢分析采用秩和比(RSR)法[6-7]。 檢驗水準α=0.05。
2.1 基本情況 27 593 例次住院官兵中,男26 446例次(95.84%),女1147 例次(4.16%);年齡服從右偏態分布,中位數為23 歲,四分位數間距為10 歲,其中20 歲以下組6903 例次, 占25.02%,21~30 歲組14 272 例次, 占51.72%,31~40 歲組5145 例次,占18.65%,40 歲以上組1273 例次,占4.61%;住院次數1 次的20 287 例,占73.52%,住院次數≥2 的7306 例次,占26.48%。
從5 年趨勢分析, 各年度住院病例在年齡段、住院次數分布均有統計學差異(P <0.01);20 歲以下官兵住院例次構成比呈先降后升趨勢, 由2010年的25.09%降至2011 年的20.24%, 隨后逐年升高,至2014 年達到29.79%,其余年齡組變化不大;住院次數≥2 的病例構成比呈下降趨勢,由2010 年的34.57%降至2014 年的23.68%。 見表1。
2.2 5 年間系統疾病分布變化 從疾病順位來看, 前6 位系統疾病依次是消化、 損傷和中毒、呼吸、肌肉骨骼、泌尿生殖、循環系統疾病,占81.50%。5 年間前6 位系統疾病構成較穩定, 一致程度高,RSR 法計算出5 年和諧系數 (WR) 為0.9634 (χ2=24.09,P <0.01)。 見表2。
2.3 5 年間病種分布變化 從病種構成看, 表3中所列病種在5 年間均位列前8, 累計構成比達到29.45%, 其中高原病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占11.74%。 從5 年間病種順位來看,高原病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穩居前2 位,其他主要病種順位有變化。
2.4 不同性別和年齡段病種分布 不同性別住院官兵病種構成差異顯著(χ2=90.54,P <0.01),男性以高原?。?.60%)居首,急性上呼吸道感染(4.90%)、胃炎和十二指腸炎(3.62%)次之;女性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9.94%)為主,其次是高原病(6.70%)、急性胃腸炎和結腸炎(5.09%)。
不同年齡段住院官兵病種構成也具有統計學差異(χ2=616.30,P <0.01),高原病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構成比隨著年齡增長而上升,40 歲以上組因高原病而住院的占住院病例的15.48%;20 歲以下組急性闌尾炎(5.27%)居第2 位,21~30 歲組胃炎和十二指腸炎(3.78%)居第3 位,31~40 歲組腰椎間盤突出癥(3.48%)居第3 位,而40 歲以上組居第3 位是急性胃腸炎和結腸炎(3.30%)。 見表4。

表1 2010~2014年住院官兵病例基本情況[n(%)]

表2 2010~2014 年住院官兵系統疾病分布變化

表3 2010~2014年住院官兵病種分布變化

表4 不同性別和年齡段前8 位病種分布[n(%)]
通過對近5 年西藏部隊住院官兵疾病譜分析,發現具有以下明顯特點:(1)住院官兵趨于年輕化,多次住院病例構成比下降。 這一方面反映出隨著健康教育的深入和官兵健康體檢制度的落實, 高原官兵健康意識提高,有病能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療效好;另一方面也說明,近年來西藏部隊醫院醫療條件改善, 對疾病的診療水平提高, 為兵服務能力增強。 (2)消化、損傷和中毒、呼吸、肌肉骨骼、泌尿生殖、循環系統等系統疾病是防治的重點。西藏部隊住院最多的是消化系統疾病,與文獻報道相似[8-10],說明高原缺氧環境對人體消化系統的不良影響是長期存在的,需要從多個環節進行防治[11];損傷和中毒、肌肉骨骼系統疾病也是對西藏官兵影響較大疾病,其中主要為高原病和訓練傷,這與近年來西藏部隊大抓軍事訓練,官兵演習、執勤流動性大,高原病、各類意外傷害、 軍事訓練傷的發病率上升有關;而呼吸系統疾病高發,與高原環境缺氧、寒冷、干燥、氣溫多變,對呼吸道的損害和刺激大等不利因素有直接關系[8,12];泌尿生殖和循環系統疾病分別居第5、6 位,這與陳奇等[13]對川藏線汽車部隊士兵住院疾病譜調查結論一致。 (3)疾病譜特征與官兵高原習服狀況有關。 本研究發現,高原病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構成比隨著年齡增長而上升明顯,40 歲以上官兵因高原病而住院的占住院病例的15.48%,這可能與高原習服狀況密切有關。20 歲以下組義務兵占絕大多數,初進高原易發生急性高原反應,但分析發現,義務兵中因急性高原病(AMS)住院病例并非首位,說明軍隊將AMS 防制工作標準化,降低了初進高原部隊的AMS 的發病率和住院率[14]。 而20 歲以上組因高原病住院居首位,分析原因,一方面是自內地休假或出差歸隊的官兵沒有注意早期習服和日?;顒庸芾恚渍T發和加重急性高原反應;另一方面是在高原服役時間較長,部分人對高原低氧環境產生了脫習服, 導致發生慢性高原病[15], 這與Jiang 等[16]研究結論一致。 此外,本研究還發現,31~40 歲官兵腰椎間盤突出癥住院病例較多,在單病種中居第3 位,值得關注。
綜上所述, 西藏部隊住院官兵疾病譜特征明顯,應加強指導基層醫療機構對消化系統、呼吸系統、高原病、訓練傷等常見病、多發病的防控;要加大高原低氧習服研究力度,重視自內地返回高原官兵的早期習服和日常活動管理,如條件允許,可建立高海拔歸隊官兵休整區; 醫院要根據疾病譜特點,針對性提高為兵服務能力。
[1] 范泉水.西南地區自然疫源性疾病與醫學動物[M]. 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14:30.
[2] 白莉. 氣溫對西藏自治區人群健康的影響及脆弱性評估研究[D]. 北京: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14.
[3] 黃曉亮,陳子星,楊延斌,等.我國住院病人疾病譜研究現狀及新思路[J]. 中國衛生統計,2012,29(3):466.
[4] 張文彤,閆潔.SPSS 統計分析基礎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78.
[5] 世界衛生組織.疾病和有關健康問題的國際統計分類(第十次修訂本)第二卷指導手冊[M].2 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6] 楊建南.疾病譜比較分析方法的探討[J].中國衛生統計雜志,1997,14(3):45.
[7] 許江波,張栓虎. 應用秩和比法對安陽市住院病人疾病譜的分析[J]. 職業與健康,2011,27(16):1858-1860.
[8] 廖云星,朱芳梅,楊一珍,等. 部隊高原駐訓發病特點分析及防治體會[J].西南軍醫,2009,11(3):448-449.
[9] 謝海東,馮翔,閆永平,等. 2008~2011 年駐藏武警住院官兵疾病譜分析[J]. 武警醫學,2014,25(3):237-239.
[10] 張步振,張音. 西藏高原地區軍地住院病人疾病譜比較[J]. 西南國防醫藥,2012,22(2):224-226.
[11] 彭衛華,馬寬軍,莫曉莉,等.藏北高原環境對官兵身心健康影響的調查分析[J].中華醫學全科雜志,2003,2(11):91-93.
[12] 張彥博.高原疾病[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342-343 .
[13] 陳奇,張健,嚴煒,等.川藏線某汽車部隊士兵住院疾病譜調查[J].西南國防醫藥,2012,22(10):1155-1157.
[14] 牛文忠, 李江, 翟慶燕,等. 軍隊實行防制急性高原病工作標準化15 年回顧[J].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2006,24(3):157-159.
[15] 汪海.高原部隊衛勤保障手冊(指揮員手冊)[M]. 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10:153.
[16] Jiang Chunhua, Chen Jian, Liu Fuyu, et al. Chronic mountain sickness in Chinese Han males who migrated to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appl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chronic mountain sickness[J]. BMC Public Health, 2014, 14: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