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俊華
常用急救藥品的適量配備對于分散駐守的滇南地區邊防營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筆者曾多次到滇南地區邊防營連代職,其間發現有的營連單位存在常用急救藥品配備品量不足或缺失的情況。 筆者近期對24 個滇南地區營連進行相關調查結果顯示,此種情況較為普遍。 為了提高滇南地區邊防營連對官兵突發急癥及時有效的救治能力,消除因缺乏此類藥品所帶來的醫療安全隱患,本文結合實際工作體會和調查結果,對調整滇南地區邊防部隊營連常用急救藥配備品量提出相應建議。
滇南地處亞熱帶山岳叢林地區,雨量充沛,氣溫高,無明顯季節差異,植被茂盛,有毒有害動植物種類繁多。
1.1 有毒有害昆蟲 常見的包括毒蝎、馬蜂、大黃蜂、有毒蜘蛛、毒蛇及按蚊、庫蚊、虻、蠓[1]等,人體被叮咬后,輕者出現局部麻木、腫痛、腫脹、蕁麻疹樣皮炎、水皰、血皰等;重者出現全身中毒反應、過敏性反應致喉頭水腫、甚至出現過敏性休克,需要現場急救,其中抗過敏、解毒、抗休克藥物治療是關鍵[2-3]。
1.2 有毒野生植物 特別是易誤食的野生毒蕈(如鹿花菌、肉褐鱗小傘)等危害最大。 此外,滇南部分地區有漆樹栽種,很多人對漆樹的氣味過敏,重者可引起嚴重的全身水腫。滇南地區少數民族多,飲食習慣與漢族有較大差異,營連在當地采購食材必然受當地民族飲食習慣的影響。部隊官兵來自五湖四海,且多為漢族,加之邊疆食材豐富多樣,因水土不服對某些食物過敏或中毒的幾率增大。 這些含有毒素的植物被誤食后,輕者出現口腔麻木、胃腸不適、惡心嘔吐,重者出現全身中毒反應、過敏性休克等,也需要現場急救;如果出現急性溶血性反應、中毒性心肌炎等,則需要及早使用地塞米松、氫化可的松等治療[2]。
滇南地區邊防部隊營連駐地多處于山區,營區周圍遍布密林灌木。生活、訓練、執勤、巡邏等,需要經常接觸野外環境,官兵被有害昆蟲等動物叮咬幾率較大;由于食品大部分在當地采購,誤食含有毒植物的事件也偶爾發生。 根據調查結果并結合筆者在邊防營連多年的工作經驗發現,被毒蚊叮咬引起局部腫痛、蕁麻疹樣皮炎位居第一;其次是毒蜂(馬蜂、大黃蜂)、毒蜘蛛螫傷引起中毒、過敏反應,甚至喉頭水腫致呼吸困難等急癥;第三是毒蛇咬傷,據相關資料統計,1991~2014 年間, 該區部隊人員發生蛇咬傷事件13 起, 其中2 例不治身亡; 第四是誤食毒蕈中毒,2009 年某連曾發生因誤食毒蕈導致10 多人中毒的事件,所幸該連駐地距離當地某衛生院較近,均得到及時有效救治,全部康復。 另外也偶有發生在衛生所(室)治療過程中出現的藥物治療過敏反應、甚至休克。
目前我軍營連藥品的配備是根據總后勤部衛生部相關標準執行。滇南地區邊防營連由于其駐地和任務的特殊性,藥材保障標準也應體現相應的特殊性。 近期對滇南地區24 個邊防營連單位進行相關調查的結果顯示, 被調查的所有營連單位都按照相關標準藥品目錄配備齊全;口服類抗過敏反應藥品儲量充足,但無注射類抗過敏反應藥品儲存。 急救類藥品中的腎上腺素注射液,最多的營衛生所存量8 支,最少的營衛生所存量僅2 支;阿托品注射液,營衛生所存量各20 支。 而所有連衛生室沒有這兩種藥品儲存。 被調查的大部分營連單位沒有儲存鹽酸異丙嗪注射液、地塞米松注射液。由此可見,常用急救藥品配備品量不足或缺失的情況較為普遍。
根據上述分析和調查結果, 建議在嚴格落實總部相關藥材配備標準的基礎上, 滇南地區邊防營衛生所和連衛生室應適當增配常用的注射類急救和抗過敏反應藥品(表1),并加強藥品監管,使用后及時補充,保證足夠的藥品存量。

表1 建議滇南地區邊防營連增配的注射類急救和抗過敏藥物品量
滇南地區邊防營連由于其駐地和任務的特殊性,官兵發生各種需要現場急救的急癥的幾率大,這類傷病情一旦發生,就要求快速、及時、有效現場搶救,很多根本來不及就近后送醫院搶救。 因為滇南地區邊防營連駐地偏遠,即便是營部和連隊通常相隔10 km, 有的相隔20~30 km 或是更遠,且路況差、交通不便,周邊又少有地方的衛生機構。 如果衛生所(室)缺乏這些藥品,一旦發生需要現場急救的傷病員,其后果非常嚴重。因此,常用急救藥品的適量配備對于分散駐守的滇南地區邊防營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而此類藥品的缺乏所隱藏的潛在危險,尚沒有引起少數機構和衛生人員的警覺和足夠的重視。或許是臨床經驗不足,或許是“運氣好”沒有遇到過。 這也是基層部隊醫療安全的重大隱患之一,需要引起各級衛勤領導機關和衛生人員的高度重視,抓緊整改,以切實保證邊防官兵的生命安全。
[1] 徐秉錕. 醫學昆蟲[M]//人體寄生蟲學. 2 版.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1985: 207-212,226-228.
[2] 楊曉敏,劉高生,任建生.毒蛇咬傷, 蝎、蜂、蜘蛛螫傷[M]//實用急性中毒手冊.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325-334.
[3] 董俊華,黃婷婷. 疼痛性神經性休克1 例報告[J].西南國防醫藥,2002,12(6): 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