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良琪,丁浩平,胡小兵,鄧 波,周奕帆,張雪蓮,熊鴻燕
近年來流行的高致病性禽流感、 甲型H1N1 型流感、腺病毒感染等新發和再現傳染病在部隊均有發生,嚴重影響官兵身體健康和部隊安全穩定,部隊常見傳染病監測和防控形勢非常嚴峻。本研究結合某部甲型H1N1 流感暴發疫情現場調查處置實例,總結經驗教訓,為今后部隊傳染病暴發疫情現場調查與處置提供參考。
1.1 疫情基本過程 2009 年11 月7 日起,某部多人陸續出現發熱、咽痛、全身肌肉疼痛等疑似流行性感冒癥狀,由于疫情報告不及時,導致發病人數不斷增加,疾病大面積傳播且有進一步蔓延趨勢。 11 月18 日,上級衛生主管部門派出醫療、疾控專家進駐該部,與衛生行政部門、部隊管理部門組成聯合指揮小組, 制定相應調查和控制措施,11 月26 日后疫情基本得以控制。
疾控人員通過全面的流行病學調查, 查明此次疫情發生及發展過程: 首發病例為該部隊戰士曾某,11 月1 日其請假外出到地方超市購物,返回營區后于11 月7 日開始出現頭暈、咽痛、咳嗽、發熱等癥狀,而后送某部隊醫院住院治療;11 月9~14 日,該部先后共計40 人出現流感樣癥狀,但其中大多數人員在衛生隊就診后又返回各自單位, 未采取隔離措施;11 月14 日上午和下午,該部隊組織全體人員集中授課,多數患者一同參加了集會;17 日上午,該部又組織全體集中授課,部分患者再次參加集會。 11 月7~26 日,全團累計發病253 例,累計后送住院病例19 例。
1.2 流行病學特征
1.2.1 時間分布 本次疫情流行時間為11 月7~23 日,15 日和19 日出現兩個發病高峰(圖1)。

圖1 某部甲型H1N1 流感發病時間分布
1.2.2 人群分布 共計253 例患者,全部為男性,年齡分布為20 歲以下90 例,20~25 歲146 例,25~30 歲16 例,30~35歲1 例;職別分布為干部10 例,士官66 例,義務兵177 例。
1.2.3 單位分布 除個別單位未發病外,該部各單位均有病例出現, 其中A 營、 指揮部和某直屬連發病相對較多,分別為70 例、36 例和20 例。
1.3 疫情處置措施 由于當時全國甲型H1N1 流感防控形勢嚴峻,該部隊駐地也有多起社區疫情報告。 主管部門高度重視這一事件, 接報后立即成立疫情處置指揮組,組織人員開展現場調查與處置工作。由上級衛生行政部門領導統一組織協調,部隊醫院傳染病專家、軍區疾控中心專家和部隊領導組成各職能小組, 明確人員分工及職責。指揮組首先確立了“積極救治新發病例,詳細排查疑似病例,嚴密防范重癥病例”的疫情處置原則,醫療救治、流行病學調查和現場控制分頭同步展開。
針對呼吸道傳染病疫情特點及部隊實際情況,調查處置組制定了全團官兵癥狀日監測制度、嚴格病例和密切接觸者隔離、規范預防性和終末消毒、健康人員預防接種、專項藥物治療以及人群心理疏導等疫情控制措施。調查處置組每日早晚各舉行疫情控制例會1 次, 匯總當日疫情進展,分析和完善處置應對措施。 各專業人員和保障人員履職盡責,疫情現場防疫和行政管理力度強大,阻斷了疫情的傳播,使此次疫情得以徹底控制。
本次流感疫情波及范圍廣,延續時間長,造成損失大,教訓極為深刻。 總結分析經驗教訓, 造成暴發的原因主要為:一是防病準備工作不到位。在疾病高發時節部隊缺乏應對準備,沒有科學完善的呼吸道傳染病防控預案,人員普遍缺乏衛生防病知識。首發病例有明確的外出史,當季正值甲流高發期,有同地方病例接觸的可能[1]。 部隊沒有針對外出人員的防病管理措施,很難防范疾病傳入營區。二是對傳染病危害認識不足。發現疑似流感病例后,在管理上未采取主動的控制措施,反而組織大規模人員集會,為疾病迅速大面積傳播創造了條件。三是行政干預造成負面影響。疫情發生后,由于擔心單位名譽受損,單位領導隱瞞疫情規模、發生時間等實際情況,直至疫情發展到難以控制時,才報告上級衛生行政部門,因而錯過了疫情控制的最佳時機[2]。
3.1 開展現場暴發調查意義重大 及時開展暴發調查,并采取科學有效的干預措施,能防止當前暴發中出現更多病例,防止疫情進一步蔓延,使經濟損失和對官兵健康及部隊的影響最小化[3]。
3.2 規范現場調查處置一般過程 部隊傳染病突發疫情發生后, 疾控和醫療人員在衛生行政部門的統一指揮下,應做好充分的準備,迅速趕赴現場。 在現場一般的處置流程為:一是核實疫情發生情況。通過現場查看病例、座談等方式,初步判斷疫情確實發生及性質,估計疫情可能的傳播方式及波及范圍,形成初步的原因假設。 二是明確人員分工。一般人員分工包括組織協調組、流行病學調查組、醫療救治組、實驗室檢測組、后勤保障組。組織協調組通常由上級衛生行政部門人員、部隊領導及疾控專家組成,是整個團隊的核心;流行病學調查組由疾控人員組成,是整個團隊的關鍵; 醫療救治組在抽調的傳染病科專家指導下,以部隊衛生機構為主要力量,必要時在現場建立臨時的醫療收治點,危重病例后送治療;實驗室檢測組主要任務是第一時間到現場采集患者病料或可疑污染物品標本,盡快明確病原微生物或毒物性質,為事件提供確鑿證據,以利于決策者采取正確的處置措施;后勤保障組負責整個現場所有人員的后勤保障, 包括組織特殊情況下餐飲供給,生活用品、通信、防護用品、臨時居住點布置等保障。 三是建立病例定義。 在現場應及時設立客觀準確的病例判定標準,通常將所有病例分為“確診病例”、“可能病例”和“疑似病例”。 四是采取控制措施。 利用已知病例及原因假設信息,盡快采取針對性的防治措施。利用所定義的病例,對患者開展積極的醫療救治。 同時對與病例密切接觸者、同一伙食單元人員等潛在感染者實施合理的醫學觀察措施,根據需要對整個單位工作和日常生活管理進行有利于疫情控制的調整。 五是開展連續的病例或癥狀監測。 這能及時發現新病例,監控疫情發展趨勢,評價干預措施效果。六是分析匯總信息,作出結論。在詳盡分析各方面信息后,推斷事件發生原因,撰寫流行病學調查處置報告,及時向部隊通報相關信息,向上級衛生行政部門匯報情況[3]。
3.3 現場工作組織協調 理順現場調查人員、衛生行政部門人員、部隊領導三方關系,建立良好的配合及溝通渠道,是迅速控制疫情的關鍵。 及時有效控制部隊暴發疫情,表面上看主要是衛生部門的事情,實際上部隊行政管理上的決策和執行力度非常關鍵,直接關系到控制效果優劣及能否將損失降到最低。 醫療救治、流行病學調查、防控措施等技術手段,需要部隊領導決心及相關人員嚴格落實予以支持,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調查人員從技術的角度提出措施和建議,衛生行政部門人員起到溝通和協調作用,部隊領導積極配合衛生部門意見,及時做出決策及相應支持。
3.4 加強對基層衛生機構的培訓 基層衛生機構熟悉部隊各種情況,有很強的行政執行力。 平時應加強對基層衛生力量的培訓[4],積極調動基層醫務人員工作主動性,使其能夠成為開展病媒控制、病員隔離、癥狀監測、衛生監督等工作的主要力量。 在疫情處置工作過程中,應同時對基層醫務人員展開必要的技術指導和培訓,有助于暴發疫情得到及時控制及現場流行病學調查順利進行,也對他們今后的防疫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鑒和指導意義。
3.5 把握現場流行病學調查與實驗室診斷的關系 在暴發疫情調查現場往往會遇到病因不明的情況,是否等待實驗室病原鑒定結果是一個讓人困惑的問題。第一時間采集病料后,不能等待實驗室結果,應根據初步判斷的情況迅速采取控制措施,調查與實驗工作同步進行。 實驗結果確認后, 現場工作人員應結合病原結果與疫情初步假設,開展深入調查,弄清疫情發生原因、傳播關系及最終定性,同時進一步完善控制措施,保護易感人群[5]。
[1] 易彬樘, 李東力. 4 起甲型H1N1 流感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學調查[J]. 沈陽部隊醫藥, 2011,24(4):237-239.
[2] 高東旗,劉士敏. 某部甲型H1N1 流感主要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華北國防醫藥, 2010, 22(6):581-582.
[3] 李承毅.現場流行病學要義[M].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07: 59-61.
[4] 汪列兵.基層部隊應對甲型H1N1 流感的組織與管理[J]. 當代醫學, 2011,17(13): 48-49.
[5] 王東川.部隊應對重大傳染病疫情的思考[J].武警醫學院學報,2011,20(1): 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