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東,陳翰博,張 力,張志超,李思齊
腹腔鏡作為微創手術已廣泛應用于諸多領域,但是其并發癥尤其是血液高凝與靜脈血栓 (VT)的發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特別是由此引起的下肢深靜脈血栓(DVT)脫落致肺栓塞,增加了死亡率[1]。 臨床上對于VT 高危人群應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且需對VT 危險程度作適當的評估,從而指導臨床VT預防。 鑒于國內外在此方面的報道較少[2],本研究觀察了腹腔鏡氣腹時間對老年膽結石患者血液流變學、凝血和纖溶系統活性的影響。 現報道如下。
1.1 病例資料 選擇2010 年10 月~2012 年6 月本院同一醫療組收治的膽石癥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患者150 例,納入標準: 屬于ASA Ⅰ~Ⅱ級, 肝腎功能和凝血功能正常;患者年齡≤50 歲或≥70 歲。 根據手術情況所需要的氣腹持續時間分組如下,Ⅰa 組(28 例):年齡≤50 歲,氣腹時間<30 min;Ⅰb 組(22 例):年齡≥70歲,氣腹時間<30 min;Ⅱa 組(26 例):年齡≤50 歲,氣腹時間31~60 min;Ⅱb 組(24 例):年齡≥70 歲,氣腹時間31~60 min;Ⅲa 組(27 例):年齡≤50 歲,氣腹時間>60 min; Ⅲb 組(23 例):年齡≥70 歲,氣腹時間>60 min。
1.2 麻醉和手術的實施 所有患者均采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麻醉藥物選擇七氟烷、異丙酚、維庫溴銨及芬太尼等,由同一組麻醉醫生完成,術畢常規應用新斯的明或阿托品等拮抗肌松藥,患者清醒能抬頭后拔除氣管導管。 由主刀醫師根據患者的實際手術情況判斷氣腹時間,并做好記錄。
1.3 血標本的采集 于術日入室輸液前(T1)、手術結束(T2)、術后1 d(T3)、術后2 d(T4)、術后3 d(T5)抽取患者靜脈血5 ml,置于-4 ℃保存待測。
1.4 觀察指標 (1)血液流變學參數:血漿黏度、全血黏度、紅細胞壓積、紅細胞變形指數、纖維蛋白原(Fib);(2)出凝血功能指標:凝血酶原時間(PT)、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時間 (APTT);(3) 血小板計數(PLT)、D- 二聚體 (D-D)。 上述指標通過HITACHI 7170S 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 所用試劑盒均為儀器配套試劑,嚴格依照說明書步驟進行操作。 術后第3 d 由同一位資深的B 超醫師行雙下肢血管的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對有可疑DVT 癥狀、體征者及時行B 超或血管造影檢查。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 進行數據統計,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與年輕組比較,老年組血漿黏度更高,纖溶系統活性變化更大(均P <0.05);Ⅰ、Ⅱ、Ⅲ組組間比較,氣腹時間越長,各指標越高,Ⅲ組明顯高于Ⅰ組及Ⅱ組(P <0.05),而Ⅰ組、Ⅱ組間差異不明顯。 見表1、2、3。
3.1 DVT 的預防及形成原因分析 預防VT 的主要預防措施有藥物抗凝和物理方法。 DVT 形成主要由于血流淤滯、 血液高凝狀態和血管內皮的損傷,手術創傷對DVT 形成的三因素都有影響。凝血系統功能的維持與穩定需要體內的凝血與抗凝、纖溶與抗纖溶系統的共同參與, 且處于動態平衡狀態,各種影響因素打破這種平衡,凝血系統的功能都會發生紊亂[3-4]。血液流變學與血栓形成也有密切關系。血小板數量增多、 聚集能力增強均促使血栓的形成;纖維蛋白原水平可影響全血黏度和血漿黏度,并促進血小板聚集。 有研究認為,LC 血栓并發癥的發生與CO2氣腹增加的腹內壓和反Trendelenbug 體位增加了下肢靜脈回流阻力,下肢靜脈管徑擴張,血液回流減慢而與淤滯有關[5-6]。
3.2 氣腹時間的影響 LC 手術已經應用于完成復雜手術,氣腹時間因此增長,長時間的手術創傷通過多種途徑影響機體的凝血狀態。 老年患者自身在血液凝血系統、血管內皮細胞等方面存在生理性高凝狀態。因此,老年人發生DVT 的幾率明顯增加。本研究結果發現,與年輕組比較,老年組血漿黏度明顯高于年輕組,纖溶系統活性變化更大;Ⅰ、Ⅱ、Ⅲ組組間比較,氣腹時間越長,各指標越高,Ⅲ組明顯高于Ⅰ組及Ⅱ組,而Ⅰ組、Ⅱ組間差異不明顯。 其中血液流變學以及Fib、血小板數、D-D 的增高明顯,并且老年患者高凝狀態顯著,增加DVT 風險。因此,應根據老年患者的臨床具體情況, 強化血液流變學、凝血及纖溶系統活性相關指標的檢測,從而更好地預防靜脈血栓形成。
隨二氧化碳氣腹持續時間延長,患者血液流變學、凝血和纖溶系統活性有所改變,老年患者因生理變化原因,可能處于高凝狀態,成為臨床上發生靜脈血栓的高?;颊摺?因此,應重視并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

表1 各組間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表2 各組間凝血功能比較
[1] 繆云翔,吳浩榮.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對患者血氣及血液流變學影響的臨床研究[J].腹部外科,2003,16(2):107-108.
[2] 蔣飛照,鄭曉風,周蒙滔,等.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血液高凝狀態的研究[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 2003,18(8):509-510.
[3] 隋波,李茂源,謝厚云,等.二氧化碳氣腹對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影響[J].臨床麻醉學雜志, 2006, 22(2):87-89.
[4] 冷中斌.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急性膽囊炎190 例臨床分析[J].中國鄉村醫藥,2012,19(6):11-12.
[5] 嚴美娟,樓小侃,陳悅.二氧化碳氣腹時間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血液流變學的影響[J]. 醫學研究雜志,2011,40(6):56-61.
[6] 王金高,孔德全,張自立,等.D-二聚體在心肺復蘇患者自主循環恢復后的溶栓治療[J].中華醫學雜志,2010,90(37):2607-2610.

表3 各組間纖溶系統活性變化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