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輝,孔 梅
有效控制血糖是治療糖尿病的基本目標,是糖尿病患者有效預防慢性并發癥,降低糖尿病相關的致殘率、致死率和醫療費用,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的關鍵點。 無縫隙護理是指患者從入院到出院康復形成一個一體化的過程,讓患者在治療和康復的整個過程體會到更加細致和完整的護理服務,有效保證護理質量。 近來有研究顯示,無縫隙護理能夠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有效控制血糖,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1]。 我院自在糖尿病患者中實施無縫隙護理服務以來,有效改善了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現報道如下。
1.1 病例資料 選擇我院2013 年10 月~2014 年2 月收治的60 例2 型糖尿病患者,納入標準:(1)符合WHO 的2 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2)志愿參與研究;(3)無神經病、精神病史;(4)無嚴重的視力或聽力障礙;(5)能夠理解調查內容并配合調查。 排除標準:(1)合并深靜脈血栓等疾病;(2)智力或精神障礙不能配合該試驗者。 將患者以2014 年為分界點分為觀察組(2014 年)和對照組(2013 年),每組30例,觀察組中男18 例,女12 例,年齡45~82(57.2±12.4)歲。 病程2~21(15.3±6.5)年。 對照組中男16 例,女14 例,年齡43~80(56.8±12.5)歲。病程2~20(15.7±6.2)年。 兩組在一般資料方面均具可比性(P >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 由護理人員每天對患者實施胰島素注射、血糖監測、基礎護理以及給予隨機健康教育。 觀察組采用無縫隙護理,具體方法如下。
1.2.1 成立無縫隙護理小組 將全科護士劃分為3 個責任制無縫隙醫護合作小組。 每組設置責任組長1 名(第一負責人),高級責任護士1 名(第二負責人),責任護士3 名(第三負責人),進行老、中、青搭配。 小組醫生、護士共同分管一組患者,根據病情及護士能力,每名護士分管1~3 例患者,小組成員的照片及信息主動公示,便于患者家屬及時反饋對護理工作的建議和意見[2]。 患者入院就診時了解患者的病情、生活方式和心理狀態,幫助患者建立個人信息檔案,內容包括姓名、性別、年齡、職業、家庭住址、聯系電話等,并發放糖尿病健康教育宣傳手冊,手冊內容包括相關疾病預防及治療指導、自我護理要點。
1.2.2 無縫隙護理 在做好常規護理(基礎護理、壓瘡、靜脈血栓預防、呼吸道護理等)的基礎上,進行以下無縫隙健康指導。 (1)信息支持:糖尿病患者的學習能力和文化程度,采用多樣化的宣教方式,宣教糖尿病相關知識,如危險因素、危害、治療原則,常見的并發癥以及血糖控制的重要性。 講解肥胖、吸煙、飲酒、精神壓力與糖尿病病情控制的關系。 強調堅持服藥、控制飲食、自我檢測以及合理運動在自我護理行為中的重要性[3]。 (2)用藥指導:告知患者遵醫囑的重要性,強調不可自行增減藥量。 講解常用的降糖藥物、治療目的、服用方法以及不良反應等。 指導患者在不同的時段服用降糖藥物,使藥物發揮最佳治療效果和降低不良反應,告知患者胰島素的作用機制、作用時間、注射方法及注意事項。 (3)合理的飲食方式:結合患者的BMI 以及原來飲食生活習慣等因素,教會患者飲食替代治療,合理安排飲食(一日不少于3 餐,一餐不多于2 兩主食),確定每日攝入總量在6.28~9.21 kJ,鼓勵患者戒煙、戒酒(酗酒者控制酒量≤總熱量的6%)[4]。(4)病情管理指導:發放每日血糖監控單,告知患者將每日血糖監測的結果記錄在上。 告知糖尿病并發癥的嚴重后果,并傳授給患者預防措施。 教會患者低血糖反應的臨床癥狀、處理方法和分析低血糖的原因。 (5)心理指導: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告知不良情緒對血糖波動的影響,時刻對患者進行有效的說服和鼓勵,囑患者保持愉快的心情。 分析患者不良情緒的來源,教會患者心理調節的方法,如學會宣泄、傾訴、自我暗示等,幫助患者進行自我調節,轉移不良心境。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護理結束后3 個月,對以下指標進行檢測:(1)健康知識:采用我科自行設計的糖尿病患者健康知識調查問卷進行健康知識的調查,由經過培訓的專人進行調查,包括糖尿病防治知識、用藥知識、飲食原則、運動方式、心理調控、休息共10 項內容,每個問題設知道、部分知道和不知道3 種答案,分別計3、2、1 分,滿分為30 分。 (2)遵醫行為:以患者完全理解并嚴格按照醫囑執行自我護理和治療配合為完全依從,由責任護士對患者的表現進行評價。 (3)生活方式:采用健康促進生活方式量表(HPLP-Ⅱ)進行評價,內容包括自我實現、健康責任、營養、人際關系及應對關系等5 個維度,得分越高說明生活方式越好。 (4)血糖控制情況:包括糖化血紅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2hBG)。 血糖檢測用快速血糖儀(德國羅氏血糖儀),按照常規方法進行檢測,測2 次取平均值。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5.0 軟件分析,計量資料用±s 表示、計數資料以頻數表示,分別采用t、χ2檢驗,P <0.05 認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健康知識、 遵醫行為和生活方式比較觀察組的健康知識得分高于對照組,遵醫行為好于對照組,在自我實現、健康責任、營養等生活方式方面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 <0.05,表1)。
2.2 兩組血糖控制情況比較 兩組護理前的各項血糖水平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0.05)。 觀察組護理后的HbA1c、FBG、P2hBG 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 <0.05,表2)。

表1 兩組健康知識、遵醫行為和生活方式比較(n=30)

表2 兩組護理前后血糖控制水平比較(n=30)
糖尿病是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并發癥較多,就目前而言尚無根治糖尿病的方法,需要終身治療。 長期以來,多數高血糖患者只注重藥物治療,而忽視行為、飲食、心理調理,常常導致治療效果并不理想。 糖尿病治療的關鍵在于患者主動改變不利于病情的行為,并堅持參與持續治療。 對高血糖患者護理干預的目的是增強患者的主觀意識,使其從根本上明確疾病的危害性和遵從醫囑的重要性,進而自覺糾正不利于疾病發展的行為,在生活中嚴加自律。
無縫隙護理以患者最終的需求和滿意度為標向,本質是找出服務中存在的所有縫隙,進行全面管理,針對其根源進行改革,讓患者在治療和康復的過程中體驗到更加完整和細致的優質護理服務[5]。無縫隙護理于近年來,在國內外醫療機構中不斷得到使用,并取得了不錯的治療效果。 陳瀚熙等[6]在重癥監護病房實施無縫隙護理,發現該護理模式能夠有效保證科室護理質量,減少護理缺陷。 戴莉敏等[7]對糖尿病患者采用醫院社區一體化無縫隙健康教育,結果發現,干預后患者的相關知識知曉率提高,生活方式良好,血糖控制水平理想。
本研究結果顯示,無縫隙護理組的健康知識得分高,遵醫行為、生活方式和血糖控制水平好,均優于常規護理(P<0.05)。 這主要與以下因素有關:患者入院就診時, 無縫隙護理小組對病情進行分析,實施責任負責制,對患者開展信息支持、用藥、飲食、病情管理、運動、心理等,多個維度全方位、系統、無縫隙地對患者進行自我管理教育,改變患者的認知方式,注重認知- 情感- 行為三者的和諧,降低了心理因素、生活方式、缺乏認知等方面給疾病發展帶來的影響,提高了患者自我護理的能力、治療的積極性,促進患者自覺采納健康行為。 患者出院后通過持續性的督導和教育,并給予正面引導,有利于提高患者的遵醫行為。 綜上所述,無縫隙護理提供給糖尿病患者連續性、科學化的無縫隙服務,有利于增加患者的健康知識,提高遵醫行為,改善生活方式和血糖控制水平。
[1] 屠云. 無縫隙優質護理對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32(11):2347-2349.
[2] 羅云玲,洪普.“三位一體”無縫隙護理服務模式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護理管理,2013,13(8):82-84.
[3] 戴秀菊,楊金娟,方群.健康教育在老年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及血糖控制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17):58-59.
[4] 劉潔.個體化營養干預對糖尿病病人飲食行為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1,21(13):1548-1550.
[5] 陳佳.開展無縫隙護理對提高護理工作滿意度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12,9(4):134-136.
[6] 陳瀚熙,趙瑜,藍惠蘭,等.無縫隙護理管理在危重癥監護病房的應用實踐[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1,28(16):62-65.
[7] 戴莉敏,呂玉梅,方英.糖尿病醫院社區一體化無縫隙健康教育管理效果評價[J].浙江臨床醫學,2011,13(2):206-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