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勝,馬艷娟
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是西藏常見病,發病時患者關節疼痛劇烈,關節活動受限,緩解慢,患者很難正常生活和行動,極大影響部隊官兵正常訓練和執行任務。 目前治療急性痛風發作主要采用抗炎、鎮痛、糖皮質激素治療,起效慢、副作用多,急需一種鎮痛迅速、操作方便、副作用小的治療方法,以適應高原部隊衛勤保障需求。
1.1 病例資料 2014 年1 月~2015 年1 月我院收治97 例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患者, 按照患者就診順序編號,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47例,其中男性38 例,女性9 例,年齡29~67 歲,平均41.9 歲;對照組50 例,其中男性40 例,女性10 例,年齡28~69 歲,平均43.5 歲。 兩組間性別、年齡構成均無顯著差異(P >0.05)。 所有患者對本研究均知情同意,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診斷標準 根據美國風濕病協會急性痛風性關節炎診斷標準(1977 版)[1],具備以下3 項中的任何1 項者即可診斷為痛風性關節炎:(1) 滑液檢出尿酸鹽結晶。(2)經化學檢測證實的痛風石。(3)有以下12條中的6 條者:①急性關節炎發作>1 次;②炎癥反應在1 d 達到高峰;③單關節炎;④關節發紅;⑤拇趾跖趾關節痛或腫; ⑥單側拇趾關節; ⑦單側跗跖關節;⑧可疑痛風石;⑨血尿酸高;⑩一個關節非對稱性腫(X 線片);[11]無破壞的皮質下囊腫(X 線片); [12]關節炎發作時滑液培養陰性。
1.3 治療方法 參照《2010 年中國痛風臨床診治指南》[3],觀察組:口服秋水仙堿片0.5 mg,2 次/d;藏藥消痛貼膏(藏元消痛貼膏,青海藏元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青食藥準字2013 第2640005 號)敷于疼痛關節處。 對照組:口服秋水仙堿片0.5 mg,4 次/d;口服布洛芬膠囊0.4 g,2 次/d。 治療24 h 后,根據患者病情,適當調整藥物治療方案[4],需要時觀察組繼續給予藏藥消痛貼膏治療。
1.4 療效評價標準 疼痛程度評分采用數字評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2],設置0~10 分疼痛等級,0 分表示“無痛”,1~3 分表示“輕微疼痛”,4~6分表示“中度疼痛”,7~9 分表示“重度疼痛”,10 分表示“最強烈疼痛”,由患者選擇1 個數字代表其疼痛強度的相應評分。 于治療前記錄患者初次疼痛等級;治療24 h 后,記錄第2 次疼痛等級。治療后疼痛無改善為無效,下降1~2 分為輕度緩解,下降3~4 分為明顯緩解。
1.5 治療副作用評估 治療副作用分為6 類:惡心、嘔吐、腹部不適、腹瀉、頭暈、皮疹,每項為1 分。治療開始后24 h 內進行觀察記錄,0 分為無副作用,1~3 分為輕微副作用,4~6 分為明顯副作用。
1.6 統計學處理 病例數據用例和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比較兩組間24 h 疼痛緩解率和副作用發生率,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間24 h 疼痛緩解比較 觀察組明顯緩解率達到61.7%, 高于對照組的34%(P <0.01),但兩組間總緩解率無統計學差異(P >0.05)。 見表1。

表1 兩組間24h疼痛緩解比較[n(%)]
2.2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觀察組明顯副作用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 <0.01,表2)。

表2 兩組間不良反應比較[n(%)]
痛風是由于嘌呤代謝紊亂引起的血尿酸增高,伴組織非特異性炎性損傷的臨床綜合征,西藏地區常見,急性發作時伴關節劇烈疼痛,影響部隊官兵訓練和執行任務。 常規秋水仙堿和非甾體類藥物治療時,需要較大劑量連續服用,且不能隨意中斷,嚴重刺激胃腸道,部分患者還會出現過敏反應,甚至是骨髓抑制,而且起效慢、副作用大、患者依從性差。 因此,探索一種快速、簡便、副作用小的鎮痛方法非常必要和急需。 藏醫傳統理論認為痛風歸屬于“智合乃”范疇[5],過量食用隆增盛之飲食及起居不當,致使血液紊亂,或白晝睡覺,長時間不活動及劇烈活動等因素,使血液與隆騷動或紊亂,且在拇趾和肘部等聚集發作,逐步蔓延到全身。
本研究使用的藏藥消痛貼膏功效為消腫止痛、祛風散寒、舒筋活絡、化瘀血、通經脈,在短時間內可以快速緩解關節疼痛,而且減少了秋水仙堿和非甾體類解熱鎮痛藥的劑量, 很大程度上保護了肝腎功能。雖然兩組24 h 總緩解率、總副作用無統計學差異,但觀察組在快速起效、耐受性方面優于對照組。
痛風性關節炎鎮痛的關鍵在于快速減輕非特異性炎癥反應,疼痛程度與血尿酸水平并不完全一致。 因此,快速予以鎮痛后,仍需要降尿酸治療和飲食控制。 本研究顯示,應用藏藥消痛貼膏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比單一口服用藥疼痛緩解快、副作用小、患者耐受好,且取材方便,適合在高原地區推廣應用。
[1] 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原發性痛風診斷和治療指南[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11,15(6):410-413.
[2] Miro J,Castarlenas E,Huguet A. Evidence for the use of a numerical rating scale to assess the intensity of pediatric pain[J]. Eur J Pain,2009,13(10):1089-1095.
[3] 曾學軍.《2010 年中國痛風臨床診治指南》解讀[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12,32(6):438-441.
[4] 薛耀明,李晨鐘.痛風的診斷與治療[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6:102-103.
[5] 次旺卓瑪.痛風的藏西醫結合防治[J].西藏醫藥雜志,2012,33(2):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