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志超
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提及“新常態”是在2014年5月考察河南的行程中。當時,他說:“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p>
2014年7月,習近平在與黨外人士的座談會上重申了上述新常態觀點:“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彼J為有幾個主要特點:速度——“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結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動力——“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人社工作如何適應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需要認真思考和在改革實踐中不斷探索的一項重要課題。
首先,我們要對“經濟發展新常態”有一個認知。包括新常態的特點、新常態與經濟周期的關系、新常態的持續時間、新常態是我們追求的發展狀態還是一個必須面對的現實并不斷作出調整和改變。有關新常態的特點中央概括為三點:低速增長、結構優化、創新驅動;新常態與經濟周期的關系,有經濟學家認為:“1953年起,我國開始了大規模的經濟建設,進入工業化初期階段,由此也開始進入經濟的周期波動歷程。到2009年,經濟增長率的波動共經歷了10輪周期。2010年,進入了新一輪即第11輪經濟周期”①。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經歷了四個周期(劉樹成,1996),最近一輪周期從1991年開始,歷時10年,1993年以來,經濟周期進入收縮階段,經濟增長率逐年下降,從1993年的13.5%,下降到1999年的7.1%。
2000年中國經濟增長率達到8%,當時有學者認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拐點已經出現,新一輪周期就要開始,但進入新世紀的第一年,中國經濟增長似乎并沒有出現進一步回升的跡象,經濟增長率重新回到了8%以下。與此同時,世界經濟進入收縮期,世界經濟的領頭羊美國經濟接近衰退,日本經濟低迷不振長達10年,中國經濟是緣于自身周期波動的原因,即經濟還沒有徹底走出低谷,還是受國際經濟周期的影響,中國經濟的上升勢頭遭到了來自外部的制約,這一問題不僅有現實的政策含義,也具有重要的理論內涵。實際上,經濟體量達到較高位置時,增長率下降也是正常的,因為基數大了。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增長與波動呈現出一種“高位平穩型”的新態勢。這種新態勢表現為五個波動特點:
第一,波動的強度:理性下降。每個周期經濟增長率的高峰從前面幾個周期的20%左右,回落到改革開放之后、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的11%至15%左右。進入新世紀后,在第十個周期,峰位控制在14%。
第二,波動的深度(波谷的位置):顯著提高。每個周期經濟增長率的低谷在前幾個周期經常為負增長,而改革開放之后,每次經濟調整時,經濟增長率的低谷均為正增長,再沒有出現過負增長的局面。
第三,波動的幅度:趨于縮小。每個周期經濟增長率的峰谷落差由過去最大的近50個百分點,降至改革開放之后的6、7個百分點。在第十個周期,峰谷落差僅為5個百分點。
第四,波動的平均高度:適度提升。1953—1978年(以1952年為基年)的26年中,GDP年均增長率為6.1%;1979—2010年(以1978年為基年)的32年中,GDP年均增長率為9.9%,比過去提升了3.8個百分點。
第五,波動的長度:明顯延長。在前8個周期中,周期長度平均為5年左右,表現為一種短程周期。而20世紀90年代初之后,在第9、10個周期中,周期長度延長到9-10年,擴展為一種中程周期。特別是在第10個周期中,上升階段由過去一般只有短短的1、2年,延長到8年,這在新中國經濟發展史上還是從未有過的②。
顯然,新常態是經濟周期的反映,是一個客觀存在,即與世界經濟周期密不可分,也與中國國情密不可分,我們需要認識客觀規律基礎上把握規律認識規律并作出主動積極正確的決策。
其次,我們要對經濟新常態對人社工作的要求有一個新的認知。人社工作要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也是經濟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體現。我們不僅要從政治、戰略、人才、改革、維穩等方面看人社工作,也要從經濟角度看人社工作,從經濟發展的關鍵要素——人力資源開發配置、人力資源供給需求、人力資源結構與產業結構匹配等角度看人社工作。
第三,低增長對就業的影響。經濟低速增長對就業的壓力是顯而易見的。過去要保8,就是GDP要在8%的增速上才能滿足每年1千萬人的新增就業壓力,現在是7,按照每增加一個百分點帶動120萬人就業的話,降低一個百分點也會有120萬的就業壓力產生。也有專家認為不會有那么大,因為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就業彈性系數③也在增大。
面對就業新形勢,國家采取的新政之一就是鼓勵創業,創業帶動就業再次成為解決就業壓力的重要政策手段。雖然創業帶動就業并不是一個新的理念或者提法,但在新常態下,創業帶動就業有了新的意義。每年新增注冊小微企業100萬個,就可以解決至少100萬-200萬人的就業。更重要的是只有全社會都意識到創業的意義和價值,投身創業,中國才有希望。在扶持中小微企業發展方面我們還需要進行政策整合協同。天津的“科技小巨人計劃”“鋪天蓋地,頂天立地”就是一個很好的實踐。中小微企業是解決就業的關鍵渠道,80%的就業需要中小微企業解決,我們工作的重心毫無疑問要向中小微企業傾斜!
創業就有風險問題,創業艱難百戰多,創業企業的成功率還是比較低的,如何解決創業者后顧之憂,創業失敗由誰買單,需要我們深入思考,否則,創業之風難以大興。以浙江省為例:作為全國大學生創業成功率最高的省份,浙江省大學生創業成功率僅為4%,而西方國家大學生的創業成功率普遍可以達到20%。④
低增長也有一個結構和區域問題,并不是無差別的低增長。初步核算,2014年國內生產總值63646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4%。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58332億元,比上年增長4.1%;第二產業增加值271392億元,增長7.3%;第三產業增加值306739億元,增長8.1%。從地區上看,中西部地區增長快于東部地區,這些都預示著就業增長點的差異。
我們需要把握經濟新常態下的人社工作規律,針對性地制定政策。
要繼續加強與教育部門的聯動,將大學生創業教育與實踐更好地結合起來,最重要的是讓他們適應社會,在精神層面樹立正確的創業理念。資金支持、導師輔導、創業孵化,學校層面可以探索保留學籍的創業鼓勵政策、人社部門可以調整應屆畢業生政策(畢業生失去應屆生身份后可能會給其就業機會帶來不利影響)、增加創業就業實習補貼(讓更多企業愿意接受學生實習);
要對創業失敗者實行“社保兜底”,一些創業失敗者往往會遇到人生低谷,一晃幾年過去,一些人會感到還是“吃財政飯的保險”,這樣的例子多了,創業的人就少了,千方百計抱“鐵飯碗”的就多了。我們需要探討失業保險對再就業的作用,讓失業保險金發揮更大作用。同時,讓失業者也能夠有安全感,也可以有過得去的生活保障和尊嚴。對于有創業意向的群體給予財政支持,充分發揮小額貸款功能。
要對中小微企業實行政策傾斜。人社部門的政策要“錦上添花”,但更要“雪中送炭”。中小微企業在社保繳納方面遇到人工成本不斷上升帶來的壓力,尤其是勞動密集型企業,而這些企業恰恰是解決就業的主要渠道。
經濟新常態帶給我們的不僅有挑戰,更有機遇,政府部門應當在轉變政府職能和推進改革的實踐中更接地氣,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向改革和轉變工作作風要紅利。
注釋:
①②經濟學家:尊重經濟規律才能成功駕馭宏觀經濟,2011年06月28日08∶22 來源:經濟參考報。
③就業彈性系數是從業人數增長率與GDP增長率的比值。即GDP增長1個百分點帶動就業增長的百分點,系數越大,吸收勞動力的能力就越強,反之則越弱。
④創業成功率為何不能破4%大關——記第十三屆“挑戰杯”特等獎獲得者陳敏洵及其團隊,2014年02月18日 10∶01 來源:中國教育報2014-02-18 作者:吳雅蘭
(作者系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人力資源開發標準化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廣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客座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