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禮誠
內容摘要:人教版必修二宋詞單元辛棄疾的兩首詞,確實較好地反映了其雄深雅健的風格特點,能夠讓學生真切地感受稼軒其人其詞。如何通過這兩首詞的教學讓學生更加直接地領悟稼軒的思想、他對詞境的開拓、辛詞的藝術特色,是我在教學中一直思考的問題。為此,我選擇了《水龍吟》為點,進行了如下教學設計。
關鍵詞:《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辛棄疾 藝術特色
教學目標:1.知識和能力:了解辛棄疾的生平和詞風,對詞中情緒和用典意圖有較全面的認識。2.過程和方法:誦讀質疑,通過合作探究,在賞景、析典、知人中準確把握課文情感。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真誠地敬佩、贊美辛棄疾,堅定心憂天下、矢志報國的理想信念。
教學重難點:1.重點:感受作品情緒,理解詞人心志。2.難點:分析用典意圖,理解詞人心志。
教學過程
一.導入:檢查背誦,師讀設疑
在我國文壇享譽重名的眾多詩人中,很少有人像辛棄疾那樣有著傳奇般的生平經歷。稼軒填詞,不失豪邁英雄本色。他徹底摒棄了“詞為艷科”、“詩莊詞媚”的陳規,諸如詠史、言志、記事、寄情等無所不施,因此,稼軒詞的內容含量和表現手法得到了極大的豐富。他“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故其詞常回蕩著“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的震撼強音。讀辛棄疾,毋論其詞悲喜,我們都應該積蓄充沛的底氣。同學們請深呼吸吐納一次,然后我們一起背誦今天的課文——《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師生集體背誦。
設計意圖:人教版教師用書在對宋詞單元提出的教學建議是,“讓學生把所學的作品先背誦下來。因為背誦是鑒賞的前提,不能充分的誦讀就談不上深入的鑒賞,那種先講解再誦讀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因此,本課在教學前已安排學生預習時全詞背誦。課上背誦前,教師導入時稍作指導,以期學生背時較有底氣,能較好地再現英雄之失意悲情。
教師點評學生背誦情況,進行表揚,就謬音錯字進行明確,并示范讀全詞。在詞收束“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時不用疑問語氣,改用感嘆語氣,即邏輯重音不放在“何人”上,而放在“英雄淚”上,設置疑問,引起學生對末句是問句還是嘆句的思考。
學生思考,自主小聲試讀。教師指名一二位學生談出自己的認識。
課件演示:①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還會有誰來動問:廉頗已經衰老了,還能不能正常吃飯呢?
②問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陽纜?(《水龍吟·過南劍雙溪樓》)
那是誰在遠處沙岸邊收起船帆,在夕陽中拋錨系纜呢?
教師備答:文人多視詞為“小道”,雖詞填累牘,終不免率性揮灑,少了幾分推敲或斧鑿。故此,老師一直認為對于某些文人來說,詞比詩更能呈現其真個性、純風格。比如,柳永習用一些美艷綺麗的固化成詞,像“蘭舟催發”、“市列珠璣”的“蘭舟”、“珠璣”之類的;陸游喜用否定的口氣寫出功名一類的詞語,如“應不是、封侯相”、“猶是官身”等等。而辛棄疾,他總是在抒懷時不自覺地把第三人稱疑問代詞掛在嘴邊,實際上并無他者,并無疑問,并不是真的在乎是 “何人”,是“誰”,更多的也許只是一種表述上的習慣。深究這種習慣,會發現其中蘊涵著諸多深沉的情意。
設計意圖:葉圣陶先生曾經強調,“教師當然須教,而尤宜致力于‘導。導者,多方設法,使學生能逐漸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師教授之謂也。”這里設計末尾語氣的思考,是希望引導學生能夠在反復吟哦感受的基礎上,對詞之本情有一個更真切的體悟。既然要體悟,就應該有主動感受、受到感染、生發感想的過程,其中是不能缺少情感體驗的因素的。實際上這一問題,如果是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自己提出來的,也許可以更直接地進入師生對話、共同探究的環節。但當下普通高中生還很少同時具有這種對詩詞的濃厚興味和勇于質疑的思維品質,因此不妨教師設疑,引導學生思考,進而借“英雄淚”切入對整首詞的領悟,思考英雄末路的情緒與抉擇,積極建構起良好而獨特的人生觀、價值觀。
二.探究:英雄吐納,客淚滿襟
齊讀上闋,圍繞“英雄淚”,學生合作分析襯情之景。
課件演示:寥廓清秋圖,問題一(分析寫景)。
教師備答:江南的清秋時節,獨上高樓,縱目遠眺,青蔥嫵媚的遠山都似含愁帶恨,背井離鄉的游子漂泊江南,空有寶刀,無門報國。天高水長、浩渺寥廓的無邊秋色觸發了詩人的家國之恨,想到北方土地已淪落異族統治,自己也仿佛一只失群孤雁,不禁悲從中來,卻又無可奈何,只能在落日余暉的樓頭長吁短嘆,潸潸流淚。
百感憂其心,悲感抒發實是文學的一種傳統,英雄的壯志未酬、官宦的離京遠謫、書生的屢舉不第、游子的作客異鄉、士人的眾里身單、閨秀的觸景傷情、歌女的等閑色衰、百姓的生活重負……種種憂患心理生發出了悲情愁懷,當幾種悲傷疊加在一起時,這樣的心理便愈顯悲郁苦悶。在本首詞中,故國淪喪的悲憤、漂泊他鄉的失落、歲月流逝的焦慮和無人理解的悲憤,交織而形成了沉郁悲憤的風格。
教師利用XMind或相似程序演示思維導圖,一級主題為“英雄淚”,二級主題一為“秋景生情”,其下一級分別為“冷清秋”“悵寥廓”“濃客愁”“孤英雄”。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重在讓學生自己討論分析上闋的意境,通過對其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手法的領悟,把握其中的亡國之恨和客居之愁。教師在最后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呈現師生對話的結果,以利于學生進一步理清思路,發展個體的思維能力。
指名讀下闋,師生對話處理下闋用典問題,學生概述典故本事,教師分析用典作用,學生分析用典意圖。
課件演示:問題二(分析用典)。
教師明確:“莼鱸之思”典語出《晉書·張翰傳》。張翰在洛陽做官,見秋風乍起,想起家鄉蘇州味美的鱸魚膾和莼菜羹,便棄官回鄉。稼軒借此典抒發失地未收,山河未復,絕不消極避世的心志。
“求田問舍”典語出《三國志·陳登傳》。許汜看望陳登,陳登對他很冷淡,獨自睡在大床上,讓他坐下床。許汜向劉備訴苦,劉備批評他在天下大亂的時候只知道求田問舍,計較一家得失私利,自己將睡在萬尺高樓上,讓許汜睡在地下。稼軒用詞典申明自己非為名利,一心報國的崇高志向。
“木猶如此”典語出《世說新語·言語》。東漢大將軍桓溫率軍北伐,在路上看見自己從前栽種的楊柳已經有十圍粗了,不禁感嘆“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意思是樹已經這樣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稼軒以此典抒懷,憤慨不能直接為抗擊敵人、收復失地而效力,只能徒然虛度年華。
教師備答:用典,從本質上來說,還是應該屬于引用的一種,因其內容涉及古代人物言行,受眾便有了小眾性的取向,故用典總是具有一種典雅化的效果。從引用內容上講,用典可以分為用語典和用事典兩類。稼軒用典,兩者皆佳。宋人吳沆認為:“詩人豈可以不用事,然善用之,即是使事;不善用之,則反為事所使。”稼軒填詞,氣大聲閎,是“使事”,故其詞典雅含蓄,在曲折,甚至略帶隱晦中傳達自己的心志。正如名人楊慎評價的那樣:“稼軒,諸子百家,行間筆下,驅斥如意矣。”
教師演示思維導圖,呈現二級主題二為“事典藏情”,其下一級分別為“莼鱸之思”“求田問舍”“木猶如此”。
設計意圖:典故以言簡意賅、耐人尋味的特點包含了豐富的感情,用典是辛棄疾“以文為詞”“以論為詞”特色的一方面體現。指導學生分析用典手法,對學生語文應用能力、探究能力和語文素養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幫助。朗誦時必須先了解典故,不然讀時難免氣索。
學生介紹對辛棄疾生平的了解,教師針對關鍵點進行補充闡述。
課件演示:辛棄疾肖像,問題三(概述生平)。
教師明確:辛棄疾一生沉浮動蕩,命運多舛,其詞表現了高情遠致、悲壯慷慨的風貌。他在忠君愛國的家庭氛圍中長大,自幼喪父,成長于北方淪陷區。他文武雙全,少年老成,21歲揭竿起義,投奔山東耿京義軍,23歲一決南歸。其間,耿京被部將張安國殺害,辛棄疾遂與王世隆等率五十騎兵徑趨金兵營盤中,活捉張安國而歸,又聚集義軍,束馬銜枚,日夜兼程,南渡歸宋,震驚朝野。這種極富傳奇色彩的英雄行為表現了辛棄疾的愛國精神、民族氣節、勇猛膽識和軍事才干。然而,北方過來的農民軍領袖得不到南宋朝廷的充分信任和重視,辛棄疾先后上書《美芹十論》、《九議》等奏疏,分析宋金和戰形勢,力陳抗敵復國方略,卻只能無奈地不斷轉徙于各地方官的職務中,后因言官參劾落職,于江西上饒帶湖閑居。此后雖偶有起用,終難能建樹。
教師演示思維導圖,呈現二級主題三“平生盡情”,其下一級分別為“英雄”和“歸正人”。
設計意圖:對超越時代的大詩人進行知人論世在教學中是很必要的,或者說,讓學生了解、掌握大詩人的生平掌故、詩風文風正是語文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只不過,今天的教學氣候已不是行為主義方式的機械復制,教師照搬,學生死記,而是建構主義傾向的,讓學生在課下查閱相關文獻,或利用網絡搜索收集辛棄疾的有關材料,根據自己的加工整理,形成一份關于辛棄疾的概述性材料,在收集、擇取、整理中形成對辛棄疾的認知,并借此進一步領悟《水龍吟》的深沉情感。
三.小結:以點帶面,三隅反之
引導學生對《水龍吟》“英雄淚”情結進行總結性回憶,并布置課下任務,自主鑒賞《永遇樂·登建康賞心亭》,就其主要情緒、思想寫一段認識性文字,要求有理有據,或文質兼美。
課件演示:《永遇樂》名家朗誦。
設計意圖:本節課意在引導學生通過精讀《水龍吟》,對稼軒其人其詞有一種較真切的認識,“授人以漁”。完成教學任務后,辛詞中相當一部分作品可以由學生自主完成賞鑒品評。課下作業安排學生自主學習另一篇課文,正是“驗之以漁”,暗合打造“高效課堂”的要求。作業的設計注意到學生差異性,要求有理有據,是為了適應部分習慣于理性思辨的學生的;要求文質兼美,是為了適應部分感情充沛、下筆情深言長的學生的。
本文得到了安徽省教育信息技術研究“十二五”規劃2014年度立項課題“高中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校本培訓的策略研究”(立項號:201409259)課題組的指導和資助,作者系課題組核心成員。
(作者單位:安徽六安第二中學)